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泌尿系感染31例临床分析

2021-03-19仲栩杰蔡蓉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实验室检查治疗

仲栩杰 蔡蓉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婴儿泌尿系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经临床诊断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本病的诊治特点。结果:婴儿UTI可能只表现发热、哭闹等症状,有时家长可能发现患儿尿液混浊、尿哭痛等,多属于尿路感染导致。通过观察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及影像检查,不仅可明确UTI感染部位,也有助于及时发现肾积水、肾盂液性分离、输尿管远端膨出及肾盏内结石等症状。纳入患儿均予以头孢曲松静点治疗,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良好7例患儿院外随访泌尿系感染反复,到院复诊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婴儿UTI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需结合实验室及影像检查方法进行诊断,结合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婴儿泌尿系感染;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11--01

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儿科临床常见一类感染性疾病,本病在儿科的泌尿系统疾病发病率居第四位[1]。因婴幼儿时期患儿泌尿道感染局限于其尿路某部位相对少见,临床上往往难以进行准确定位,故临床上将此类疾病统称UTI。小儿UTI的临床症状表现因人而异,若不及时进行诊治或反复发作,则往往易导致患儿慢性肾盂肾炎导致肾间质病变、慢性肾功能不全,且可能导致少数患儿成年后发生高血压或引发终末期肾衰竭(ESRF)[2]。针对本病的诊治对于本病患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针对本院近期收治31例婴儿泌尿系感染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31例经临床诊断泌尿道感染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本次纳入男婴18例、女婴13例,患儿年龄1个月~11个月,均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针对小儿泌尿道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3]。纳入患儿包括5例复发UTI、26例初发UTI。本次纳入患儿包括1例先天性血管异常,4例早产,1例生后诊断“癫痫”、6月诊断“胃食管返流”患儿。入选患儿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且均签署知情权同意书。

1.2方法

针对31例婴儿UTI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结果,用药及治疗后情况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婴儿UTI的诊断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婴儿UTI认识与诊治水平,避免误诊、漏诊、误治。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整理记录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情况,总结对本病患儿的诊治及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涉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UTI患儿临床表现

31例UTI患儿临床表现包括发熱30例、咳嗽流涕9例、尿常规异常3例、哭闹4例(1例伴四肢末梢青紫)、尿痛尿异味1例、腹泻5例、10例患儿伴有会阴红/龟头红肿/分泌物。发热为本病患儿最主要症状,患儿发热峰值在37.8℃~40.7℃。

2.2血常规结果分析

送检31例,结果见表1。

2.3尿常规与尿培养结果

送检31例,尿常规:尿蛋白+~++22例;尿培养阴性16例、大肠埃希氏菌10例、鹑鸡肠球菌1例、产酸克雷伯菌1例、革兰阴性杆菌1例;另有1例患儿第1次培养阴性、菌尿计数102CUF/ml,十余天后第2次培养: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菌尿计数102CUF/ml;),第3次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菌尿计数>105CUF/ml,考虑难治性泌尿系感染。

2.4影像学检查

31例患儿中,28例经泌尿系B超检查结果提示,22例未提示异常,1例左肾形态饱满,皮质回声增强,余泌尿系未见明显异常;1例第4次泌尿系感染发作时(11月),B超提示左肾形态饱满;1例右肾肾盂液性分离;1例左肾肾盂肾盏扩张,右肾肾盂少量液性分离,左侧输尿管远端膨出;1例左肾积水伴左侧输尿管上段级末端扩张;1例左侧下极肾盏内结石征象;1例双肾肾盂分离。多数患儿超声未提示异常,显著征象为左肾形态异常、肾盂液性分离、输尿管远端膨出及肾盏内结石。

2.5治疗情况

31例患儿均予以头孢曲松静点治疗,2例结合予以硼酸清洗尿道口,2例结合予以黄连素坐浴,1例治疗后反复经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后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治疗,1例治疗后尿常规仍有异常、考虑头孢耐药,改用磷霉素氮丁三醇+泛辅舒(细菌分解物)口服治疗。

2.6预后情况

31例患儿经治疗后均好转,患儿住院天数1~18(5.484±3.618)d。24例患儿进行院外随访,其中7例患儿院外随访泌尿系感染反复,到院复诊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3讨论

泌尿系感染又被称为尿路感染,属于婴儿临床常见疾病,针对本病患儿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则易转为慢性感染或导致肾损害[4]。婴儿UTI因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获得临床诊断相对较为困难。临床上熟悉对婴儿UTI的临床症状,并辅以实验室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等检查方法,更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婴儿UTI[5]。结合本次研究分析发现,婴儿UTI可能只表现发热、哭闹等症状,有时家长可能发现患儿尿液混浊、尿哭痛等,多属于尿路感染导致。故对临床针对发热原因不明婴儿,应及时对其进行尿常规检查。而婴儿若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尿结石导致的UTI时,也可能导致其尿常规检查结果表现正常。故针对存在上述症状婴幼儿,泌尿道B超应作为其常规检查的项目。此外,针对反复感染病例,临床上也应注意有无存在先天性泌尿系畸形情况。通过观察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及影像检查,不仅可明确UTI感染部位,也有助于及时发现肾积水、肾盂液性分离、输尿管远端膨出及肾盏内结石等。研究纳入31例患儿经尿培养阴性16例、大肠埃希氏菌10例、鹑鸡肠球菌1例、产酸克雷伯菌1例、革兰阴性杆菌1例;另有1例患儿第1次培养阴性、2次培养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3次培养铜绿假单胞菌,患儿经头孢曲松静点治疗后效果显著,仅1例治疗后反复经诊断膀胱输尿管返流后予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口服治疗,1例治疗后尿常规仍有异常、考虑头孢耐药,改用磷霉素氮丁三醇+泛辅舒(细菌分解物)口服治疗,患儿治疗后感染症状均好转,总结本病治疗原则为:一般治疗予以包括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饮水等,针对致病菌予以抗生素,若2~3d治疗后症状未改善者,则需联用两种抗生素。且头孢类抗生素对于多数致病菌有效,但也有耐药情况,临床上需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2016年最新泌尿系诊治指南[6]中提出,首次发热的婴幼儿UTI,建议完善泌尿超声及核素肾静态扫描(DMSA)。急性期行DMSA检查有助于UTI的定位、明确是否为急性肾盂肾炎,还对检出扩张型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即Ⅲ~Ⅴ级VUR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如果泌尿系超声或DMSA检查结果异常,或是不典型泌尿道感染表现,建议在急性感染控制后进一步行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但因本院未开展相关检查工作,不能进行核素肾静态扫描及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故病例缺乏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瘢痕的临床数据。在下一步的临床工作中,严格按照2016年最新指南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检查推荐流程要求,指导高危患儿特别是泌尿系超声或DMSA检查有异常的患儿至有条件医院做好进一步的筛查工作,并积极做好随访。

参考文献:

[1]杨光,赵玉玮.婴幼儿泌尿系感染48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2):2956-2956.

[2]俞小霞,王巧红.儿童尿路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治疗[J].临床荟萃,2021,36(2):153-156.

[3]黄惠梅,齐爱华,张俊珠,等.儿童泌尿系感染97例诊治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5):565-566.

[4]王艳,李云娟,王阳,等.以发热就诊的1305例婴儿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48(7):715-721.

[5]陈彦,丁洁.小儿泌尿系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原则[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21(9):12.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泌尿道感染诊治循证指南(2016)[J].中国儿科杂志,2017,55(12):898.

3524501908295

猜你喜欢

实验室检查治疗
43例成人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分析
甲状腺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研究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D—二聚体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创伤后导致心电图T波高尖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早期常规实验室指标13例分析
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