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2021-03-19周春艳
周春艳
摘 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论文《中国救亡运动与小先生普及大众教育运用实践情况》提出了以“生活教育”为理论内核的大众教育运动。其中,无论是“生活即教育”的本质论,还是“社会即学校”的领域论,或是“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都对语文学科的教育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处处体现“生活教育”的理念精髓。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 初中语文教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8.038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最重要的是,生活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生活教育可以称得上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灵魂。
“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旧中国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的封闭性弊端,其实现代社会何尝不存在这样的弊端呢?
新《新标》在谈及“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以及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一切都与生活密切相关,也必须在生活中才能实现。每册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中皆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体现的就是语文与“语文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实现生活教育理念,有三种精神必不可少:
一、生活教育的实践精神
说到实践精神,陶行知先生名字的由来就颇耐人寻味,他的名字先由“文浚”改为“知行”,再改为“行知”。这个过程也是他在不断实践、不断修正错误中发现真理的过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对陶行知有过影响。“我现在愈研究愈觉得这种见解不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恰与阳明先生相反。古今中外所发现的第一流的真知灼见,就我所知无一不是从做中得来的……哲学起于怀疑,宗教起于信仰。怀疑与信仰都是应生活需要而来的。”生活教育的实践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做合一
教学合一原本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原创,他在《教学合一》中对“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状提出了批评,提出“教学合一”的主张,并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后来,“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为此,陶行知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想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帮,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是如此。
关于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探究”为例。这个单元要做的事是学会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单以其中的新闻采访为例,要想学会新闻采访,就必须去做:选题、草拟提纲、实施采访。做前做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还要通过阅读了解各种类型的新闻。语文教师指导的是如何“采访”,学生学习的是“采访”该怎么做,这个过程即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毫无疑问,教学做如果能真正合一,那么学生将来极有可能在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时能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阅读,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那样,生活教育便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了。
2.在劳力上劳心
“劳力”和“劳心”皆可以称之为“做”,但陶行知先生批评了只劳力和只劳心的两种人,說劳力的人只管闷起头来干,劳心的人只管闭起眼睛来想。劳力的人便成了无所用心,受人制裁;劳心的人便成了高等游民,愚弄无知,以致弄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不但如此,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简而言之,在劳力上劳心即以心制力,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这件事做得最好。
初中语文教材中,能称得劳力的大概莫过于“整本书阅读”了,每册课本的必读书目两本,推荐阅读书目四本,不可谓不多。然而,如果一味劳力,只是去读每个句子,不去体会其精神内涵,那么,即使把这些书都读完了,除了一个“苦”字,别无收获。如果能在读的同时,能够调动思维去指挥自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那么“整本书阅读”这件事就会越做越好,越做越轻松,越做越有心得。
二、生活教育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导师杜威是当时国际公认的大教育家、哲学学术权威,他从心底里非常敬重这位大师。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教师某些理念的质疑和修正。当他发现教师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时,他把教师的命题翻了“半个筋斗”,把“教育即生活”改成“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即社会”改为“社会即学校”。把“做中学”拓展为“教学做合一”。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断创新,他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说的。他认为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含有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最终的目的产生新价值。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多元化解读”的文章则体现了阅读中的创新精神,比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作者关注的不是事业成功与否,而是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拥有“失败”和“成功”经历的学生,也就在教学做合一中体会到全新的关于“伟大”概念。
三、生活教育的求真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常常引用:颜习斋十六岁时,他的干祖父朱翁,想行贿为他中一个秀才,他哭得连饭都不肯吃。他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后来,陶行知先生的儿子到重庆找工作,晓庄学校副校长为其开了本校的毕业证,作为校长的陶行知知道后,立即写信给儿子,将这张“假毕业证”收回,并告诫儿子“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做真人真是做到家了。“真人”之“真”包含三个方面内涵:追求真理、有真知识、真诚做人。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人的终极目标是:既不要做人上人,也不要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要有真善美的人格。陶先生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教出“有真善美人格”的人中人。
这样的求真,在部编语文教材中可谓比比皆是。《皇帝的新装》告诉学生,虚伪总是伴随着愚蠢,如果一味自欺欺人,最后只能成为一个丑陋的傻瓜;《陋室铭》和《爱莲说》告诉学生,即使身处困顿或污浊的环境中,仍可以保持自身的高尚节操;《最后一次讲演》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为了民主和和平不畏牺牲的爱国民主战士的形象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涵盖面非常广,其中许多理念对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仍有指导作用,在部编版教材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它为中学语文教学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愿景,想要实现这个理想愿景,所有的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做合一”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求真。
参考文献:
[1] 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
[2] 周国平《宝贝,宝贝》,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10年。
391650102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