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信贷决策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2021-03-19管考磊钟梅花

证券市场导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银行信贷分析师决策

管考磊 钟梅花

(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现代企业通过一系列契约将具有不同利益函数的各契约方联结在一起。但由于各契约方拥有的企业相关信息不同,他们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完备的信息不仅是各契约方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与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其做出各项经济决策的基础资源。作为企业外部契约方的投资者和债权人由于受到信息搜集能力和成本的限制,难以通过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保持经验性接触来获取企业信息,而只能通过分析师等信息中介获取超出自身能力和成本范围以外的信息。分析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强大的信息搜寻与分析能力,通过公开发布企业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等专业意见,能够将企业大量私有信息转变为金融市场公共信息,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解读者(Huang et al.,2018)[7]。同时,分析师还具有监督企业的专业技能和成本优势,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并缓解各契约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外部治理机制(谭雪,2016)[23]。对处于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的中国而言,金融市场还处于半强式有效,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严重,分析师的信息桥梁和外部治理作用对缓解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极为重要。

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但是,相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较为滞后,仍属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祝继高等,2020)[35]。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统计,2019年银行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重仍然高达61.15%。包括企业在内的任何组织都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其中向投资者和债权人融资是组织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由于银行信贷资源具有获取速度快和受到监管少的独特优势,因此,银行信贷融资一直以来均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据本文统计,2007―2019年间上市公司银行贷款占负债总额比例平均高达40.52%。由此可见,银行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企业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且随着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市场力量在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决策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如何优化银行信贷决策和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银行作为企业外部契约方,在企业相关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完备的信息对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至关重要。现有文献主要从会计信息质量、环境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而缺乏分析师这一金融市场信息中介对银行信贷决策影响的研究。分析师发布专业意见所使用的信息集不仅包括企业公开对外披露的公共信息,而且包括分析师通过与企业高管私下接触、实地调研和电话访谈等方法获取的具有独占性的私有信息。如此一来,分析师对外公开发布专业意见的同时也向金融市场传递了其所获取的私有信息,使得市场参与者拥有了一双了解企业风险和价值信息的“慧眼”,有效改善了市场信息环境,缓解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重要参与者既可以直接借鉴和利用分析师意见,也可以将其与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比对和佐证,从而获得更多企业相关的真实信息,并据以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Coyne and Stice,2018;尹志超和甘犁,2011)[2][28]。然而,分析师信息中介作用的有效发挥是以其所发布意见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前提的,当分析师意见不准确或者存在严重分歧时,分析师是否还能有效发挥其信息中介作用?现有文献更多地从分析师意见准确性的角度研究了这一问题(朱红军等,2007;于雪航等,2020)[34][30],而事实上,分析师意见分歧是比准确性更重要的行为特征(Hilary and Hsu,2013)[6],现有文献还缺乏对分析师意见分歧的关注与研究。本文从银行信贷决策的角度研究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其信息中介作用的影响。

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准确性和一致性是分析师意见的两个行为特征,现有文献更多地关注了前者,而对后者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从银行信贷决策的角度研究了分析师意见分歧的经济后果,拓展并深化了有关分析师意见的研究;第二,将分析师的信息中介作用引入到银行信贷决策模型中来,并从意见分歧的角度揭示了分析师在银行信贷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丰富了有关银行信贷决策机制的研究;第三,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对银行转型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是当前银行业和金融监管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从降低分析师意见分歧的角度为提高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与假说发展

(一)文献回顾

关于分析师意见的经济后果,现有文献研究发现,分析师意见缓解了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孔东民等,2019)[16];有助于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更多融资(黄波等,2018)[14],提高了企业投资强度和水平(Chen et al.,2017)[1];有助于增强股价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高了金融市场整体运行效率(朱红军等,2007)[34]。但也有部分文献认为,分析师意见并不能正确反映企业未来长期价值,无法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Loh and Stulz,2011)[8],同时,分析师意见反映了市场对企业未来业绩的预期,会给高管带来短期业绩压力,诱发其放弃风险高的创新活动(He and Tian,2013;伊志宏等,2018)[5][27]。

关于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现有文献研究发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和独立审计可以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赵刚等,2014)[32],而企业盈余管理和财务重述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容易导致银行做出错误的信贷决策(Graham et al.,2008)[4]。政府干预会导致银行信贷决策偏离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降低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马君潞等,2013)[22],而银行股份制改革、地区金融市场发展能够弱化政府干预,有助于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Fan et al.,2012;黄轲和朱莹,2020)[3][15]。此外,企业的产权性质、社会资本以及法律制度、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也会影响银行信贷决策(陈德球等,2013;肖作平和张樱,2016)[11][26]。

现有文献主要从投资者和企业的角度研究了分析师意见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以及从会计信息、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的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而缺少对分析师在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作用的关注。此外,现有文献对分析师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意见准确性方面,而从意见分歧的角度考察分析师之于银行信贷决策影响的文献更是空白。作为分析师的特征之一,意见分歧是否能够向银行传递企业风险信息,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决策?这正是本文要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假说发展

分析师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信息中介,通过公开发布企业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等信息,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供应量,缩小了企业相关的公共信息与私有信息的分离度,提高了企业信息透明度,有助于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为了获取更多评估企业信贷风险的信息,会将分析师意见纳入到信贷决策模型中来,以便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Coyne and Stice,2018)[2]。然而,当同一家企业存在多个分析师跟踪时,由于每个分析师之间信息获取渠道、数量和分析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分析师针对同一家企业发布的意见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存在严重分歧的分析师意见形成了相互竞争,甚至相互矛盾的关系,增加了银行将分析师意见运用于信贷契约条款设定、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难度。银行信贷决策具体是由有限理性的个体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和稀缺的,存在严重分歧的分析师意见分散了决策者的注意力,导致决策者难以在不同的分析师意见之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因此,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阻碍了银行对分析师意见的吸收和运用,反而增加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公共信息是分析师形成专业意见的重要信息来源,金融市场上企业相关的公共信息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分析师越容易形成一致的专业意见。反之,分析师就会形成不一致的专业意见,出现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情况。因此,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市场上企业相关公共信息的数量较少和质量较低,从而意味着银企之间存在着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此外,分析师意见还会受到企业内在经营不确定性的影响(Wang et al.,2015)[10],随着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未来盈余预测空间也会随之增加,分析师盈余预测结果的范围亦随之增大,分析师意见越容易出现分歧。在企业经营完全确定的极端情况下,所有分析师会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则不会出现分析师意见分歧情况;反之,在企业经营完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析师意见呈现完全随机状态,则会出现极端的分析师意见分歧情况。因此,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反映了企业经营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

如此一来,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不仅增加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意味着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经营不确定性。银行信贷决策离不开信息驱动,充分而高质量的信息是银行做出正确信贷决策的前提条件,而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经营不确定性,降低了银行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估计精确度,进而增加了银行做出错误决策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引发的信贷风险(尹志超和甘犁,2011)[28]。银行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倾向于做出更加谨慎的信贷决策。银行信贷决策内容不仅包括贷款规模,还包括贷款成本和期限,一般而言,企业贷款规模越小、成本越高和期限越短,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越低,表明银行的信贷决策也更加谨慎。因此,对于分析师意见分歧越严重的企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倾向于限制企业贷款规模,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成本。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1:分析师意见分歧越严重,银行贷款规模越小,成本越高,期限越短。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鉴于2007年中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方法与以往存在重大差别,因此,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本文按照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发布意见的分析师数量低于两位的企业;(2)剔除金融保险类企业;(3)剔除被证券交易所特殊处理的企业;(4)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企业。本文最终得到9239个观测值。本文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ASMR),实际控制人数据来自色诺芬数据库(CCER)。为了减轻异常值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型变量采用Winsor方法在上下1%水平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变量选择和研究模型设计

1.分析师意见分歧的衡量

借鉴Sohn(2012)[9]、吴锡皓和胡国柳(2015)[25]的做法,本文使用分析师对同一家企业发布的盈余预测的偏差程度来衡量分析师意见分歧程度(AD)。具体而言,AD等于同一家企业所有分析师发布的每股盈余预测的标准差,并除以当年每股资产以消除企业规模差异的影响。同时,当同一分析师在同一年度对同一企业发布多次盈余预测时,本文使用最新一期的盈余预测值。

2.银行信贷决策的衡量

本文分别从银行贷款规模、成本和期限三个方面综合反映银行信贷决策(Bank)。鉴于许多企业并未披露每一笔银行贷款的详细信息,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利用企业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利息支出”数据,间接推算出企业银行贷款情况。借鉴周楷唐等(2017)[33]、雷宇和曾雅卓(2019)[18]的做法,将银行贷款规模(Loan)定义为年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将银行贷款成本(Cost)定义为“利息支出”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的比值;将银行贷款期限(Term)定义为“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之和的比值。

3.控制变量

根据周楷唐等(2017)[33]、吴锡皓和胡国柳(2015)[25]的研究结论,为了克服遗漏变量偏误,本文选择以下控制变量:企业规模(Size)、财务杠杆(Lev)、流动比率(CR)、现金比率(Cash)、有形资产率(TAR)、净资产收益率(Roe)、投资机会(TobinQ)、成长能力(Growth)、企业风险(Risk)、融资需求(Offer)、产权性质(State)、股权集中度(Herf)、独立董事比例(Idd)、两职合一(Dual)、会计师事务所(Afirm)、审计意见(Opinion)和上市年限(Age)。

4.研究模型设计

本文借鉴吴锡皓和胡国柳(2015)[25]、雷宇和曾雅卓(2019)[18],构建模型(1)研究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

表1 变量定义

其中,Bank是指银行信贷决策,分别包括贷款规模(Loan)、贷款成本(Cost)和贷款期限(Term),AD是指分析师意见分歧,Control是指所有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表2列示了所有变量的主要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样本企业银行贷款规模与营业收入的比值均值为66%,中值为32.3%,表明银行贷款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不同企业的银行贷款规模存在较大差别。平均而言,样本企业银行贷款成本为5.6%,略高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8.2%。分析师意见分歧的均值为0.026,中值 为0.015,表明不同分析师对同一企业发布的意见存在较为明显分歧。从均值来看,样本企业财务杠杆为0.5,流动比率为1.67,现金比率为0.537,可用于贷款抵押的有形资产比率为42.3%,净资产收益率为9.8%,投资机会为2.139,成长性为22.2%,企业市场风险为0.029,股权集中度为0.178,独立董事比例为37%,企业上市年限 为12.742。同时,12%的样本企业存在融资需求,64%的样本企业实际控制人为政府,15.1%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担任,13.3%的企业由国际四大事务所审计,98.9%的企业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全面考察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本文分别将银行贷款规模、贷款成本和贷款期限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分析师意见分歧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研究发现,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规模和期限均显著负相关,而与银行贷款成本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分析师意见分歧越严重,银行信贷决策越谨慎,企业获得的银行贷款规模越小,贷款期限越短,贷款成本也越高,本文的假说得到验证。

表3 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样本自选择问题

分析师对跟踪企业的选择会受到企业规模、经营业绩、财务风险和公司治理等特征的影响。一般而言,规模越大、经营业绩越好、财务风险越小和公司治理越好的企业,更容易吸引到更多分析师跟踪和发布意见,进而也更容易出现分析师意见分歧情况,因此,前文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自选择问题。本文借鉴李志刚等(2016)[20]的做法,采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对研究结论的干扰。本文选择企业规模、是否亏损、盈利能力、财务杠杆、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化程度作为影响分析师跟踪企业选择的变量,对企业是否被分析师跟踪进行回归,并计算出逆米尔斯比率(IMR),然后将IMR作为控制变量代入模型(1)中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 第1~3栏所示。研究发现,IMR的系数均显著,说明前文研究存在一定的自选择问题。在克服了样本自选择问题后,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表明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规模和期限均显著负相关,而与银行贷款成本显著正相关,研究假说再次得到验证,这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2.其他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了以下稳健性检验。(1)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期末要将在未来一年内偿还的银行借款列入“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披露,因此,本文将“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之和作为企业短期借款总额,并据以重新计算企业银行贷款规模、成本和期限,回归结果如表4第4~6栏所示;(2)按照陈翔宇(2015)[12]的做法,本文使用同一企业所有分析师每股盈余预测的标准差除以当年期末收盘价重新衡量分析师意见分歧,回归结果如表5第1~3栏所示;(3)银行信贷决策不仅体现为企业信贷资金的存量,还体现为企业当年所获的增量信贷资金,因此,本文使用“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期末与期初的差值来重新衡量银行贷款规模、贷款成本和贷款期限,回归结果如表5第4~6栏所示;(4)银行在进行当期信贷决策时,一定程度上会参考企业上期的贷款规模、贷款成本和贷款期限,因此,本文在模型(1)中分别引入贷款规模、贷款成本和贷款期限的滞后项作为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如表6第1~3栏所示;(5)分析师意见从2004年开始逐渐公开发布,因此,本文将样本期间延长为2004―2019年,回归结果如表6第4~6栏所示。上述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表明本文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健的。

表4 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稳健性检验结果(1)

表5 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稳健性检验结果(2)

表6 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贷款稳健性检验结果(3)

(四)进一步分析

1.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一项关键治理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经营合法合规,从而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保证。相比于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以及更高的信息披露质量,不仅能够降低银行信贷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而且能够为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提供所必需的更多高质量信息。因此,高水平的内部控制降低了银行对分析师意见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进而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也随之减弱。如此一来,对于内部控制水平不同的企业而言,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鉴于此,本文借鉴陈作华(2015)[13]的做法,使用迪博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水平(IC);并按照样本企业IC是否高于所处年度行业IC中值将样本分为内部控制水平高低两组,分别使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研究发现,对于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的系数均不显著,而对于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削弱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起到了明显的调节效应。

2.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效应

表7 内部控制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客户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产品市场竞争普遍存在,企业为了应对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会采取相应的行为。一方面,基于业绩压力效应理论,较强的产品市场竞争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降低了企业经营业绩水平,弱化了企业融资能力和高管薪酬上涨与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促使企业实施更多会计信息粉饰行为;另一方面,基于专有性成本效应理论,产品市场竞争较强的企业如果披露更多的信息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获得并采取不利行动,从而给企业竞争地位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避免这一不利影响,企业倾向于实施更多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从而增加了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袁知柱等,2017)[31]。此外,较强的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企业错误决策的成本,增大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提升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从而增加了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信贷风险。银行为了缓解较强产品市场竞争所导致的信贷风险,需要借助分析师意见来获得更多有关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信息,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信贷风险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如此一来,对于产品市场竞争不同的企业而言,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鉴于此,本文借鉴孔东民等(2013)[17]的做法,使用行业内每家企业营业收入份额的赫芬达指数来衡量每一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PC);并按照样本企业所处行业PC是否高于当年PC中值将样本分为产品市场竞争强弱两组,分别使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研究发现,对于产品市场竞争较强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对于产品市场竞争较弱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的系数均不显著。这表明,较强的产品市场竞争增强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起到了明显的调节效应。

表8 产品市场竞争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3.媒体报道的调节效应

媒体作为分析师之外的另一种信息中介,通过挖掘、加工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能够降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搜寻成本,缓解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比于较少的媒体报道,较多的媒体报道能够发挥更大的信息中介作用,帮助银行获取更多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信息,有助于银行做出正确的信贷决策。此外,较多的媒体报道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抑制企业会计信息舞弊和违法违规行为,降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缓解银行信贷风险。因此,媒体对同样具有信息中介和监督作用的分析师存在替代效应,对于媒体报道较多的企业,银行在进行信贷决策时会更少地运用分析师意见,从而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也随之减弱。如此一来,对于媒体报道程度不同的企业而言,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鉴于此,本文借鉴罗进辉(2018)[21]的做法,使用网络新闻标题出现样本企业名称的新闻数量加1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媒体报道(MC);并按照样本企业MC是否高于所处年度行业MC中值将样本分为媒体报道较多和较少两组,分别使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研究发现,对于媒体报道较多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的系数均不显著,而对于媒体报道较少的企业,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较多的媒体报道削弱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起到了明显的调节效应。

(五)作用机制分析

表9 媒体报道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

分析师意见分歧会导致银行在不同分析师意见中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增加了银行将分析师意见运用于企业信贷风险评估的难度,反而影响了分析师信息中介作用的发挥,增加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银行信贷决策依赖于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评估,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银行对企业未来现金流估计的准确程度,进而增加了银行做出错误信贷决策的可能性,银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倾向于做出更加谨慎的信贷决策。如此一来,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会导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同时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又会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因此,信息不对称构成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作用机制。

本文借鉴于蔚等(2012)[29]、李莉等(2014)[19]的做法,采用非流动比率衡量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ILL),并按照温忠麟等(2005)[24]所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分析信息不对称在分析师意见分歧影响银行信贷决策中的作用机制,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研究发现,当反映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ILL作为被解释变量时,AD的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分析师意见分歧越严重,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将ILL加入模型(1)以后,AD与Loan、Cost和Term之间依然显著相关,但ILL与Loan、Cost和Term之间相关关系并不显著,为此,本文采用Bootstrap方法进一步检验ILL的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结果显著,并且相关置信区间均不含0,ILL的中介效应成立。这表明,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会导致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同时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又会促使银行减少贷款规模和缩短贷款期限,并提高贷款成本。由此可见,信息不对称在分析师意见分歧影响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发挥了机制作用。

表10 信息不对称作用机制的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分析师意见分歧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严重的分析师意见分歧会促使银行做出更加谨慎的信贷决策,具体表现在银行信贷规模的减少、成本的提高和期限的缩短。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产品市场竞争和媒体报道程度对分析师意见分歧与银行信贷决策的关系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并且分析师意见分歧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作用机制来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本文从意见分歧的角度将分析师的信息中介作用引入到银行信贷决策领域,不仅拓展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分析师作用的认识,而且为优化银行信贷决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研究结论的启示在于:首先,在中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下,银行信贷融资仍然是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因此,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银行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进行信贷资源配置决策时在企业相关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作为金融市场信息中介的分析师之间的意见分歧会加剧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银行信贷决策。这表明,分析师意见作为一个信号向银行传递了企业相关信息,并被运用到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对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存在分歧的分析师意见形成了相互竞争关系,增加了银行将分析师意见运用到信贷决策过程中的难度,进而增加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缩小不同分析师之间的意见分歧对于提高分析师信息中介作用和优化银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需要加强分析师能力提升建设,提高其信息解读和分析判断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企业信息披露,密切企业与分析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分析师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企业相关信息,最终有效提高分析师意见的一致性。

最后,分析师意见分歧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作用机制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关键因素。银行应当积极运用大数据和云技术,拓宽信息搜集渠道和提高信息识别与分析能力;同时,银行监管机构也应积极搭建银企信息共享和传递平台,连接信息孤岛,从而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银行信贷决策效率。

猜你喜欢

银行信贷分析师决策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