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叶蜂属两种重要蛀果害虫形态及为害差异

2021-03-20赵龙龙

北方果树 2021年2期
关键词:花期李子幼虫

赵龙龙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山西 太谷 030815)

梨实蜂(Hoplocampa pyricola)和李实蜂(Hoplocampa minutominuto,异名H. fulvicornis)均属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丝角叶蜂亚科(Nematinae)实叶蜂属(Hoplocampa),均为蔷薇科果树的专性蛀果害虫。研究报道,梨实蜂在我国的分布区域略偏北,北至辽宁,北纬34°以南区域则少见发生;李实蜂分布区则偏南,西南、浙江等地;华北区为二者的重叠分布区[1~4]。李先明[5]在梨实蜂成虫发生规律报道中指出,羽出后先于杏、李、桃花上吸食花蜜和花粉,再转往梨树上进行为害(山东、湖北);吴振玉等[6~8]指出,梨实蜂羽出后需在杏树上补充营养,杏树的有无对梨实蜂种群影响明显(山东,河北)。杜维强等报道,梨实蜂只在梨园发生(甘肃,辽宁西部)[3,9],无转移寄主行为。有关李实蜂发生的报道中无一例转移寄主行为,只在李子上发生[10~12]。

综合梨实蜂和李实蜂的相关研究报道可知,梨实蜂羽化后有转移寄主行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北等地区,而在这些区域恰好为梨实蜂和李实蜂重叠分布区域。研究表明李、杏花期正值李实蜂的发生峰期[13],如梨实蜂有转移至李、杏等取食的特点,那么梨实蜂和李实蜂在田间必然呈混合发生状态,如何准确区分两者不仅影响到调查数据的有效性,而且影响到防治目标是否正确。有关梨实蜂和李实蜂成虫形态特征的描述和图说,最早可追踪到邹钟琳1958年编写的《中国果树害虫》[14],随后(1983年)出版的《山西省果树主要害虫及天敌图说》一书对此有较详细的描述[15]。有关两者形态特征的描述和形态图均类似或者临摹于前者(附图)[3,16]。手绘临摹昆虫形态在表述昆虫精细结构、主要特征方面占有优势,但不同作者笔法或参考资料的不同,对于同种昆虫的描述差异往往较大,而昆虫生态图则在颜色、直观、便于识别等方面能弥补这一不足。在报道有梨实蜂生态图的文献资料中,宫琦所采用的梨实蜂生态图则明显错误[17],实为三节叶蜂科的某种幼虫。而通过网络检索到的有关梨实蜂和李实蜂成虫多为张冠李戴或模糊不清,有失准确。鉴于梨实蜂和李实蜂均在早春发生或呈混合发生,加上其形态特征几乎相似,在现场鉴定中可能多有混淆或不清现象,造成错报或者错防。因此,笔者对梨实蜂和李实蜂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梨实蜂和李实蜂的区别提供以生态图和外观区分特征图,以供生产上鉴别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梨园和李子园。梨园为多品种园,粗放管理,自然生草,株行距4 m×5 m ,树龄≥20年,树势中等偏旺。李子园也为多品种园,以‘大红李’为主,自然生草,株行距3 m×4 m ,树龄≥15年,树势中等偏旺。

1.2 昆虫采集方法

梨实蜂和李实蜂的采集主要在梨树和李子树花期前,地面铺纱网笼罩和花期扫网获得。对搜集到的梨实蜂和李实蜂制成标本或装入80%乙醇溶液中保存,以备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实蜂和李实蜂的整体特征

梨实蜂和李实蜂1年发生1 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土壤内结茧越夏越冬,翌年春季化蛹,梨树和李子开始将开花时,成虫开始羽化。两者均喜好在花上结群、攀爬取食花粉或花蜜或在花朵周围飞翔、交配,两者体色呈黑色,中胸脊板均有“X”形纹,梨实蜂体长4~6 mm,李实蜂体长4~7 mm(略大于梨实蜂)(图1)。

2.2 梨实蜂和李实蜂局部特征

头部:梨实蜂和李实蜂成虫头部呈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复眼发达,3只深褐色单眼于头顶呈三角形排列,头部生有短密毛。梨实蜂上唇、上颚、下唇须为黑褐色,唇基宽,内凹较浅。李实蜂上唇、上颚、下唇须呈黄褐色,唇基窄、内凹明显。触角:梨实蜂和李实蜂触角丝状9节。梨实蜂触角柄节和基节为黑色,雌虫鞭节为褐色、雄虫黄褐色。李实蜂触角柄节和基节为黄褐色,雌虫鞭节为浅黄褐色,雄虫鞭节为深黄色。翅:梨实蜂前翅呈透明淡黄色,翅脉淡褐色,翅痣黄褐色,翅端部翅面和翅脉颜色加深呈烟黄色,占整翅面的1/3左右,翅展9~12 mm。李实蜂翅灰色或银灰色,翅脉较深呈黑色,翅面颜色均一,翅展9~15 mm,前缘黑色翅痣明显,前缘脉和亚前缘脉连接部位翅痣和肩横脉明显,梨实蜂无此特征。足:梨实蜂后足基节、转节、腿节为亮黑色,胫节、跗节为黄色,胫节、跗节间刺明显突出;李实蜂后足基节、转节、腿节为深褐色,胫节、跗节为黄色,胫节、跗节间刺略小于梨实蜂。梨实蜂中足、前足,基节、转节、腿节为深褐色,胫节、跗节为黄色;李实蜂中足、前足均为黄色(图2)。

2.3 梨实蜂和李实蜂幼虫特征

梨实蜂老熟幼虫体长8 mm左右,乳黄色或黄褐色,具有“八”字型横纹,胸足外侧淡黄褐色,臀板上有黄色斑纹或深色刻点。李实蜂老熟幼虫体长9 mm左右,黄白色或白色,多弯曲呈“C”型(图3)。

图3 梨实蜂和李实蜂老熟幼虫特征

2.4 梨实蜂和李实蜂危害特征

梨实蜂幼虫孵出后从梨花花萼基部蛀入果心,花萼留有蛀孔,蛀孔排除虫粪和分泌的黑色粘液,每果只有1头幼虫。被害幼果将脱落时,梨实蜂由果心部位向外蛀食,开始转果为害并留有脱果孔,被害果随后脱落。梨实蜂幼虫至老熟脱果前,可为害2~4个梨果。李实蜂幼虫孵出后多从果实顶部蛀入果实,蛀果孔细小,很快愈合,果面留有褐色小点,每果只寄生1头幼虫,无转果特点。李实蜂幼虫于果实内部蛀食,至老熟前,蛀食成空壳并塞满虫粪,脱果时,多从李果胴部咬食2~3 mm左右的圆孔中脱出,被害果提前脱落或留于枝上(图4)。

图4 梨实蜂和李实蜂的危害

3 结论与讨论

梨实蜂和李实蜂属实叶蜂属重要果树害虫,两者寄主专一,不为害其他寄主。在两者生活史中,老熟幼虫脱果后,开始转入地下越夏、越冬。因其活动力有限,最远可到树盘外1.5 m 左右处结茧。即两者的幼虫只能在各自寄主上或者寄主周围地面活动,只要梨树和李子不混种,则不会混合发生。老熟幼虫翌年羽出后,因成虫能飞翔,则可能混合发生。在试验调查地点,自然条件下李子先于梨开花15~20 d,通过在李园罩网和扫网发现,李子始花期李实蜂开始出土,盛花期达到峰期[13],末花期李实蜂的数量开始减少。对所获标本鉴定发现,均未发现梨实峰。李子末花期,梨树进入花期。在梨园调查中发现有梨实蜂,未见李实蜂。在关于梨实蜂活动规律的报道中,均提到梨实蜂前期会迁飞至李、杏等早花果园补充营养[5,6],在本调查中未发现这一现象,可能是李子园和梨园距离较大(200 m 左右),梨实蜂不能迁飞至李子园所致。另在梨实蜂的发生研究报道中,梨实蜂羽出后会在杏园取食[2],但笔者调查发现,在杏园中可见极少数李实蜂,但未见梨实蜂。可能是所调查杏园和李子园紧邻,且花期较近的缘故。研究报道称,梨实蜂前期会在其他寄主上取食,发生在河北、山东、湖北,而在甘肃、山西却未见相关报道[3,18]。可能是河北、山东、湖北这些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梨实蜂出土较早,需转移至早开花的李、杏等树上补充营养;而山西、甘肃等地却不具备前述地区条件,不存在混发状态。李实蜂在经历取食、飞翔、交配等过程后,体表光泽度降低,颜色灰暗,极易和梨实蜂混淆,有可能被误作为梨实蜂。为能准确区分梨实蜂和李实蜂,通过本研究提供的生态图可直观鉴别,首先从其体表色泽上进行区分,梨实蜂翅多呈烟黄色,李实蜂多呈银灰色;如体色不能区分,可从翅痣特征进行区分,李实蜂翅痣明显大于梨实蜂;也可从两者足的颜色特点等进行区分。

对于梨实蜂和李实蜂这两种害虫的治理应以农业和人工防治措施为主。在冬季果园管理过程中,通过深翻果园土壤,以深度15~20 cm 为宜,可将越冬茧翻至地表冻死;或部分深埋,使其春季不能出土[2,4]。早春梨和李子花期前在园中悬挂黄色诱虫板,定期检查粘虫板诱捕情况,以了解梨实蜂和李实蜂的发生动态和虫量大小,于落花80%~90%时,配合其他害虫适时进行防治。此外,在梨、李幼果期两种害虫未脱果前及时摘除被害果并销毁。

附图 梨实蜂和李实蜂成虫特征(扫描自邹钟琳[14])

猜你喜欢

花期李子幼虫
不同药剂对2 种金龟子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和药效评价
基于气象因子的吉林市区3种早春植物花期预测
优质蜜源植物不同播种期对花期的影响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娇艳花期
奔跑吧!李子柒
我的糊涂妈妈
打李子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容颜盛放,花期未至香谢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