APP下载

山东大学国际合作交流演进历程

2021-03-21魏礼庆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山东大学新格局

魏礼庆

摘   要:山东大学120年发展历程,从“红色基因”“天下观”和“国强观”到近年来对外开放深化至学科和院系的举措,以及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从轰轰烈烈到踏踏实实、从注重提高国际影响力到内化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继而服务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凝聚着山大人的汗水与智慧,体现了山大人的胸怀和崇尚。

关键词:山东大学 国际合作交流 新格局

2021年10月14日,在山东大学百廿校庆之际,“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在山大中心校区举行。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墨尔本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大学、成均馆大学、九州大学、高丽大学等20余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汇聚一堂,共享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共商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共谋在推进人类进步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少数西方国家正竭力对中国进行封锁和限制之时,能汇聚如此众多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充分彰显山东大学在对外合作交流中作出的努力和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影响力,也反映出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对教育国际合作的期许。正如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所言,国际合作是大学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路径,是大学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是大学促进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大学应在发挥和强化教书育人、科研合作、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同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山东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历程,具有特殊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守正创新、开放包容,为对外合作交流奠定基础

纵观120年的办学历史,红色基因是面旗帜,引领山东大学在几经更名、几经搬迁、分分合合的曲折发展道路上,特别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始终坚守“为国育贤”的初心和“为国图强”的使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民族振兴和世界和平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溯源初衷,“开放交流”“育贤图强”贯穿办学始终,“学生出洋游学最易成就”“选择心术端正,学术渊博之士,资遣出洋游学”和“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回望百廿历史,每次辉煌都伴随山大人修齐治平、亲诚惠容的心胸及国际化尖端人才的汇聚。以红色基因为航标,以人才汇集为发动机,让这艘教育航母驶过分离、重组、再分离、再重组,从“文史见长”“南齐北燕”到“山高峰连、学科齐全、特色鲜明”。

《共产党宣言》六位中文译者中有两位曾担任山东大学校长——华岗和成仿吾。两位校长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也奠定了文学、翻译和对外教育交流的基础。成老精通德、英、日、法、俄五种外语,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室”和《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期刊都是在成老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创办的。

“山东大学”校名四个毛体字出自毛主席读到高亨教授《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后给高先生的回信。山大“一大两小”(大晶体、小人物)享誉海外,这与毛泽东主席对李希凡和蓝翎发表在《文史哲》上的文章的批注密切相关。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我党两位最高领导人关注和关怀一所学校的刊物尚属首例。

山东大学的两次辉煌书写着守正创新、群星閃耀。20世纪30年代,杨振声和赵太侔两任校长传承“兼容并包、民主办学”的方针,广纳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老舍、洪深、王淦昌、童第周等著名学者到学校任教,学校声誉日隆、蜚声海内外,成就办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他们注重新旧文学的贯通与中外文学的结合,要求中文系的学生必须修两门外文系课程,外文系学生必须修两门中文系课程,除了将公共英语作为必修课之外,还将德语、法语、日语作为第二外语选修课。外文系主任梁实秋和洪深曾在哈佛大学留学,是中外文学大家,倡导中西文化共融,对学校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国立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规模空前壮大,形成了五院十八系和“冯陆高萧、八马同槽”的格局。华岗校长把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与山东大学的实际相结合,重视科研和学科建设、培育山大特色、创办《文史哲》等学术杂志,形成了“文史见长,加强理科,发展生物,开拓海洋”的办学特色,再度成就大师云集、星汉亮丽的黄金发展期。

1963年,经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挂牌成立,这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成立的美国文学研究机构,时任副校长、哈佛大学博士吴富恒教授兼任主任。1964年,创办《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期刊,教育部每年提供1万美元外汇资助,用于购买国外图书资料,成为国内美国文学研究资料最为齐全的资料室和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内了解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的窗口。这“一所一刊”,在中美建交之前,不仅对国内的美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和中美建交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 改革开放后,“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内涵建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齐鲁大地,作为哈佛大学博士和进过牛棚的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深知牛棚与哈佛的距离,若想有个教育的金秋,就要适时播种、辛勤耕耘、科学管理。他亲自抓外事、抓队伍建设,把有国外学习和访学背景的中青年骨干充实到外事队伍中来,制定“走出去、引进来”“与世界名校比肩”的对外合作交流战略规划:选派年轻有为的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留学、访学,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学生到山东大学讲学和留学;通过与世界一流高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拉近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

在吴富恒、邓从豪、潘承洞、曾繁仁等校长的积极推动下,山东大学先后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杜伦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基辅大学、庆应大学、成均馆大学等一大批教育科技资源丰厚的国外高校建立姊妹学校关系。根据对等原则,双方各自负责对方院校师生的讲学和留学费用。学校先后邀请牛满江、潘毓刚、丘成桐、陈省身、董鼎山、李政道、丁肇中、杜维明等来校讲学,派出徐显明、展涛、蒋民华、彭实戈、杨孔章、于秀源、王炜、刘禾等到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洪堡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学习深造。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案例,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学术水平,为学校和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急需人才,让山大认识到差距、缩短了差距,扩大了影响力。1972年,中央批准中科院生物部主任童第周和美国天普大学教授牛满江的合作科研项目,童第周数次在山大执教并担任副校长。这一项目与“乒乓球外交”一道被称为推动中美建交的前奏,对中美1979年1月签署《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积极配合教育部的教育外交工作,先后推荐和选派20余人次的精干人员到中国驻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瑞典等使馆和总领馆工作。这些人员作为“不穿军装的战士”和山东大学的使者,深入了解和调研驻在国教育体制机制和发展状况,了解国外院校和本校的优势和短板,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对接国外院校,推动双边和多边交流。这些经过外交风云际会、纵横捭阖、心系天下的人员,回到学校后把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理念、教学案例带回来,把在教育处(组)建立起的资源带回来,为本校的对外教育合作交流打开局面。

三、 新山大、新使命、新征程,构建“三位一体”的对外合作交流新格局

坐落在母亲河畔的山东大学,几度搬迁更名、几度聚散离分,但为国育贤、为国图强的初心不改,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担当依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由于这种分离、重组、再分离、再重组,形成了山大坚韧不拔的品格,守正创新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胸,多元文化积淀和报国、兴国、强国的情怀与使命。

2000年7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新山大始终把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点,参与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举办国际论坛、邀请世界著名大学校长和杰出校友来访、加强引智和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一)“全球汉籍合璧工程”

“先秦诸子,半在齐鲁”。山东大学自2010年开始实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2013年提出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的设想,将合作编纂出版范围由子部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2017年4月21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大学和听取《子海》项目汇报时指出,“《子海》工程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希望山东大学继续做好流失海外汉籍的搜集工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2018年11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并通过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实施方案》,周期为十年,山东大学为“责任主体”。截至目前,共有240所境内外高校和相关单位的432位专家学者组成271个团队加盟,与420个馆藏单位签署合作協议或意向,对1700多个境外藏书机构的藏书情况开展研究。同时,通过联合海内外汉学研究机构建立全球汉学研究平台,规划实施汉学合作研究,推进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促进国际汉学研究和人类多元文化交流。

(二)积极参加和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扩大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2004年8月17日,王小云教授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密码学大会”上发布了她的密码哈希函数碰撞攻击理论,破解了包括MD5、SHA-1在内的5个国际通用哈希函数算法,获得该领域最权威的两大刊物Eurocrypto与Crypto 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2010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印度举行,彭实戈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一个小时的主旨演讲,这在中国大陆数学界当属首例。

2015年8月,由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办、山东大学和中国史学会共同承办的第22届国际史学大会在济南举办。这是大会创办115年来首次在亚洲国家举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并致辞。她指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追求和平的发展史、互学互鉴的交流史。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史学界精英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数码技术在史学中的运用”等议题进行研讨,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共商共赢的平台,对世界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把山东大学的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到更深的层次、更高的境界、更宽的领域。

自2008年以来,《文史哲》连续举办“中国文论遗产的继承与重构”“传统与现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等九届系列高端论坛,探讨“中国模式”和现代化“中国道路”的历史文化根基,解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认为,中国的崛起是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挑战美国所主导的世界秩序。其实,中国历来修齐治平、以和为贵,更无意挑战美国霸权。论坛推动了中外史学界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认同,正本清源,把中国问题“西方化”转移到“中国学术化”“学术中国化”的轨道。

上述会议为师生提供了与世界知名学者对话、探讨学术问题、了解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机会,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气氛,扩大了学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到举办各类高端国际学术会议,学校不仅是一个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校区,更是一个产学研用结合、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社区,同时也是“跨文化理解和推动地缘政治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山大,正如著名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所言,从“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成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

(三)“三跨四经历”

2002年,山东大学率先实施本科生“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海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经历”的“三种经历”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三跨四经历”人才培养模式,即跨学科(学院、专业、校区、年级等),跨学校,跨国境的三跨学习,本校学习、第二校园、海外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四种经历。这种模式改变了学生只有一个校园、一种环境、一种经历的学习过程,增加了国内外学习交流的经历和社会实践的体验,对未来走向职场、走向社会、成为“Somewhere people vs Anywhere people”(有根之人与四海为家)的国际化人才奠定了基础。

(四)参与国际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助力人类科技进步与文明

自2004年起,山东大学参与丁肇中先生领衔的国际大科学计划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全面负责AMS热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与实验,解决了太空粒子探测的关键工作条件保障问题。丁先生称“没有山东大学热工程的贡献,AMS不会存在”。山东大学研发的气体探测器sTGC的空间分辨率比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超环面仪器实验组(CERN ATLAS)目前使用的TGC提高了两个量级,逼近气体探测器的理论极限,被ATLAS采用,完成了中国组承担的ATLAS缪子探测器升级任务;在美国STAR实验中,完成了中国组承担的iTPC探测器升级;在我国开展的重大科学工程LHAASO实验中,完成了小尺寸光敏探头研制和ED探测器检测等重大任务,体现出山大的责任担当。

四、构建新时期对外合作格局,贡献山大智慧,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国家对高校支撑创新发展的要求前所未有地提高,高校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山东大学坚守“为国育贤”初心,勇担“强校兴国”使命,熔铸新时代价值追求,打造山大人修齐治平、亲诚惠容、命运与共的精神家园,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山大风格”的高校,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具备全球胜任力、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学校成立党委领导下的教育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坚持以全球性视野、战略性思维,统筹谋划国际化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出台《山东大学国际化战略(2018—2025)》: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力争在人才培养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学术创新体系、支撑保障体系四大国际化工作体系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以“强院兴校”为指引,“以院系为主体,以学者为中心,以学科为基础,以项目为抓手”,形成学校主导、院为主体、部门联动、学者引领、全员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国际合作新格局。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式启动。作为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首先在本校推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四新要求,并开设知识产权管理、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等专业。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2018年开始“国际学分计划”试点,从2020级开始实施,通过支持学生境外学习和选修校内国际化课程获得国际学分。目前在校生海外经历形式多样,包括本科“2+2”和“3+1+1”项目、硕士“1+1+1”项目及博士生联合培养和短期访学游学项目等200余项,2019年赴境外交流学生达2100余名。同时,学生选修海外师资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2021年先后有 5507 名学生选课 8090 门次。目前正在探索“外语+国政”“外语+国经”“外语+法学”等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布局、重构网络、注重高端实质性合作,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通过实施“全球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山东大学与莫纳什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近50所高校签署硕士、博士双学位协议,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开展学分互认;与多伦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山东大学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高校合作建立几十个高端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带动和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一是与世界顶尖医学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共建心血管、肿瘤、干细胞和全球健康研究4个医学联合实验室,这是该院首次在海外联合挂牌。经过磨合发展,4个联合实验室已实现整合升级,搭建高端医学科研合作平台。二是与德国四大研究学会之一的亥姆霍兹联合会在亥姆霍兹感染中心—山东大学联合药物所基础上建立多维度科研合作,共同开展深层次多学科研究,并以科研带动教学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通过“2+X”的运作模式,与山大地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市章丘区政府联合共建科研平台,依托众智科学与工程国际联盟,规划人工智能基础理论、AI健康与乐龄、众智理论与智慧政务等研究方向。四是成立山东大学—诺丁汉大学绿色能源与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五是与耶鲁大学自20世纪 90 年代开始采用考古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医学、年代学和科技史等多学科融合手段,探寻人类文明起源。在此基础上,获批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李占扬团队考古成果获评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六是山东大学澳国立联合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机构,涵盖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4个专业。七是与爱丁堡大学在智能交通领域共建科研平台。八是与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共建神经语言学实验室。九是建立中西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开展“2+3”本硕连读法语区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提高国际组织和区域国别储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实施《山东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2019—2025)》,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设立“山东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犹太与以色列联合研究所”,发挥跨文化、跨宗教研究智库作用;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内罗毕大学、莱顿大学等合作,在肯尼亚、中西伯利亚、秘鲁等地建立考古学研究基地;牵头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全球高校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一带一路”慢性病防控研究联盟等。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语言文化传播,促进文明互学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丰富、因包容而发展。利用地處齐鲁文化和孔子文化发源地的独特资源,设立儒学高等研究院、做好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儒学学科建设研究”和山东大学985建设项目“儒学与世界文化交流、对话研究”“儒学的当代价值研究”“儒学与齐鲁地方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课题,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荣。

创新发展孔子学院,深入推进“新汉学计划”,在国内首设“语言与文化传播”专业,成立高校首家孔子学院研究中心,持续发展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打造孔子学院、学科、智库、基地“四位一体”的山大模式。

(三)制定“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建立社科品牌、推动沿线文化研究与融合

围绕国家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部署,落实学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山东大学着重与东盟、中东欧、中亚等沿线国家打造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创新创业、慢性病及传染病防治等领域的合作品牌;重点支持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共建犹太与以色列研究所、与埃及开罗大学共建文化与考古联合研究中心以及“一带一路”沿线文化研究。

(四)规范管理、内涵发展,打造“留学山大”品牌

打造“中国学”“临床医学(MBBS)”“国际项目管理”“国际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全球健康学”等全英文授课特色品牌项目,其中“药理学”“生理学”课程获批教育部“第二期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017年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留学山大”品牌逐步形成。

五、结语

在金秋十月的济南,山大人把“为国育贤”的初心传递了两个甲子,捧出了层林尽染、万山红遍;在山东大学120周年华诞之际,山大人把“为国图强”的使命赓续了百廿,初心不改、担当依然,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百年;在“十四五”开端之年,山大人把“崇实品格”写在黄河、写在泰山,山河连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刻,山大人把“守正创新”写入昨天今天明天、写入经济社会发展,写入东西方文明的互学互鉴。

编辑 娜迪拉·阿不拉江   校对 吕伊雯

3857501908298

猜你喜欢

山东大学新格局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广州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丘卫青:以开放基因书写一流开大新格局和新使命
武陵春
新格局下社会办医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移动社交媒体下体育赛事传播的新格局
构建纪检监督新格局抓好国企党风廉政
董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