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路径
2021-03-21王重秀
王重秀
[摘 要]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小组合作的有效路径,即科学灵活分组,创建生动情境,提供价值任务,合理有效调控。
[关键词] 小组合作;优化;路径;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颠覆了学生“各自为战”的局面,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使得学习成为学生的一项“共同的事业”,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数学课堂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途径,以期对广大教育同仁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科学灵活分组,为优化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合理分组对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具有重要作用。在分组时,教师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把握:一是坚持“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的实力保持在大体均衡的水平,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和竞争,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二是坚持“组内异质”的原则。每个小组的内部人员分配要有层次性,既要有学习力较强的优等生,也要有基础较好的中等生,还要包括基础较差的潜力生,这样在小组内部才能营造出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三是分组要做到“因人而异”[1]。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水平、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等进行合理分组,并且在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思维偏好等因素。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教师制定了这样的分组方案:可以先按照学习水平把全班36名学生分成4个大组,1~9名为第一大组,10~18名为第二大组,19~27名为第三大组,28~36名为第四大组。在此基础上,教师综合评定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性格特征、学习习惯等因素,从第一大组、第二大组、第三大组、第四大组中各选出1名学生(共4名学生)组成第一小组,然后再从第一大组、第二大组、第三大组、第四大组中各选出1名学生(共4名学生)组成第二小组……直至全部分完,共组成9个小组。同时,教师要注意各个小组内部性别的分配比例和班干部的分配比例,对于不合理的组员分布状况再进行微调,最终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各个小组内部层次分明,从而为小组合作奠定基础。
在学生分组中,教师以学习水平为基础,兼顾性格特点、思维特征等,分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学习水平为基础,体现了分组的科学性;兼顾其他要素,体现了分组的灵活性。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短板,实现最大化发展。
二、创设生动情境,为优化小组合作营造氛围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小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因此无须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际上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小组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提升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例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节选)。
师:森林里正举行骑自行车大赛,小猪骑了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狗骑了一辆椭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小猴子骑了一辆圆形车轮的自行车,你认为它们谁最有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请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并说出你的理由吧!
(小组讨论。)
生1:我认为小猴子最可能胜利,因为圆形的车轮跑得最快,你看我们身边的自行车和汽车的车轮都是圆形的。
生2:我也认为小猴子最可能胜利,但是我说不上来原因。
生3:这三种形状的轮子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画图解释这个问题吧。
小學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看动画片,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小动物自行车大赛”的故事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小组合作讨论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价值任务,为优化小组合作提供载体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对于一些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此时,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核心问题,能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共同进步[2]。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任务的难度要适中。如果小组学习的任务难度过大,就会挫伤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果小组学习的任务过于简单,会缺乏挑战性,这样对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也是不利的。二是要引导小组成员的内部分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教师尤其要注意一些“边缘生”,要适时地鼓励他们参与问题的探究,最终使小组成员得以共同发展。
例如,“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节选)。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利用我们刚才讲的“排水法”测量土豆的体积,小组长要注意你们小组成员的分工。
生4:我来舀水。(学生4把水舀进长方体的容器中)
师:不要加得太满,否则放入土豆后水就会溢出来了。
生5:我来读刻度吧。现在的水面高度是8厘米。
生6:这样不对。测量水面高度的时候直尺应该紧紧靠在长方体容器上,这样离得太远就不准确了,而且在读刻度的时候视线应该与水面平行才更准确。
生5:你真细心。现在的水面高度是9厘米。
生6:我来记录数据。
生7:我来放入土豆吧。
生8:放入土豆以后的水面高度是11厘米。
生6:长方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所以土豆的体积V=15×10×(11-9)=300(立方厘米)。
生4:我负责为全班学生展示我们的实验过程。
教学中,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明确,兴致盎然。他们有的舀水,有的放入土豆,有的读刻度,有的记录、计算,有的负责小组成果的展示,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了问题的探究。此外,小组成员还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互相帮助、互相提示,提升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凝聚力。
四、及时有效调控,为优化小组合作提供支持
尽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削弱甚至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讨论、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参与进来,了解学生在讨论中的具体表现,倾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时引导小组合作的正确方向。对于一些影响小组合作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如果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暂时中断小组合作,待问题解决后再继续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单个学生的问题,教师可以单独予以指导,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得以顺利进行,保证数学课堂的务实高效[3]。
例如,在讲到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平铺法”来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生9:我的这个长方形一共摆放了5行3列,一共是15个(5×3=15)小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师:你的小正方形摆放得不够“严丝合缝”,你看它们之间还有这么大的缝隙,这样就会影响结论的准确性呢!
生9:我再摆放一遍。这次我又多摆放了一列,变成了5行4列,一共是20个(5×4=20)小正方形。
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可要细心谨慎啊,操作不当会造成数据不准。
师:你们小组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了吗?
生10:我们认为长方形的长就是铺成的小正方形的行数,长方形的宽就是铺成的小正方形的列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小正方形的行数乘列数。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教師参与小组合作对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倾听学生的推导思路,不但了解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掌握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第一手资料,这就为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调控小组合作指明了方向。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进行分组,为小组合作创设生动情境,设计富有学习价值的任务,适时对小组合作状况进行调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模式的优势,助力学生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杜卫新. 基于小组合作的小学数学教学[J]. 江西教育,2020(21).
[2] 陈习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 基础教育课程,2016(16).
[3] 杨霞. 优化“三度”,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J]. 小学教学参考,2016(14).
396150058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