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2021-03-19刘建兵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互补性唯物史观辨析

刘建兵

摘   要

所谓史料价值,指的是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史料价值评价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价包括辨析史料和认识价值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结构。史料价值的三个评价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分别呈现递进关系。针对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结构,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根据历史现象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根据时空观念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根据唯物史观辨析互异性史料的价值。

关键词

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价值  评价结构  历史现象  时空观念  唯物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史料辨析和价值认识,史料价值既是史料辨析的旨趣,也是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的依据。当前关于史料价值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浅层次问题,例如,识记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明了具体史料的价值、直接利用史料叙述历史等。史料价值深度教学应该在辨析史料的基础上认识其价值,通过辨析史料阐述史料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之间的关系。依据新课标要求,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史料价值的评价分为三个层次: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认识互补性史料的价值、认识互异性史料的价值。每个层次的评价包括辨析史料和认识价值两个方面,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结构。

一、根据历史现象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从性质的角度,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史料的价值高低主要是通过它与它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来体现的。”[1]史料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时间距离越近、亲密程度越高,其价值越高。在教学中认识史料价值应注重史料与历史现象的相关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理解史料在历史论述中的基础作用。

1.通过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关系辨析史料的类型

“所谓直接史料,是与发生的事情有直接关系的史料”,“史料一经转钞或编纂,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性质上讲,即成为间接史料,而非直接史料了”[2]。直接史料与历史现象具有直接关系,间接史料与历史现象具有间接关系。例如,历史人物的日记,是历史人物根据具体时间记录自己亲经、见识、听闻的事件、人物等,以及历史人物的感受、看法等,是研究历史人物的直接史料。《蒋介石日记》内容非常丰富,蒋介石记录了自己的个人经历、重大事件、经验总结、自我反思等内容,是研究蒋介石的直接史料。《事略稿本》是蒋介石命人编纂的关于自己的重要档案史料,大量摘录了蒋介石日记,但是编纂者处于维护蒋介石的形象,对部分日记内容进行了讳饰甚至改动。所以,《事略稿本》属于间接史料性质。

2.以历史的真实性为标准认识史料的价值

史料价值的高低是以历史的真实性为标准的,越接近历史真实,价值越高;越远离历史真实,价值越低。直接史料价值相对较高,间接史料价值相对较低。例如,日记可以分为写给别人看的和写给自己看的两类,其中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蒋介石日记》属于写给自己看的一类[3]。其价值主要表现在:纠正以往对于蒋介石的讹传;蒋介石的“雪耻”情结与抗战策略;补充蒋介石心理和经历研究之空白;补充历史的细节,丰富人物的研究[4]。从研究蒋介石的角度来看,《事略稿本》与《蒋介石日记》相比,无论从时间距离还是从亲密程度来看,《事略稿本》的史料价值都要低于《蒋介石日记》。《事略稿本》作为研究蒋介石的重要档案史料,其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用编年体的形式编排史料方便利用,在涉及日记内容时应用《蒋介石日记》进行验证,才能得出比较真实的历史。

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性质的角度来讲,史料可以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讲,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无论哪种史料都对研究相关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教学中都要通过史料与历史现象的关系辨析史料的类型,以历史的真实性为标准认识史料的价值。但是,历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体的过往,所以片面的史料通常只能夠反映局部的历史,只有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对多方面史料进行合理整理和解读,把史料变成说明问题的历史证据,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历史。

二、根据时空观念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

针对特定的历史问题,单方面的史料无法全面地解决问题,只有多方面的史料相互补充才能完整地认识问题,这些史料即是互补性史料。运用史料分析特定的历史问题,要辨析多方面史料的内容,明确这些史料的价值,并运用这些史料较为全面的认识历史问题。所以,运用史料全面认识特定历史问题的过程,实质是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使这些史料成为历史证据,并运用历史证据阐述历史问题的过程。

史料的主体解读即是对史料价值的辨析,只有正确认识史料的价值才能使史料成为历史证据,只有史料成为历史证据才能合理分析历史问题。完整的认识历史应基于具有互补性的多方面史料,多方面史料既可以指多则史料,也可以指史料蕴含信息的多个方面,基于时空观念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是认识完整历史的重要途径。所以,针对“认识互补性史料的价值”评价层次的教学,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辨析互补性史料并认识其价值。

1.从时间的角度辨析史料,认识历史的纵向发展

针对特定问题的史料解读,不能仅仅看到史料直接反映的信息“是什么”,还要从时间的维度分析信息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就是既要看到前因也要看到后果。例如,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文件,对研究维新变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次上书不仅可以用于研究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研究维新变法背景和局限的重要史料。从纵向历史发展来看,“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诸国环伺,岌岌待亡。自甲午和议成后,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5],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的背景;“制度局之设,尤为变法之原也。然今之部寺,率皆守旧之官,骤与改革,势实难行,既立制度局总其纲,宜立十二局分其事”[6],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的局限。

2.从空间的角度辨析史料,认识历史的横向联系

针对特定问题的史料解读,不能仅仅看到史料体现信息的“点”,还要从空间的维度分析信息的“面”,就是要看到同时期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孤立的、碎片化的史料是没有意义的,史料只有在历史的脉络上才能获得理解,只有在历史整体中才具有生命。”[7]例如,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从横向历史联系来看,“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8],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时期的中西方政治制度;“我今无士、无兵、无饷、无船、无械,虽名为国,而土地、铁路、轮船、商务、银行,惟敌之命,听客取求,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实矣”[9],可用于研究维新变法时期的经济、军事、社会等情况;“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10],可用于研究思想上向西方学习。

时间维度构成了历史的纵向脉络,空间维度构成了历史的横向脉络,只有综合时空两个维度的史料,并使史料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呈现互补性,才能看到完整的历史面貌,全面地理解历史问题。任何历史问题都必须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同样的道理,任何互补性史料都必须运用时空观念进行辨析才能较为全面地解答历史问题。根据时空观念辨析特定历史问题互补性史料价值的过程类似于论证历史观点的过程。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学会根据互补性史料论证历史观点,还应学会辨析互异性史料辨识历史观点,所以辨析互异性史料的价值是进一步提高能力的重要步骤。

三、根据唯物史观辨析互异性史料的价值

在分析历史问题的过程中不同史料的观点彼此差异,这些史料即是互异性史料。在认识历史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空框架辨析互补性史料的价值完整地论述问题,也需要根据唯物史观辨析互异性史料的价值进而辨识历史观点。新课标明确规定,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史料辨析、历史论述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其基本原理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的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具体问题的理论结论”,“这些基本原理离开社会历史实际,便毫无用处”[11]。所以,针对“认识互异性史料的价值”评价层次的教学,关键在于运用唯物史观辨析互异性史料,采用主体和客体两个视角辨析史料并认识其价值。

1.从主体的视角辨析史料并认识其价值

哲学上的主体指的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唯物史观认为,研究社会历史,在坚持历史过程客观存在的同时,还必须从与客体相联系的主观方面去理解”[12]。例如,秦朝短命而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灭亡的原因应从秦朝自身的主观方面具体认识,其中秦始皇的表现无疑是主观方面最主要的体现。通常的观点认为,秦始皇奉行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暴政,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13]。从秦始皇个人性格的视角,此史料描述了秦朝虽然尊奉法家思想,但受到阴阳家五行学说的影响,赋予了秦朝取代周朝的合理性,秦始皇天命认知的自信使其实行严刑峻法有恃无恐,所以此史料可以论述秦朝暴政的主观因素。

2.从客体的视角辨析史料并认识其价值

客体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在史料辨析过程中,可以把存在于历史人物以外的事物看作是客体,既包括有形的实物也包括无形的思想或制度等。例如,秦始皇巡游泰山的石刻:“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14]贾谊《过秦论》:“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15]这两则史料涉及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和实行的法律制度,属于研究秦朝灭亡的客体史料。从国家法律的视角,把法家思想和暴政联系起来,这两则史料可以作为论述秦朝暴政源于法家思想的重要依据。基于秦朝灭亡这一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从国家法律、个人性格等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这就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根据不同的视角辨析史料的价值。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養,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作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合理地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才能合理辨析互异性史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是阐明历史结论的前提。史料实证、论从史出是通过历史研究得出结论的基本途径,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互异性史料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是辨析历史互异性史料价值、取舍并运用互异性史料、获得客观历史结论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保障。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包括史料搜集、辨析和运用三个方面,史料搜集的目的在于获得有价值的史料,史料运用的前提在于史料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价值,所以史料价值的辨析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辨析史料价值的三个评价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两个方面分别呈现递进关系,体现在新课标要求的史料实证素养的不同水平划分之中,对应不同等级的学业质量水平。在教学中,应根据史料价值评价层次的要求,从辨析史料和认识价值两个维度逐渐提高学生辨析史料价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皮明勇.谈谈如何分析史料价值[J].历史教学,1986(11):45.

[2] 杜维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 杨天石.蒋介石日记的现状及其真实性问题[J].中国图书评论,2008(01):35.

[4] 薛念文.《蒋介石日记》的史料价值[J].民国档案,2007(03):82-85.

[5][6][8][9][10]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197,200,199,197,199.

[7] 旷新年.由史料热谈治史方法[J].文艺争鸣,2019(03):44.

[11][12]贾东海,郭卿友.史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37-39.

[13][14][15]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238,243,28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互补性唯物史观辨析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与互补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正误辨析一例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