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猪价格波动规律形成机理研究

2021-03-20王雨凡王旭有

中国猪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亏损母猪养殖户

王雨凡 王旭有

(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生猪价格周期性大幅度波动往往会导致生猪养殖及相关产业经营出现困难,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猪产业带来愈来愈严峻的挑战[1],掌握生猪价格波动规律、波动机理,是指导养猪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1 生猪价格波动规律

我国为了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先后对生猪产业实施了各种政策,如疫苗防疫补贴政策、生猪价格预警机制、菜篮子工程、生猪项目补贴政策、生猪价格养殖模式、生猪品种推广等,这些政策对生猪存栏、出栏以及猪肉产量等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生猪价格周期性的波动一直以来没有显著的改变,自1995—2018 年的24 年中中国生猪价格波动经历了7 个周期,且生猪价格的平均波动周期为3~4 年(表1)。

表1 生猪价格周期划分

第1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5 年4 月至1996 年11月持续了20 个月。主要表现是生猪价格在1994 年开始上涨引导投资企业(个人)继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生猪生产,1995 年出现生猪“收不下、消不了、调不出”,造成产区“过剩”状况,运输业成为制约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生产成本上升,生猪价格深度亏损且一直持续了3~4 个月,导致一些小型养殖户快速退出市场。第2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6 年12 月至1999 年2 月持续28 个月。主要是1995 年由于生猪价格行情好和效益高,刺激了生猪生产,并且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抓畜牧业发展,抓“菜篮子”工程,养殖户生猪产能大幅增长。同时人们对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猪肉的消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猪肉的消费比重由原来的80%下降到68.3%,造成生猪产能过剩。第3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1999 年4 月至2003 年11 月持续了56 个月。生猪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养猪户大部分是分散的家庭散养模式,生产上存在盲目性,由于连年粮食丰收,农副产品价格下跌,很多养殖户开始投资养猪来消化过剩的粮食。同时,生猪行业的养殖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开始倡导科学养猪,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成活率都有所提高,生猪出栏周期由原来的9~10 个月缩短为5~6 个月,导致生猪产量过剩。第4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03 年12 月至2007 年2 月持续了37 个月。2001—2003 年生猪养殖出现连续亏损,生猪养殖户经营困难,且2003 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全国省际间交通受到限制使生猪运销停滞,加速生猪养殖户资金链断裂而淘汰了大量的能繁母猪,“非典型肺炎”疫情加速了生猪养殖业的去产能。第5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07 年3 月至2009 年5 月持续了27 个月。经历了2006 年生猪高价造成产能过剩,2006 年6 月我国多数养猪场的猪群发生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高致病蓝耳病),感染猪群中的能繁母猪繁殖能力下降,流产率下降30%以上,且感染的母猪所产仔猪免疫力低下且可导致100%死亡;感染育肥猪死亡率可达到10%~30%。猪群大量损失导致生猪供给不足。第6 轮生猪价格是2010 年6 月至2015 年3 月持续了46 个月。2010年开始生猪产业中的猪群发生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一些疾病交叉感染或者是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猪群疫病不断增多,且一些疫病使猪群的死亡率最高达到80%以上,使得中小散养户对生猪养殖失去信心,导致生猪去产能。第7 轮生猪价格波动是2015年4 月至2018 年3 月持续了36 个月。2013 年和2014年玉米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大幅度提升,猪粮比价在2013 年和2014 年均低于盈亏平衡点,造成了养猪企业的连续亏损且最大亏损额在300 元/头以上,创历史亏损时间最长的纪录,最终导致养殖户资金链断裂而去产能,一大部分中小散养户退出。

生猪价格的波动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一般生猪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因此生猪供给量的变化是影响生猪价格波动的根本性因素,需要研究生猪的供给规律,指导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2 构建生猪价格波动模型

构建生猪价格波动模型(图1)诠释生猪价格波动机理,以盈亏平衡点(猪粮比6∶1)为基准把猪周期分成Ⅰ到Ⅷ不同的阶段诠释生猪价格波动机理,Ⅰ~Ⅱ阶段用生猪生物学规律研判从生猪价格的最低点到最高点的区间跨度,Ⅱ~Ⅳ阶段蛛网模型理论诠释生猪生产的滞后性,Ⅴ~Ⅶ阶段使用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诠释养殖户的行为规律,Ⅶ~Ⅷ阶段养殖户必须经历被动去产能导致生猪供给减少,整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2]。

图1 生猪价格波动模型

2.1 生物学规律(Ⅰ~Ⅱ阶段)

在生猪价格上升趋势中主要是生猪供给逐步减少的过程,生猪供给主要受制于自然再生产的约束,后备母猪和能繁母猪的生长繁育自然规律决定了生猪供给的滞后时间跨度。在生猪价格最低点后备母猪的存栏量决定未来生猪供给的数量。后备仔猪补栏需要7~8 个月长成后备母猪,新增的能繁母猪需经过4 个月的妊娠期,新生的仔猪再经过5~6 个月生长育肥期才能成为商品猪,这个自然再生产过程总共需要16~18 个月,这是由生猪生长繁育生物学规律所决定的[3]。生猪价格从每个周期的最低点到最高点(Ⅰ~Ⅱ阶段)是猪周期能繁母猪数量最少和生猪供给弹性最小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猪供给主要是受自然再生产的制约,将生猪生产繁育规律与实际生产周期的跨度进行比较,从2000 年至2019年,生猪价格波动过程经历了5 个完整的猪周期。生猪价格上升期的实际生产过程平均值与后备母猪的繁育时间基本吻合(表2)。5 个周期的上升阶段平均实际生产跨度为18.6 个月,其中,上升阶段历时最长的为22 个月,即2006 年6 月至2008 年4 月和2018 年6 月至2019 年3 月;历时最短的为15 个月,即2010 年6 月至2011 年8 月和2015 年3 月至2016 年6 月。

当上升期的时间跨度大于17~18 个月时,主要的影响因素都会伴有重大疫病,例如2007 年发生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 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均导致了生猪供给减少30%以上,延长了市场生猪供给的时间跨度。当上升期的时间跨度小于18 个月时,由于养殖户采取逆向决策的行为和价格影响因素不能导致养殖户补栏数量减少,例如2010 年和2013 年养殖户连续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都没有阻止养殖户在第Ⅰ阶段补栏后备母猪的积极性,当市场价格转好后,养殖户的能繁母猪会快速恢复,就会使第Ⅰ和第Ⅱ阶段的时间跨度缩短。

2.2 蛛网理论(Ⅱ~Ⅳ阶段)

考察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经典理论是蛛网理论,该理论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猪周期在Ⅱ~Ⅳ阶段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在Ⅱ~Ⅳ阶段一直存在生产与供给的矛盾,体现出生物学生产滞后10 个月的规律性。生猪价格波动模型(图1)表明Ⅱ期(Pt-1期)的价格决定Ⅲ期(Qt期)的产量,Ⅲ期(Pt期)的价格决定Ⅳ期(Qt+1期)的产量。生猪生产的滞后性使养殖户当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在Ⅱ~Ⅲ阶段全力扩大产能最终导致Ⅴ阶段产能过剩。从时间跨度上看,生猪价格从最高点到盈亏平衡点附近(猪粮比6∶1)至少需要9 个月,在模型的Ⅲ阶段如果发生不利于养殖户补栏的重大突发事件,就会延长从最高点到盈亏平衡点(猪粮比6∶1)的时间,例如2008 年1 月的雪灾和伴随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抑制能繁母猪和生猪的补栏,延缓了生猪的供给[4],延长了供给时间到12 个月。

2.3 预期理论(Ⅴ~Ⅶ阶段)

养殖户在深度亏损期(Ⅴ-Ⅶ阶段)采取逆向选择主动扩大产能,导致2001 年6 月到2003 年10 月和2013 年5 月到2015 年3 月产能出现连续过剩。养殖户的决策行为通常是依据当下已存在的情况判断事物发展的特征,符合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的反射效应思想。即人们在决策时候的行为是有参照依据的[5]。根据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人们对获得和损失的偏好是不对称的,面对可能损失的前景时,人们有风险追求的倾向。在亏损期养殖户存在预期生猪价格上升的心理,为了未来获取收益选择在深度亏损期基于自己最大化的期望继续增产。生猪养殖户在Ⅴ~Ⅶ阶段的经济行为表现出“风险的偏好性”。养殖户在决策时往往依靠当下情况作为有效参考点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图2),当生猪价格从最高点到达盈亏平衡点时,经验丰富的养殖户确认未来生猪必然下降,就会主动淘汰能繁母猪。当猪粮比达到5.5∶1 以下深度亏损时,养殖户逐步修正对未来生猪价格的预期,积极进行补栏扩大生产经营活动[6]。2013—2015 年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以下反复震荡,就是因为养殖户期望未来生猪价格上涨,持续扩大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用前景理论的反射效应能够准确的解释生猪产能过剩的原因。

2.4 去产能(Ⅶ~Ⅷ阶段)

由于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以下时养殖户退出市场沉没成本的损失无法挽回,同时确认生猪价格上涨后安排生产,由于生产的滞后性养殖户无法获益,为了防止未来生猪价格上涨,养殖户必须保持“足够”的产量才能增加收益,因此养殖户主动缩小产能是小概率事件。生猪去产能就是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被动地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减少,影响去产能的根本性因素有以下3 种: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导致产能减少;例如2007 年的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 年的非洲猪瘟疫情等导致生猪供给减少30%以上。二是养殖户由于连续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退出市场;例如2014 年猪价多次探底、玉米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生猪养殖连续亏损超过1年以上,最大亏损300 元/头,养殖户因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三是生猪价格达到深度亏损程度和重大疫病相互重叠或者连接,达到被动去产能;例如2010 年生猪价格达到亏损期和口蹄疫、蓝耳病、圆环病毒等感染以及流行性腹泻病的不断发生导致养殖户失去养殖信心,加快去产能,使生猪供给急剧减少。

表2 猪周期Ⅰ~Ⅱ阶段的区间跨度

图2 盈亏平衡点与价值对比

3 小结

养殖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形成了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规律。养殖户一般通过在盈利期采取趋利的决策原则,在亏损期采取反射效应扩大生产的经济行为来安排生产活动。当前,生猪去产能的主要方式是重大的疫病和资金链断裂,整个过程形成了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机理。

猜你喜欢

亏损母猪养殖户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旗开得胜!5亩养出过万斤金刚虾,虾中60元抓虾!养殖户:有信心养
蛋鸡养殖户这回该笑了 三季度蛋价有望涨至年内高点
口碑制胜!龙感湖十多万亩龙虾塘,看养殖户认准了谁?
空怀母猪饲料配制注意事项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后非瘟时代生产母猪饲养关键点详解
牛年开盘鱼价创新高,养殖户如何避免“有鱼价没鱼卖”的尴尬?
“深层思维”公司的亏损和人工智能的未来
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