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统编教材浸润传统文化
2021-03-19沈妙茹
沈妙茹
【摘 要】为了推动新课改的实施,符合新课改理念,诞生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彰显了地方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而笔者所在的区域恰好使用了统编教材,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发现了统编语文教材无论是从编写指导思想、内容选择,抑或是教学活动设计、语言表达中,都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身影,也是本文即将探究的话题:如何利用统编教材浸润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6-0179-02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in line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ncept,a number of versions of textbooks have been produced,highlight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showing a trend of a hundred flowers blooming,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And the area just use compile for universal use teaching material,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mpile for universal use were found in this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from the guiding ideology,content selection,or the teaching activity design, language expression,are saturated with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is also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State-compiled textbook; Traditional culture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与其他国家或者文明相比,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众多,无论是诗词歌赋,曲艺杂谈,抑或是服装、饮食、节日、建筑都独一无二、充满个性,令人赞叹。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化,没有理由不传承下去,而语文学科就承接了这一重大任务,这是因为学科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汉语、传播的思想、讲述的内容也都具有民族特色,因此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日常故事浸润传统文化
故事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是一种记忆行为,它记载并传播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而文化传播的最初方式就是口耳相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讲故事,种类繁多,特征明显,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巧借故事这一形式浸润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统编新教材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格外重视,“经典性”“丰富性”是课文选篇的重要标准。如何让初入学堂的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笔者想到了用讲故事的方式与文化连线,让学生通过“听”实现“思”,进而达到“悟”,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岳母刺字”“将相和”“班超投笔从戎”“祖逖闻鸡起舞”等历史名人的故事,还是“猎人海力布”“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抑或是“宝葫芦”“三个儿子”“金银鸟”“耳朵里的蜘蛛”等童话故事,还有“三人成虎”“盲人坠桥”“田忌赛马”“献鸠放生”等寓言故事都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能吸引大家“听”的兴致,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其健康成长。因为故事类型多、数量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因此笔者会利用晨读、午休、语文课前2分钟给学生讲故事,从未间断,让识字不多、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借助听故事这一形式获得“养分”,得到发展。当然,故事内容笔者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挑选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且符合学生兴趣点,形式多样,力求发挥出故事的价值。
二、借助阅读传承传统文化
閱读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是因为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识读新字词,还能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作者的思想、文章的行文脉络等,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尤其是文字背后隐含的精神、情感、文化有着启发、警醒的作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力工具。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充分发挥统编教材中阅读文章的力量,让学生走进文章,接触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达成统一意见,从而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更加提倡阅读,提倡各种形式的阅读,如课内阅读、课外拓展阅读;自读、亲子阅读等,旨在增加阅读的“量”,提升阅读的“质”,发挥阅读的价值。统观文本,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身影:《狼牙山五壮士》中爱国精神的传承;《慈母情深》中对感恩情怀的重视;《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则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称赞;《草原》《猎人海力布》描写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伯牙鼓琴》则是展示了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值得后人学习。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统编教材中占据的比例,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也为教好语文课程找到了一个新角度。
三、识字教学凸显传统文化
统编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统编教材第一篇便是识字课。”识字与拼音顺序的互调看似很小,其实意义极大,这是因为将汉字、汉语摆到了第一位,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第一印象由字母“a、b、c”变为了汉字“天、地、人”,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而汉字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识字教学中能凸显传统文化。
如,在学习《落花生》这一节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掌握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学会用“居然”造句。笔者认为对生字词的认读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提高了对其的重视程度并设计了趣味化小游戏强化学生的记忆,即笔者给生字词组词并制成卡片,让学生从中挑选合适的卡片组成正确的词组。游戏本身对学生就有吸引力,再加上笔者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致更浓,课堂参与度更高。此外,笔者还发挥自身素养设计了象形文字绘画读本,依教材文本中的汉字找到了相应的象形字并附趣味性的图画、楷体汉字及简单的注释说明,让学生在读一读、写一写、看一看中认识了新的汉字,感受到了汉字的形象美。
四、写作活动践行传统文化
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学生的日常积累、思想情感、行文风格都展示其中,是对语文学科学习成果的一种总结。基于此,筆者提出了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写作活动检验学生长期以来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效、检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接收程度、对生活的指导价值,从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
如,进行《家乡的风俗》这一写作活动时,任务之一就是了解感兴趣的风俗并搜集相关知识形成文字,旨在感受风俗背后的民族文化。从写作主题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考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与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风俗本身就让学生充满了兴趣,因此学生在搜集信息、组织语言、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充满了激情与主动性,而作品的完成正是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进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写作活动时,学生要完成的一个任务就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和分布,搜集文化遗产的图片与文字,树立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感受文化遗产的价值。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中浸润着传统文化、承载着文化、渗透着精神、汲取着智慧,需要教师好好利用这一优势,探索有效的途径践行文化传播目标,响应新课改提倡的理念。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师同行提供借鉴,与其他教师形成教学合力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袭者、传递者。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部编本”语文教材[J].课程教学研究,2017(05).
[2]陆莉.让传统与现代相遇——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6(34).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