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油果糖分别联合两种不同药物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2021-03-19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474500刘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塞米托拉脑水肿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474500)刘娜

脑出血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发病人数约占脑卒中的20%,虽发病率低于缺血性脑卒中,但其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1]。脑出血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脑出血病因主要为血管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病变导致的破裂出血,约占脑出血的80%,继发性脑出血病因则包括凝血障碍、血管畸形、动脉瘤、血管炎、静脉窦血栓、颅内肿瘤等[2]。脑出血后,血肿直接压迫会导致原发性损伤外,继发性损伤如血肿周围缺血、脑水肿、脑室积血、继发癫痫、脑积水等对出血后神经功能受损亦关系密切[3]。脑水肿是继发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其不仅可加剧出血区的占位效应,且能导致邻近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因此,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的治疗,对患者后期恢复至关重要[4]。鉴于此,本研究选取104例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患者,探究甘油果糖分别联合呋塞米、托拉塞米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附表1 两组颅内压、周围脑水肿量比较(±s)

附表1 两组颅内压、周围脑水肿量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3d比较,#P<0.05。

颅内压(mmHg) 周围脑水肿量(ml)治疗前 治疗3d 治疗7d 治疗14d 治疗3d 治疗7d 治疗14d F组 52 18.24±1.32 16.87±1.14* 14.34±0.67*# 12.21±0.63*# 21.34±4.25 18.33±4.65# 14.23±3.65#T组 52 18.56±1.86 15.45±1.74* 13.11±0.91*# 11.14±0.47*# 22.12±4.24 16.24±5.12# 12.45±3.26#t 1.012 4.923 7.849 9.817 0.937 2.179 2.623 P 0.314 0.000 0.000 0.000 0.351 0.032 0.010组别例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04例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患者,其中F组(52例)采用甘油果糖联合呋塞米治疗,T组(52例)采用甘油果糖联合托拉塞米治疗。入选条件:①临床体征及影像学符合脑出血继发脑水肿;②对所用药物无禁忌证;③病历及随访资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有严重疾病;②精神障碍不配合;③合并小脑出血。F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51~70岁,平均(59.43±9.15)岁;病程(4.71±0.61)h;出血部位:颞枕叶13例,壳核27例,丘脑12例。T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50~71岁,平均(59.43±9.65)岁;病程(4.64±0.65)h;出血部位:颞枕叶14例,壳核25例,丘脑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予以血压及呼吸维持、静脉输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F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甘油果糖联合呋塞米治疗,10%甘油果糖250ml静脉滴注6h,1次/d。呋塞米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1次/d。T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甘油果糖联合托拉塞米治疗,10%甘油果糖250ml静脉滴注6h,1次/d。托拉塞米注射液10mg静脉注射,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4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各时间点颅内压、周围脑水肿量、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率。NIHSS涉及躯体运动、意识、面部功能等方面,满分45分,分数越高表明神经损伤越重。疗效评定:临床症状消失,颅内压降至正常标准,神经症状改善明显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颅内压下降,神经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减轻,颅内压未降低,神经症状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统一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其比较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实施t 检验,P <0.05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情况 T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F组的82.69%(P<0.05)。

2.2 两组颅内压、周围脑水肿量情况 治疗后两组颅内压、脑水肿情况均好转,T组在治疗3d、7d、14d时颅内压均显著低于F组(P <0.05)。周围脑水肿于第3d达到最高值,而后开始下降,T组在治疗7d、14d时周围脑水肿量显著低于F组(P<0.05),见附表1。

2.3 两组NIHSS评分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T组治疗1d及治疗12W后评分均显著低于F组(P <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NlHSS评分比较(±s)

附表2 两组NlHSS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NIHSS治疗前 治疗1d后 治疗12w后F组 52 16.61±1.61 13.65±2.22* 9.15±1.65*T组 52 16.37±1.77 12.78±1.76* 7.45±1.54*t 0.723 2.214 5.431 P 0.471 0.029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T组不良反应率9.62%,F组不良反应率19.2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脑出血发生后,脑水肿于1~2h内即可产生,并呈逐渐加重态势,2~3d水肿达到高峰,根据患者病情脑水肿可持续14d以上[5]。脑出血形成的血肿及继发脑水肿均可产生占位效应,使颅内压升高,受压迫脑血管灌注减少,使受累脑组织出现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6]。甘油果糖是由甘油及果糖构成的复方制剂,与甘露醇相同,为高渗脱水机制,可减轻组织水肿改善循环,且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显著低于甘露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T组总有效率96.15%高于F组的82.69%,降颅内压、减轻水肿量效果及NIHSS评分显著优于F组,且T组不良反应率较低,与马民权[7]、李长青[8]部分研究结果有一致性。表明甘油果糖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脑水肿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少,究其原因可能为托拉塞米是新一代袢利尿剂,较呋塞米而言,其利尿作用强且持久,耐受性高,对肾脏血流量及滤过率影响小。

综上所述,甘油果糖联合托拉塞米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水肿能有效发挥利尿作用,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疗效较佳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塞米托拉脑水肿
泮托拉唑钠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用生理盐水稀释托拉塞米缓解静脉注射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探究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泮托拉唑预防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疗效观察
泮托拉唑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前列地尔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奶油豆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