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稀播条件下不同秧龄壮秧技术

2021-03-19徐梦彬叶凌凤田祥瑞张正东张志高王俊仁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效唑生物量秧苗

徐梦彬,叶凌凤,田祥瑞,王 飞,张正东,张志高,王俊仁

(1.江苏省盐城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314;2.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9)

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1]。培育壮秧是水稻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除改善培育环境、提升培育技术外,使用壮秧剂已成为培育壮苗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2]。为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前人从育秧方式、播种量、种子处理和秧田施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3-10]。通过降低播种量,节省育秧成本,培育均匀健壮、生长一致的秧苗,是发展机械化插秧的重要保证[11]。

本研究以南粳9108 为试验材料,根据前期研究结果[3],以7 寸盘2 500 苗/盘(18 000 苗/m2)为播种密度,研究不同措施(药剂浸种、苗期喷施叶面肥)对30 和35 d 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秧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南粳9108,原名宁910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 号/ 关东194 杂交,于2009 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种子为笔者所在研究院保种。赤·吲乙·芸苔为生长调节剂,商标名为碧护,生产商为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三十烷醇也是一种生长调节剂,生产商为河南斯诺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多效唑的生产商为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1.2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9 年在江苏省盐城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1#田进行(120°16′05″E、33°40′36″N)。土壤为沙壤土,前茬为大麦,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1.3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7 寸塑料硬盘育秧,每盘2 500 苗(18 000 苗/m2左右)。设置2 个不同的秧龄,分别为30 d 秧龄(A1)和35 d 秧龄(A2);每个秧龄设11 个处理,分别为赤·吲乙·芸苔0.3 g/L 浸种(B1)、赤·吲乙·芸苔0.6 g/L 浸种(B2)、多效唑0.5 g/L 浸种(B3)、多效唑1.0 g/L 浸种(B4)、0.1%三十烷醇0.5 g/L 浸种(B5)、0.1%三十烷醇1.0 g/L 浸种(B6)、常规浸种(B7)、秧苗3 叶1 心喷赤·吲乙·芸苔6 g/667 m2(B8)、秧苗4 叶1 心喷赤·吲乙·芸苔6 g/667 m2(B9)、3 叶1 心喷0.1%三十烷醇1.5 g/50 盘(B10)、4 叶1 心喷0.1%三十烷醇1.5 g/50 盘(B11)。其中常规浸种方式为1 kg 稻种加入0.9 g 12.5%戊氟丹和1.3 L 水。B1~B6 为在常规浸种基础上加入以上不同的药剂,B7~B11 的浸种方式为常规浸种。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秧苗高度:移栽前1 d 取各处理的水稻幼苗,将根系清洗干净,每个处理取具有代表性的10 株幼苗,测定株高。茎基宽:取具有代表性的10 株幼苗,测量茎基宽。主根数:取具有代表性的10 株幼苗,测定主根数。干物质质量:取具有代表性的50 株幼苗,将根与茎分开,于105 ℃杀青1 h,80 ℃烘干至恒质量,测量地下部分干质量和地上部分干质量,分别计算G(日均干物质增长量)、根冠比、充实度和壮苗指数。其中:G=总生物量/育苗天数;根冠比=地下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充实度=地上部分生物量/株高[2];壮苗指数=(茎基宽/株高+地下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采用Excel 2010 整理数据,用SPSS 21.0 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的影响

水稻幼苗形态结果见表1。经分析发现,在株高方面,无论是30 d 秧龄(A1)还是35 d 秧龄(A2),多效唑浸种处理(B3、B4)秧苗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B7),并且随着多效唑浓度的增加,秧苗高度变低,但是差异不显著,说明多效唑对于秧苗矮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P<0.05)。同样地,无论是30 d秧龄还是35 d 秧龄,在秧苗3 叶1 心期喷0.1%三十烷醇1.5 g/50 盘(B10)的秧苗高度显著高于对照(B7),而在4 叶1 心期喷0.1%三十烷醇1.5 g/50盘(B11)的秧苗高度相较于对照(B7)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在秧苗3 叶1 心期时喷三十烷醇对于秧苗生长起促进作用。在茎基宽和主根数方面,各处理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本组试验的处理方案并不能引起秧苗茎基宽和主根数的显著变化。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幼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从表2 中可以看出,在秧苗30 d 秧龄(A1)时,6 个浸种处理(B1~B6)的干物质质量均高于对照(B7),且除了B6 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B7);4 个叶面喷施处理(B8~B11)的干物质质量也高于对照(B7),且除了B8 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B7)。以上结果表明,水稻秧苗生长到30 d秧龄时,赤·吲乙·芸苔、多效唑和三十烷醇这3 种药剂浸种与在3 叶1 心和4 叶1 心时喷施叶面肥均能增加水稻秧苗的生长量。在秧龄为35 d(A2)时,各处理(B1~B6、B8~B11)除了B1 和B5 外,它们的干物质质量均低于对照(B7),而B1 和B5 略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结合30 d 秧龄(A1)的干物质质量,可以发现,浸种或喷叶面肥处理后,水稻秧苗前期干物质积累高于对照,而到了30 d 以后,干物质积累速率下降,最终导致35 d 时,对照的干物质积累比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前期秧苗生长空间不受限制,到了30 d 以后,生长空间受到限制,生长速率降低,导致35 d 秧龄的对照干物质质量略高于各处理。

从表2 还可以看出,在30 d 秧龄(A1)时,多效唑浸种处理(B3、B4)的地上部干质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地下部干质量则显著高于对照;在35 d 秧龄(A2)时,多效唑浸种处理(B3、B4)的地上部干质量显著低于对照,而地下部干质量与对照差不多,差异不显著。不管是30 d 秧龄(A1)还是35 d 秧龄(A2),多效唑浸种(B3、B4)的根冠比均高于对照及其他各处理。以上结果表明,多效唑浸种处理在水稻秧苗生长前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秧苗根系生长,秧龄到了30 d 后,促进根系生长的效应逐渐减弱,更偏向于抑制地上部生长。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不管是30 d 秧龄(A1)还是35 d 秧龄(A2),使用多效唑浸种处理(B3、B4)的壮苗指数和充实度基本都高于其他各处理,且显著高于对照,其中B3(多效唑0.5 g/L 浸种)的壮苗指数较高。可见,多效唑浸种能够显著提高不同秧龄秧苗素质,且浓度在0.5 g/L 更佳。

表3 不同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通过药剂浸种及苗期喷施叶面肥等措施,探究了如何提高水稻秧苗素质。结果表明,通过改善措施,水稻的秧苗素质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其中多效唑浸种的效果最为显著。多效唑通过矮化秧苗高度、促进秧苗根系生长,有效地提高了秧苗素质。但是矮化后的秧苗能否符合生产上机械移栽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多效唑浸种能够显著矮化水稻秧苗,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矮化程度越高。2)在18 000 苗/m2的播种密度下,以一定浓度赤·吲乙·芸苔、多效唑和三十烷醇浸种与在3 叶1 心或4 叶1 心时喷施一定浓度的赤·吲乙·芸苔或三十烷醇,对于水稻秧苗前期生长均起到促进作用,而秧龄过了30 d 后,因生长空间受限制,秧苗生长速率减缓。3)多效唑浸种处理在水稻秧苗生长前期能够有效地促进根系生长,但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促进根系生长的效应逐渐减弱,并逐渐转变为抑制地上部生长的效应。4)在本试验中,多效唑浸种能够显著提高不同秧龄秧苗素质,且浓度在0.5 g/L 最佳。

综上所述,在18 000 苗/m2的播种密度下,多效唑浸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根系生长,矮化秧苗高度,显著提高秧苗素质,对于培育不同秧龄的壮苗均有促进作用。多效唑浸种浓度在0.5 g/L 左右最为适宜。

猜你喜欢

效唑生物量秧苗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基于星载ICESat-2/ATLAS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
多效唑的作用机制及其对中药材的影响
云南松不同径级组各部位生物量对比研究
大豆喷施多效唑 增产防倒效果好
不同NPK组合对芳樟油料林生物量的影响及聚类分析
农民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插秧
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