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育会诊制的问题生转化

2021-03-19金海英陈建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治医生主体德育

金海英 陈建军

摘 要 德育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小学阶段需要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的形成。德育问题生是教育的疑难杂症,其转化过程是反复和复杂的工程,针对单一主体的教育转化不仅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从教育角度来看,急需整合一种多方面构建的教育力,实施全方位、精准的教育转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德育会诊制”为载体,从“问题生成、剖析性质、动态诊治”等方面进行问题生的转化与疏导,从而构建基于学生生命健康的德育体系。

关键字 德育 会诊制 问题生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个体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时期,正确认识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矫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德育问题生的存在让教育事倍功半,甚至无效。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德育问题生的转化需要形成一种整合的教育力,从而进行全方位、精准的教育与引导。本文以“德育会诊制”为载体,从三个方面来谈德育问题生的转化。

一、探索问题生形成原因,剖析学生德育问题的性质

德育会诊制汇聚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专家等,为典型的教育“疑难杂症”——德育问题生进行集中会诊,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角色等,全面而深入地剖析问题生的情况,包括产生的原因、事件、症结等,从而进行对症诊治,有效转化。

1.基于问题成因复杂化的会诊

德育问题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身体、性格、教师等,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从而构成问题的根源。会诊制就是从不同问题入手,家长、教师、专家多方面的力量坐下来、静下来,坦诚布公,相互信任,诊断出“病源”,把握问题生形成的症结所在。同时,应该注意正确区分德育问题的性质,不能粗暴地把所有问题都当作品德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自然问题,不能简单地给学生贴上德育问题的标签。只有真正会诊出问题的症结,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否则药量不到或者药用错了,会适得其反,甚至出现“并发症”,也就失去了会诊制的意义。

2.基于教育主体松散化的会诊

德育问题生教育的关键是思考如何协调师师、师生、家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面对德育问题生,每个教育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但各教育主体之间信任缺失、合作缺乏,才是问题生转化低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会诊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协调各教育主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既要分清谁是主要负责人,谁起到辅助作用,又要充分认识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只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去转化矛盾的综合体——德育问题生。

3.基于教育方法无序化的会诊

问题生的转化需要讲究方法,更要讲究艺术。譬如,找学生谈话,看似很简单,实则牵涉到很多细节。如何找孩子谈、怎么谈、谈什么、谈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谈、在什么地方谈等,都有讲究,讲究教育方法的有序化,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没有恰当的规划,结果可想而知,甚至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会诊制就像医生诊治一样,大家坐在一起,需要对教育方法探个究竟,拿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切实提高问题生转化的时效性。

4.基于教育过程缺失化的会诊

做德育问题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反复的、复杂的过程。在实际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本质上不缺乏爱心,更多的时候缺乏的是耐心,问题生的转化需要有温度的教育。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教师秉着持之以恒的爱的精神,辅之以有效的方法和高超的艺术,历经漫长的过程,才能真正转化德育问题生。会诊制的实施在于对问题生转化过程的全程浸润,关注学生问题的变化轨迹,转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注重过程的转化才是有温度的教育。

二、开展有效交流,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

德育问题生大多性格敏感,家长、教师、专家都需在会诊中明确自身责任,在过程中多次会诊并及时调整,相互信任,善于沟通,精准诊治。

1.明确责任

会诊的过程可以简单归纳为诊断和治疗两个阶段,但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会诊与治疗。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的,呈现出“动”性和“活”性。有时候,教不如不教,教师“帮倒忙”的事例比比皆是。任何一个教育主体在问题生转化过程中都可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可能起反作用。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是“主治医生”,任课教师是辅助医师,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更是显而易见,会诊期间各主体可以根据需要互换角色。每一个教育主体都必须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

2.及时调整

当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无效时,应该及时召集与该生相关的教育主体进行二次会诊。具体分析原因,是新问题的产生,操作方案有误,还是“主治医生”未能胜任。如果是前者,就需要新的诊疗方案介入;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推举一位新“主治医生”,其余主体需要继续努力做好配合工作。班主任要懂得教育并不是谁都合适,自己不是万能钥匙,不能因为换了角色而做撒手掌柜。科任教师应该要有担当,不能把任务当负担,要深刻认识自身担任“主治医生”的重要性,多学习多思考,分析前任“主治医生”失败的原因,争取及早进入角色,尽快辅导学生。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

3.注重沟通

沟通是最好的心灵纽带,各教育主体间需要呈现强大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与规划是转化德育问题生的基础。会诊制最主要的功能是形成教育合力,讲求相互沟通。师师、师生间只有紧密合作,才能实现校内最优质的转化;家校之间只有密切互动,家长及时了解问题生在校表现,才能实现家庭教育的最优化,只有家校互通才会使得问题生所受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实效。

三、关注“诊治”的动态研究,促进德育问题生的转化

问题生的转化是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像医生一样真实、及时地记录问题生的表现和症状,便于自己及时分析并与其他教育主体进行分享和协商。

1.撰写问题生学习故事

德育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不好而导致行为习惯的偏差,一些问题生因为德育问题而导致学习的下滑。教师积极撰写德育问题生的学习故事,能在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学习,纠正学生行为,增强实效性。写了就有思考,有思考引导才更有效。学习是德育问题生转化的引擎,如能借助学习的进步去发现优点、进行鼓励,相信对德育问题生会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对一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撰写学生学习故事的时候,努力去寻找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和转化是转化问题生的关键。

2.撰写问题生生活故事

只有关注孩子的生活,注意问题生生活故事的撰写,在生活故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在乎他们的习惯,在乎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而不断引导他们做人与学习。经过帮助和引导后,让问题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相当一部分德育问题生的问题出在生活当中,如实地叙述生活故事,将为德育会诊制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为转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3.撰写问题生系列故事

问题生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教师需要从日常教学入手,關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长期跟踪观察、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叙述中提炼方法,并及时与大家分享,共同研究对策,从而验证和发现问题生转化的教育规律。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的鲜活和真实的历程,也是一个基于学生生命健康的德育工程。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主治医生主体德育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没有答案的生命选择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没有答案的生命选择题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