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1-03-21蔡舒云
蔡舒云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发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这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笔者在实践中对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炼出以下几点感悟:联系生活,培养数感;开放提问,启发思维;方法指导,强化行为。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新社会对人类发展的需求,是我们解决问题或处理不可预测事件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核心素养又被誉为“新世纪素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促进其终身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能力与品质。于小学数学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数感、数据分析、几何直观、推理、符号意识、模型思想等方面。
一、联系生活,培养数感
生活是数学形成的源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所谓的数感,就是对生活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感悟或理解。培养数感就是将这种感悟与理解内化为一种对数的驾驭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着手。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知数学的乐趣与强大,充分体会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独有的魅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一定的基础。
案例1:“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
师:请各位同学观察图1,这是一幅兔宝宝家庭采蘑菇的图。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兔宝宝家庭一共有几口,好不好?
生众:好!
师生:一、二、三、四。
生1:兔宝宝一家有四口。
师:太棒了!那么他们一共采了多少蘑菇呢?
生2:一共采了4只蘑菇。
师:你怎么看出来是4只蘑菇的?
生2:我数了篮子里的蘑菇。
生3:不对,兔爸爸和兔妈妈手上还有蘑菇。
师:那他们一共采了多少只蘑菇?
生4:应该是6只。
师:对啦!一共是6只蘑菇。这是兔宝宝一家,那么你的一家有几口人呢?
生5:我家有3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生6:我家有5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
生7:我家有4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和我。
师:太棒了!你们能说说自己身上有什么跟数字有关的东西吗?
生8:我有一张嘴,两只耳朵。
生9:我有两条腿,两只胳膊。
……
本教学片段由一幅图作为教学起点,让学生从图中初步感知不变的数:兔宝宝家有几口,一共摘了几只蘑菇。随着课堂气氛越来越融洽,教师将话题转移到学生自己家庭人口数量。在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数感体验时,教师又将话题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整个过程轻松、丰富而又流畅,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了10以内数的意义,并学会用数来描述自己的生活。数感由此形成,核心素养也相应地得以提升。
二、开放提问,启发思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萌芽状态。思维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要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自然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逐渐深入转化为抽象思维。
案例2:“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教师示范摆放三角形,带领学生分别填写需要摆放的工具(小棒)的数量,然后让学生自主摆放三角形,并填写所需小棒的数量。学生尝试后觉得很有意思,发现三角形个数越多,所需的小棒数量越大。
师:通过刚才的摆放,你们觉得用小棒摆三角形能摆多少个?
生1:太多了,可以摆几百个或几千个。
师:要是摆放成很多很多的三角形,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说说一共用了多少小棒呢?
(学生陷入沉思。)
生2:我们可不可以用省略号或者问号表示小棒的数量?
师:哦?这个想法挺有创意的,说说你的具体方法呢。
生2:就是三角形的个数用具体的数量表示,而小棒的根数用“?”或“……”来表示。
(学生窃窃私语,捂嘴笑。)
师:我觉得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就是三角形的个数怎么跟小棒的根数产生关系呢?
生3:三角形的个数×3,那不就是小棒的根数了?
师:其他同学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众生一致点头同意。)
师:那么三角形的个数该怎么表示呢?
生4:是不是可以拿一个符号或者字母来代表三角形的个数?
师:这个想法不错,说说你的看法。
生4:是不是可以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3”就等于小棒的根数,用生2的表示方法,可列式“~×3=?”。
师:有点意思。这个式子中出现了“~”“?”等符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未知数。
师:也就是说用一个未知数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这个未知数乘以3就能得到所需的小棒数量,对吗?
(众生赞同。)
……
此教学片段教师从开放性问题着手,鼓励学生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思考小棒的数量与三角形个数的关系。整个过程数量由少到多,由具体的几个逐渐上升为无限多的个数,学生也由初始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从而不由自主地进入探索阶段。此过程流畅、自然,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被激活,因而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促使所有学生勇于畅所欲言,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获得了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而来的成果,远比教师直接呈现教学内容来得深刻且有意义。
整个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转变,充分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实用性与神奇性。开放性提问的方式不仅有效地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方法指导,强化行为
罗西澳认为数学学习方法加上几项重要的数学能力,决定了学生的数学行为。郑强教授则提出:学习者在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最终会在生产实践中践行。可见,数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而所有的学习最终将会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上,为生活服务。波利亚也提出: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所有的数学素养均需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良好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数学行为。
案例3:“除法竖式”的教学
本章节一直属于教学的难点,不少学生在遇到120÷30时,理所当然地认为答案一定是40,教师若不加解释地否定,学生难以从根本上理解问题。此时,作为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方法,通过直观的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
遇到此类题时,教师可提供直观的格子图,让学生在格子图中进行圈画,将每一份圈在一起,以发现自己计算时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在自我否定中认识并构建除法中商和余数的概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就属于剩下的那部分东西。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与影响下,逐渐产生良好的数学行为,而这種数学行为则属于学生受益终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作为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信念与习惯,将这种信念与习惯逐渐内化为受益终身的行为。
总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沉淀与发展,并不是通过教学的某一方面来实现的,而应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随地感受、感知、感悟数学独有的魅力,逐渐产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使得核心素养在充满乐趣的数学课堂中落地、生根。
3177500589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