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面中“探”特性 折叠中“究”关联

2021-03-19梁毅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面几何关键点变量

[摘  要] 与折叠相结合的空间几何问题具有鲜明的特点,平面与空间的转换过程,促成了平面几何特性与空间位置关系的融合. 问题解析应分步进行,把握其中的不变与变量,利用关键点串联条件. 文章结合具体问题加以探究,总结解题策略,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

[关键词] 空间几何;折叠;关键点;变量;平面几何

立体几何中的折叠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问题,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平面图形的折叠,涉及空间中的线面关系、空间角或距离的求法等;二是几何体表面展开,涉及几何体的表面积、几何体上的最短距离等. 问题突破需要关注折叠过程,把握图形特性,下面深入探究解法策略.

[⇩] 问题呈现,分析解读

问题:如图1所示,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已知AB=AD,BC=CD=,并且BC⊥CD. 现以BD为折痕将△ABD和△CBD向上折叠,使得点A到达点E的位置,点C到达点F的位置(点E和F不重合),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EF⊥BD;

(2)如果平面EBD⊥平面FBD,点E在平面ABCD内的正投影G恰好为△ABD的重心,而直线EF与平面FBD所成角为60°,试求二面角A-BE-D的余弦值.

分析:本题目为空间几何中的折叠问题,题干信息共分两部分:一是平面图形的性质;二是图形折叠的过程. 解题时需要把握图形性质,以及折叠的过程,然后结合空间几何知识定理来破解.

平面图形解读:根据条件可知,平面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将其分割为两个特殊的三角形,即△B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确定斜边BD为2;△ABD为普通的等腰三角形.

折叠过程解读:对平面四边形ABCD进行了折叠,共用折痕BD,形成了新的四面体,但在折叠前后具有图形对应关系,即△BDC→△BDF,△ABD→△EBD,故图形的特性不变.

[⇩] 过程突破,问题点评

基于上述问题解读,结合问题来探索思路构建,具体如下.

(1)该问要证明EF⊥BD,将EF放置在某一平面内,证明BD与该平面垂直即可.

取BD的中点为O,连接EO和FO,如图2所示. 由題意可知△EBD和△FBD均为等腰三角形,并且EB=ED,FB=FD,则EO⊥BD,FO⊥BD. 又因为FO与EO的交点为O,所以可证BD⊥平面OEF,而EF是平面OEF内的一条直线,所以EF⊥BD.

(2)该问设定了三个条件:

①平面垂直——平面EBD⊥平面FBD;

②点在平面的投影——点E在平面ABCD内的正投影G恰好为△ABD的重心;

③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直线EF与平面FBD所成角为60°.

探索二面角的余弦值,问题较为复杂,不易直接构建二面角的平面角,可采用空间向量法,利用所涉平面的法向量的角度关系来突破. 但构建之前,需要合理处理题干的三大条件,挖掘隐含信息. 故可分两阶段突破:第一阶段,处理题干条件;第二阶段,构建空间向量破解,具体如下.

阶段1——处理题干三大条件

条件①:已知EO⊥BD,平面EBD⊥平面FBD,而EO⊂平面EBD,可推知EO⊥平面FBD.

条件②:因为FB=FD=,FB⊥FD,且点O为BD的中点,可得FO=1,EO=,从而有BE=ED=BD=2,即△EBD为等边三角形,则△ABD也为等边三角形,从而可得EG=.

条件③:由于直线EF与平面FBD所成角为60°,而∠EFO为两者的平面角,故∠EFO=60°.

阶段2——构建空间向量破解

以点O为坐标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形,方向为y轴正方形,建立如图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得条件可得如下关键点坐标:A(0,,0),B(-1,0,0),D(1,0,0),E

0,,

. 则由点坐标可得如下关键向量:=(-1,-,0),=(2,0,0),=

1,,

.

设n1为平面ABE的法向量,根据向量之积为0,可推得平面ABE的法向量n1=(-,,1);设n2为平面BED的法向量,同样可得n2=(0,2,-1),则cos〈n1,n2〉==,所以二面角A-BE-D的余弦值为.

[⇩] 策略总结,应用探究

上述对一道空间几何折叠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题干所述折叠过程是该类问题的特点所在,促进了平面特性与空间位置的融合,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动态建模能力. 与折叠相结合的空间几何问题中含有一定的几何特性,问题解析可采用对应的策略,下面具体总结,并举例探究.

1. 折叠问题的特性

原则1:充分提取问题中的不变量和不变关系;

原则2:通常折叠前后位于折线同一侧的几何量和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2. 折叠的破题策略

基于上述特性可采用两大解题策略:

策略一,根据折叠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平面图形来绘制直观的空间图,对比分析平面图及空间图来提取其中的线面关系. 对于不变的关系,应在平面图形中处理;而变化的关系则应放置在空间图形中.

策略二,把握翻折前后的关键点的位置,尤其是翻折过程变化的点,这些关键点会带动几何要素的变化. 分析确定关键点的具体位置,以此为参照则可以确定关联点、线、面的位置,进而完成相关问题的证明和求解.

3. 应用探究

例题:在图3所示的梯形BFEC中,已知BF∥CE,CE=3,BF=2,四边形ABCD为边长等于1的正方形. 现沿着AD将四边形EDAF折起,使得平面EDAF⊥平面ABCD,可得图4所示的几何体,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证明平面AEC⊥平面BDE;

(2)如果點H位于线段BD上,且EH与平面BEF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试求DH的线段长.

<D:\DW\数学教学通讯(下旬)\2021年\2021年中等教育下旬12期\12-梁毅3.tif>[A][B][C][D][E][F][D][A][B][C][E][F][图3][图4]

分析:利用上述总结的策略来分析问题,折叠前图3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而梯形AFED中DE∥AF,且AF=1.

图4中,以AD为折痕折起,使得平面EDAF⊥平面ABCD,相关联的,使得平面ABF和平面DCE均垂直于平面ABCD. 同时折痕AD两侧的图形特性不变,梯形AFED和正方形ABCD的性质不变.

而点E和F是折叠运动中的关键点,其促成了平面ABF和平面DCE的形成,根据线段边长可知△AB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而△DCE为普通的直角三角形.

详解:(1)由于ED⊂平面ADEF,AC⊂平面ABCD,而平面EDAF⊥平面ABCD,所以ED⊥AC. 又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故AC⊥BD. 综合可知AC⊥平面BDE,结合AC⊂平面ACE,可证平面AEC⊥平面BDE.

(2)该问设定了二面角正切值,求点H的位置,所涉线段EH与平面BEF的二面角不易直接构建,可采用空间向量法. 结合线段长可知AF=1,DE=2,可以点D为坐标原点,为x轴正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如图5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条件可得如下关键点坐标:点E(0,0,2),F(1,0,1),B(1,1,0). 设平面BEF的法向量为n,由向量之积为0,可推得n=(1,1,1). 设点H(a,a,0),则=(a,a,-2). 线段EH与平面BEF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为,则

cos〈,n〉

=

=,可解得a=或a=(舍去),所以点H

,,0

,可推知线段DH=.

[⇩] 解后反思,学习建议

1. 解读平面信息,挖掘隐含特性

与折叠相关的空间几何问题,其题干信息往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平面几何的性质条件,第二部分是折叠过程的描述. 问题解析首先需要深入解读平面几何的信息条件,并以折痕为界分析两侧的几何特性,这些特性在折叠变化中是保持不变的,是后续破题的关键. 如上述原问题关于折痕,两侧的图形均为特殊等腰三角形,而例题中则形成了正方形和梯形.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平面特性,并以特性为基础进行深入思考,挖掘隐含信息.

2. 关注关键动点,提取关联条件

折叠过程必然存在点动,折叠后这些点的位置是空间图形构建的关键,这些关键点的变化会带动其他点、线、面的位置变化,其中的几何关联是后续推导的基础. 实际分析时要注意提取折叠中的关键点,确定其准确坐标,然后以点连线、由线成面,探索空间几何中的线、面关系. 如上述例题中点E和F是折叠运动中的关键点,所形成的新平面垂直于底面,同时以点为基础形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取折叠运动的关键点,进行几何条件串联.

3496500589207

猜你喜欢

平面几何关键点变量
聚焦金属关键点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教学
AutoCAD的工程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向量方法与初等方法的比较研究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如何突破初中几何变换概念理解困难的教学策略
医联体要把握三个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