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比喻抒胸臆

2021-03-19王君杨晶晶陈群俞春霞

快乐作文(7.8年级) 2021年12期
关键词:杂音成蝶毛毛虫

王君 杨晶晶 陈群 俞春霞

随着袁隆平老先生的离世,他的很多话被刷屏,其中有一句话,袁老借助比喻抒情,非常巧妙: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进行了赏析:有的学生说,这句话运用比喻在表达自己的心愿,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学生说,“洞庭湖”在家乡,在中国,限制地域、范围狭小,“太平洋”体现了地域的宽阔;有的学生说,“老麻雀”体现了衰老和渺小,但“海鸥”比小麻雀健硕,有能力,更能体现出袁老的抱负与胸襟;有的学生说,这种比喻的说法,委婉巧妙,比直白的说法要有韵味、有情调。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借助比喻抒情,这是我们写作时经常运用的语言技巧。那么,究竟如何运用比喻进行抒情呢?

第一,用比喻——句子抒情。

一篇成功的文章,必须有精妙的句子来点缀。一般情况下,运用比喻直接抒情的句子会成为文章最精彩、最动人的部分,会让读者的视线及思维久久停驻其间,在欣赏、咀嚼和赞叹中不忍离去。

比如《冬天的芭蕾》一文中写道:

它就是一个冬天的芭蕾,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优美乐曲,一个记忆中永恒的通体透明的生命!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构成排比句,直接抒发了冰灯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震撼,赞美之情强烈而炽热。

比如《安塞腰鼓》一文中: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作者刘成章就地取材,把即将表演安塞腰鼓的“后生们”比作身后的“一片高粱”,写出了后生们朴实的生命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后生们的赞美之情。

再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的语段: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此段外貌描写中的比喻句:“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非常经典,字里行间含蓄地抒发了对这一人物的厌恶之情。

被大家公认的写作天才张爱玲,她的文字之所以吸引人,也应该是善用比喻句间接抒情吧。无论她的小说还是散文,靓丽的比喻抒情句比比皆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满山的棕榈、芭蕉,都被毒日头烘焙得干黄松巻,像雪茄丝。

◎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融化在白雪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

◎中午的太阳煌煌地照着,天却是金属品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

◎他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的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

无论实物、抽象情感还是人生处境,一个看似简单的比喻句竟然将之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张爱玲,运用比喻如同我们见面问吃饭了没有那般平常无奇,读起来却蕴藏着百般情感,越咀嚼滋味越浓厚。

第二,用比喻——整段抒情。

一个比喻句散落在文章中,無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会如砂砾中的金子一样,熠熠生辉;但如果是由比喻构成的抒情语段出现在文章中,抒情效果就会如汹涌的海浪冲向岸边般,让读者的内心波光粼粼,酣畅淋漓或激情四溢。

比如朱自清《春》的结尾段,作者抓住春天“新”“美”“壮”的特点,以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段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样精美的比喻段直接抒情,点缀在文中,无论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部分,都会异常引人注目,在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还会为文章增加美感。

比如学生的习作《何为朋友》一文的开头,小作者是这样写的: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小作者以一组比喻句构成了一个段落,来形容朋友的重要作用,抒发了朋友在自己心中的美好情感。

第三,用比喻——全篇抒情。

比喻的运用不仅局限在句段之中,如果整篇文章构建成比喻的框架式抒情,抒情效果会更佳。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整首诗的每小节均运用了比喻: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余老把“乡愁”比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将无法触摸的抽象情感巧妙抒发出来。

现代作家三毛的《说给自己听》,全诗以“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如果有来生,要化成一阵风”“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搭建了整首诗的抒情结构。而盛宵然同学的习作,全篇将自己的成长比作破茧成蝶的过程,巧妙地抒发了真挚的情感。

破茧成蝶

河北省昌黎县第四中学 盛宵然

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只毛毛虫爬上了树枝,慢慢地吐丝、成茧、破茧、成蝶,它一次次地告别,最终蜕变成为一只美丽的蝴蝶。

成茧——告别杂音

曾经的自己,就像只丑陋的毛毛虫,不优秀的成绩,过于肥胖的体型,常常被几个顽皮的同学戏谑地呼唤成:胖妹、小胖……夏日阳光下,知了的欢唱伴着孩童们的欢声笑语,传入我的耳朵,好生羡慕,多么希望我也有好朋友,我也可以引吭高歌。可是,面对同学们的优秀,我张不开嘴,甚至抬不起头……我就是一只令人讨厌的毛毛虫,被同学们的嘲讽紧紧束缚着。

那些嘲讽就是影响我生命成长的杂音,刺激我、干扰我,常常让我痛苦不堪。直到有一天,随笔本的后面,语文老师写了一行娟秀的话语:“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遍遍的诵读之后,心中豁然开朗,我必须告别这些杂音,才能迎来崭新的自己。

于是,我开始不在意那些杂音,如同毛毛虫吐丝做茧,我也做了一层厚厚的茧,来屏蔽各种杂音。

破茧——告别自卑

操场上,教室里,那个总是缩在角落,不愿发出一点声音的女生便是我。窗外的一只黄莺正纵情高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它的身上,仿佛為它戴上了一顶皇冠,不远处有一只麻雀,几次想要张嘴,却又停下。我静静地盯着它,它是和我一样自卑,不敢展示自己吗?或许,是吧。

难道我要一直困在“自卑”的茧中吗?当然不,我正青春,多么美好的时光,我要破茧而出,我要破茧成蝶。于是,我选择用优异的理综成绩来打开厚厚的“茧”。无数个白天夜晚,无数个午自习,无论多么困倦,我都在一遍遍地刷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当那些漂亮的“白天鹅”们的理综成绩不及格时,我竟然达到了108分,看着鲜红的分数,一直笼罩的自卑被灿然的微笑代替。

此时微风正好、阳光不躁,树上的毛毛虫终于破茧成蝶,告别了那层厚厚的“外衣”。告别了杂音,告别了自卑,告别了曾经的自己,我微笑着大步踏向那充满阳光的道路,向着未来,向着那个更优秀的自己前行。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在写作中,就是一颗灿烂夺目的宝石,令读者获得视觉上的舒服感和心灵上的喜悦感;抒发出来的情感,或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或如滚滚巨浪扑面而来,撼人心魄。

【团队回音壁】

王君:读陈群老师说比喻,忽然回忆起十多年前,我儿子才刚刚学会说话没多久,就能用“高山流水”去比喻自己咬的饼干的形状了。我由此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在不知道什么是比喻时就已经把比喻用得很好了呢?我们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去使用比喻呢?又是什么破坏了我们的语感,让我们失去了创造比喻的能力呢?我想,比喻应该也是一种生命本能吧,从《诗经》《楚辞》开始,生而为人,活得雅致些,活得有情趣些,活得含蓄些,活得优美些,活得充满变化些……这些超越“活着”的对于“生活”的追求,经由语言表达出来,首先,就体现在比喻中了。所以,比喻不是简单地打个比方,而是我们让庸常生活升格的第一步。能比喻,那内心就还有温度;善比喻,那内心就一定还丰富多彩。有一天,在我们的文字中,比喻死了,那可能,我们的心灵之光,也就枯竭了。

杨晶晶:你一旦深受感动,想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会怎么做?总不能客观记下令人感动的事件场景就满足了,无爱无憎、心如止水的表达无法引起读者的喜悦、警惕、悲悯或者敬仰,我们需要把抒情色彩注入到描述中,让情感结成一张大网,将读者围困其中,最好结成茧,让读者久久沉浸其中,冲不出去。如何高明地抒情?陈群老师的“巧借比喻抒胸臆”为我们支了一记妙招儿!

读了袁隆平、刘成章、鲁迅、张爱玲等名家及盛宵然同学笔下的比喻式抒情,你一定感受到了比喻为文章增加的赞叹、歌颂等有强烈抒情色彩的咏叹语调!

比喻可以让事物、情感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也可以对事物、情感特征进行描绘渲染,还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为抒情插上比喻的翅膀,这情抒得更率性、更真诚,抒情角度更新鲜,带给读者的感应更丰富。如何借比喻来美美地抒情,你不可不学!

俞春霞:看完陈群老师说比喻,第一感觉:表达最需要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同样要表达的意思,用了比喻和不用比喻,大相径庭。说到比喻,不得不说《明湖居听书》 ,那时我还是个学生,觉得用比喻把王小玉的声音写活了、写神了,令人印象深刻。后来,读朱自清的《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读《溜索》,“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读诗词中“撩乱春愁如柳絮”“月如钩”“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越来越觉得比喻不仅可以写意,还能造境。陈群老师以比喻为抓手,形成一堂这样的写作课,确实有其深远的用意。

猜你喜欢

杂音成蝶毛毛虫
杂音
酷相思·秋别
彩色毛毛虫
可爱的毛毛虫
破茧成蝶
小儿心脏听诊杂音知多少
须警惕小儿“心杂音”
毛毛虫中的异类
破茧成蝶飞向远方
有杂音不一定就是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