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骨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析
2021-03-20张瑞权粱超陈祖涛
张瑞权 粱超 陈祖涛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麻醉科 河南平顶山467000)
手术是下肢骨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经骨科手术修复后,下肢功能会得到恢复,而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对下肢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椎管内麻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等有广泛的适用范围,但对于麻醉耐受性差、基础疾病多的下肢骨科疾病患者而言,若麻醉方式选择不当,会促使血流动力异常改变,增加麻醉风险[1]。 既往下肢骨科麻醉以经验麻醉为主,要求麻醉师有丰富的麻醉经验,一旦出现偏差,可能损伤手术患者的神经功能,麻醉风险较高。若经验麻醉中未能对麻醉药物剂量进行精准的控制,会有麻醉不彻底的情况,患者的应激反应强烈,若麻醉药物使用较多, 则可能延长麻醉苏醒时间。超声有清晰度高的特点,在其辅助下能对所需麻醉的组织、神经进行准确定位,增强麻醉准确性,对强化麻醉效果、改善手术预后有良好的作用[2]。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析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超声引导下的麻醉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4 例在2019 年6 月~2020年6 月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行常规麻醉的42 例患者纳入比照组,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42 例患者纳入麻醉组。比照组女18 例,男24 例;体质量44~80 kg,平均(58.90±3.26)kg;年龄32~71 岁,平均(58.91±10.22)岁。 麻醉组女19 例, 男23 例; 体质量43~81 kg, 平均(59.07±3.61)kg; 年龄31~72 岁, 平均(59.09±10.34)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下肢骨科手术适应证;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对手术、麻醉操作可高度配合且无禁忌证;临床资料高度完整。
1.3 排除标准 脏器组织受到严重损伤;合并传染性疾病;处于哺乳或妊娠期;对麻醉药物过敏;合并躁郁症、双向障碍症、焦虑症;语言表达不利,沟通难度大。
1.4 麻醉方法
1.4.1 比照组 行常规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5388)进行浸润性麻醉,于L4间隙脊柱中心处垂直穿刺,当穿刺针到达L4横突后,向后退针并将针尖向上倾斜,于横突上方继续进针,进针深度控制在0.5~1.0 cm,若完全感觉不到进针阻力,则拔出针芯,缓慢注入0.5%罗哌卡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73194)20 ml 行麻醉处理,后在骶骨角、股骨头大转子处行相同的罗哌卡因麻醉处理。
1.4.2 麻醉组 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 患者取侧卧位,在超声辅助下对L4位置进行扫描,明确腰方肌、腰大肌、L4横突的位置,于L4间隙脊柱处行利多卡因浸润麻醉,在超声图像引导下行硬膜外穿刺, 穿刺针尖到达L4神经根后拔出针芯,若无脑脊液、血液,则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 麻醉,完成后通过超声明确坐骨结节、股骨头大转子之间的交接位置,获取坐骨神经组织的超声图像后,在坐骨神经附近行穿刺及罗哌卡因注射麻醉处理。
1.5 观察指标 麻醉指标: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的见效时间、维持时间。不良反应:血压异常、呼吸抑制、幻觉谵妄。
1.6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 麻醉组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的见效时间短于比照组,维持时间长于比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min, ±s)
表1 两组麻醉指标比较(min, ±s)
维持时间运动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麻醉组比照组组别 n 见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 感觉神经阻滞42 42 t P 9.12±0.26 9.70±0.34 8.781 9 0.000 0 6.08±0.19 6.51±0.28 8.235 5 0.000 0 380.62±10.95 358.76±10.64 9.278 8 0.000 0 438.69±10.76 405.77±14.22 11.964 1 0.000 0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麻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比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下肢骨科手术的特点是手术部位在髋部以下,在各手术麻醉方式中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阻滞成功率可得到保证,不会过多地损伤到神经组织,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但部分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没有较好的耐受性, 术中轻微刺激即可能造成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较大的浮动,麻醉安全性欠佳,因此麻醉方式的选择很关键[3]。 椎管内麻醉、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均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可达到相对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有操作复杂、 对麻醉师技能要求高、不良反应多等不足,患者术后清醒后有恶心呕吐症状,恢复较差,且穿刺时需保持较大的阻滞范围,促使麻醉穿刺难度不断增加。
既往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方式较单一, 单纯使用腰丛麻醉,有不良反应多的缺点;单纯使用坐骨麻醉, 则有穿刺难度大的不足, 且均无法扩大阻滞范围,很可能造成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波动,导致手术受到影响。 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结合了腰丛、坐骨两种麻醉方式,能扩大麻醉阻滞范围,既往多依据麻醉师经验行麻醉操作, 要求麻醉师有丰富的麻醉经验和专业的麻醉操作, 方能保证麻醉的顺利进行,若麻醉师技术欠佳,可能会损伤到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麻醉安全性降低[4]。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得到发展,超声逐渐应用于麻醉操作中,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中发挥引导作用, 麻醉穿刺准确性、进针深度得到控制,麻醉效果得到强化,能防止盲穿造成的机体损伤。 超声引导下腰从坐骨神经阻滞还能全程监测麻醉过程, 并观察麻醉药物的分散分布情况,调节麻醉深度,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防止患者出现应激反应。此外,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属麻醉局部用药, 在特定的区域行局部麻醉用药,麻醉针对性得到提升,不会对其他组织造成影响,麻醉时间也得到有效延长,对强化麻醉效果有积极作用[5]。
本研究结果显示,麻醉组运动神经阻滞、感觉神经阻滞的见效时间短于比照组, 维持时间长于比照组,P<0.05; 麻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比照组,P<0.05。解孝颖[6]以下肢骨折术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感觉、 运动神经阻滞见效时间分别为(6.12±0.95)min、(9.24±1.02)min, 而维持时间分别为(434.33±25.83)min、(378.33±33.81)min,和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综上所述,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有麻醉效果好、见效时间短、维持时间长的优势,值得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