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2021-03-20肖靓琨李静文
肖靓琨 李静文
(湖南省岳阳市二人民医院骨外科 岳阳414000)
髋关节置换术现已成为骨科手术中最为成熟的术式之一,是多种髋关节疾病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等终末期的有效疗法。 该术式不仅可以矫正髋关节畸形、缓解疼痛,还可以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随着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数的增大,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患者数量也逐年增多,约占同期置换手术的10%~20%[1]。 虽然,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手术过程繁琐,且与初次手术相比,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概率也会相应增加[2]。 这些因素无疑提高了患者的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其疗效,以期为提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提供借鉴。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1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患者共72 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4 例(61.1%), 女28 例(38.9%);平均年龄(64.1±11.2)岁;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时平均年龄(57.1±13.7)岁;初次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颈骨折38 例,髋部骨折15 例,骨关节炎13 例,股骨头坏死4 例,强直性脊柱炎2 例。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失败,需再次行翻修。(2)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严重肝功能障碍;严重肾功能障碍;合并肿瘤或恶病质;有精神障碍。
1.3 研究方法 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收录符合标准所有病例的临床数据, 录入并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翻修的原因、翻修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实验室化验结果[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白细胞计数(WBC)]等。
1.4 翻修方法 麻醉满意后,取后外侧经转子或后外侧入路,清除假体周围增生纤维组织,取出假体,清除骨水泥碎屑、露出骨面,重新安装大小合适的人工假体。 若骨缺损严重,给予植骨;若为假体周围骨折,可选用长柄股骨假体。 翻修完成后,C 形臂X 线机检测假体位置,满意后缝合切口,术毕。 所有感染患者进行一期旷置,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
1.5 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 依据Harris 评分标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90~100 分)、良(80~89分)、一般(70~79 分)、差(<69 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期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72 例患者,早期(≤5 年)翻修31 例;中期(6~10 年)翻修20 例;晚期(≥11 年)翻修21 例。翻修原因见表1。
表1 不同时期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分析(例)
2.2 所有患者的Harris 评分情况 所有患者在翻修术前、 术后进行Harris 评分, 平均评分由术前的(43.65±5.31)分提高到了术后(89.13±6.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72 例患者术前髋关节功能评价均为差(100%);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优33 例(45.83%), 良35 例(48.61%), 一般4 例(5.56%)。 说明经翻修术后所有患者的Harris 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恢复良好,优良率达94.44%。
2.3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ESR、WBC 比较 根据翻修术的病因, 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间CRP、ESR、WBC 差异,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CRP、ESR 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 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中,CRP、ESR 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ESR、WBC 比较( ±s)
表2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ESR、WBC 比较( ±s)
指标 感染组(n=13) 非感染组(n=59) P CRP(mg/L)ESR(mm/h)WBC(×109/L)33.08±6.78 49.40±9.35 6.44±1.51 6.49±2.80<0.001 19.37±5.51 0.005 6.32±1.26 0.683
3 讨论
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缓解多种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所引发的疼痛, 并可重建髋关节功能,有效提高患者患肢功能与生活质量。 但是,随着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数增大, 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患者数量也逐年攀升, 约占同期置换手术的10%~20%[1]。 通过分析比较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其疗效, 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率提供借鉴。在本研究中,共收集分析了72 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患者,经相应合适的手术治疗后, 平均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43.65±5.31)分提高到术后的(89.13±6.77)分,优良率达94.44%,临床效果满意。
本研究结果显示, 无菌性松动是翻修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翻修术的63.9%,且随着初次置换后时间的延长,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目前,国内外有多个研究发现[3~4],无菌性松动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导致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骨水泥固定技术不当、 假体选择不当及早些年国产的假体表面涂层技术欠佳[3]等。 也有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先天性疾病的后遗症、 术者手术量这些因素会影响无菌性松动的发生率[5]。 无菌性松动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界面的生物化学变化引发的骨溶解所导致。 磨损颗粒可激活巨噬细胞, 其可以与磨损颗粒表面产生炎性反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破骨细胞激活和成骨细胞抑制,造成骨量丢失,最终导致假体松动[6]。
在本研究中,感染是翻修的另一主要原因,约占所有翻修术的18.1%, 且主要发生于初次置换术后的早期阶段。 本研究将所有收集的病例进一步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发现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在翻修术前CRP、ESR 明显升高, 而WBC 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中,CRP、ESR 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既往研究发现,引发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代表的革兰氏阳性菌为主[7]。 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若有感染应当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
假体周围骨折和脱位也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在本研究中,分别占所有翻修术的12.5%和5.6%。 有研究报道,女性、高龄、高察尔逊氏共病指数(Deyo-charlson)评分等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脱位主要是由于假体位置的异常及软组织张力降低所致[8]。 但是,在本研究中只纳入了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大部分脱位患者, 可通过闭合复位结合石膏固定或牵引制动等方式保守治疗即可,而那些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才需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是修复髋关节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随着关节假体材料的优化、手术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提升,关节置换术后失败会逐步减少。 而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修复并重建髋关节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