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思想对永嘉学派继承与发展
2021-03-19俞美玉
摘 要:文章对刘基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梳理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特点,两相比较,认为刘基思想对永嘉学派事功学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其实质对理学和事功之学进行融合。理学,偏性理;事功之学,偏于性理的生发、实际功用一面,刘基思想可以说两个向度都兼收并蓄,既强调学问经世致用,遵道而行,看到先天地生昼行不殆独立的“道”的存在,看到道性流布天地万物之中“道不离器”;同时看到这两者之间区别与联系,还看到人触摸道运用道的途径,认可天人合一境界。其实刘基思想还有心学倾向,他认为理、性、心与事功是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学、心学、事功之学是道在不同层面展现,所以刘基思想学术特色即是对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继承,同时又有超越与发展,其所超越和发展更多强调事功以“仁”为依归,驾勇成仁,更多强调明道用道,“三才一理,治道无二”。
关键词:刘基思想;永嘉学派;事功;明道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36-06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u Ji's Thought to the Yongjia School
YU Meiyu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325003,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Liu Ji's thought with the pragmatic philosophy of Yongjia school, and holds that Liu Ji's thought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pragmatic philosophyof Yongjia school. Liu Ji's thought integrates Neo Confucianism and pragmatic philosophy, emphasizes learning for practical use, and also follows the law of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ngs. While clarifying th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ings and truth, it expounds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man and the noumenon realm of Tao which is independent and keeps running. In addition, Liu Ji's thought has a psychological tendency and believes that “reason”, “spirit” and “pragmatic philosophy” are an organic whole and the embodiment of “Tao” at different levels. He believes that pragmatic philosophy is based on “benevolence” driving bravely into benevolence.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use of Tao.
Key Words: Liu Ji's Thought; Yongjia School; philosophy; the use of Tao
劉基,字伯温,作为朱明王朝第一谋臣,既帮朱元璋打下天下,又助其建立一系列制度,建立大明王朝运行机制,并形成自身一套经世治国思想体系。以“一统江山刘伯温”著称于世,又因其诸多智慧传奇故事流传于民间,以至于其道德文章、学术思想价值被掩没其中。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刘基博通经史,融会儒道兵法易等诸家学说于一炉,其学术思想是系统、深刻而且是完备的,散见于《诚意伯文集》等著作中,与其道德功勋并垂范于后世。本文就刘基思想对永嘉学派继承与发展作一思考与研究。
一、关于刘基与永嘉学派关系研究现状
关于刘基思想与永嘉学派关系的研究,已有学者关注,共有《刘基文化温州地域根基》等近10篇相关研究文章。南京大学周群教授的研究首开先河,在其著作《刘基评传》及《刘基儒学思想刍议》《浙学之双璧——陈亮对刘基的影响考论》等文中均有所论述。周群认为,就刘基学术思想渊源来看,刘基一方面自蒙童之时就研习濂洛之学,受理学熏染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深受永嘉学风渲染,因此,既明道又事功,既探幽发微于儒家精义,又精通经济实用之学。陈守文、胡允革紧接其后在《刘基和永嘉学派浅析》一文中认为二者在理论上均以“见于行”“措诸用”为旨归,拥有共同的事功理论;在实践上均以“敬以一之,仁以行之”为宗旨,拥有共同的事功实践。张苗荧《温州模式的学术渊源:永嘉学派与刘基思想构筑的儒家文化》认为刘基思想、永嘉学派,是以温州的社会经济土壤为根基的。但反过来,刘基思想、永嘉学派义利合一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逐利追求,又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遗传因子”。拙著《刘基与瓯越文化精神》认为刘基学问博洽、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永嘉学派务实致富思想熏陶有关,同时刘基务实精神具有超越名利的大用思想,是基于广博的儒家学问和博大胸怀的基础上的经世致用。刘基之大勇精神是以仁者为依归的大勇,这种仁勇兼济之“大勇”精神,具有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特点,又是对“敢为人先”的超越与深化,那就是以儒家“仁”为根基。
综上所述,刘基与永嘉学派关联性研究由于天然地域关系而受到了关注,并且大多认为刘基思想是受永嘉学派影响,并有所继承与突破,但两者之间关系还欠缺更深入更系统地整理与研究,解读还相对片面化、表面化,缺乏宏观、深度把握。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地缘基因
刘基与永嘉学派学者们具备共同地缘基因,都栖息在瓯越大地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骨子里印记有着天然联系。刘基原籍属于处州青田武阳村(现归属温州文成)。虽然元末明初青田隶属处州(丽水),但是元朝以前青田和温州有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从古至今,青田隶属几经变更,春秋时期,青田属瓯越地,东晋323年改归永嘉郡,后又被划入处州、括州,607年重属永嘉郡,至元代属江浙行省处州路,明属处州府。
另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刘基籍贯在处州青田,其上三代却被朱明皇帝分封为“永嘉郡公”和“永嘉郡夫人”,刘基文集中保存着相关封诰。又,元至正一十七年(1367)温州永嘉县碧莲镇上村建刘氏宗祠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封刘基上三代为“永嘉郡公”以后,此祠即改名为永嘉郡祠,至今仍保留着刘基题词:青田与碧莲,支分通脉络,后汉承前汉,吾宗既彼宗;礼乐光先德,诗书迈古风,参商居两地,谱牒万年同。从此刘基一族刘氏从彭城郡望分离出来为永嘉郡分支。
(二)区域文化基因
作为瓯越之子刘基,受本地区域文化自然而然浸润。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刘基14岁入郡庠,习举业,研读诸子百家经典、程朱理学等。讲性理于郑复初先生,闻濂、洛心法,同时也受本地区域文化如浙东学派包括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的影响。刘基与宋濂交情很深,他与金华浦江的宋濂、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才学超群,被朱元璋重用,当时四人并称“浙东四先生”,且宋濂、刘基自身当属浙东学派学者之列。南京大学周群教授认为“刘基是永嘉学派的直接继承者”,其学术思想明显着染了“永嘉之学”的传统,郑复初既是一位“精通伊洛之学,望重当世”的饱学之士,被“四方从之者号为‘四经师”,又在《宋元学案补遗》中,被列于《艮斋学案》卷五十一(艮斋学案补遗)“贝氏学侣”的条目中。“艮斋”为开永嘉学派之先河的薛季宣的号。无论是濂洛之学还是事功之学,刘基年轻时期都有所承润。刘基一生的行迹,除了五、六年与浙江相邻的江西做官外,主要活动于处州、杭州、南京、绍兴等浙东及周边地区。浙东学派以永嘉学派为代表,而永嘉学派所在的温州地域为刘基思想的形成、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三)研究着重点
本文探讨着重点在于以永嘉学派之事功学说为核心的继承与发展。刘基文化本身就已融合了“事功之学”精华,体现了入世致用的特质。浙东事功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其共同特点是注重务实、讲求事功,强调经世致用。
(四)刘伯温学术思想高度
刘基学术思想虽被其功业所淹没,却是高远而有系统性,值得称颂。刘基学术思想解读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现在近30年才蓬勃发展起来,不过自古名家对刘基学术给予了高度肯定。笔者在《刘基三不朽之三:所立之言》里对历史上关于《诚意伯文集》总体评价做过总结:感慨于刘基勋业与道德文章一并流芳千古,感慨于由于有《诚意伯文集》传世,才使后世明白“无无根本之事功,更无无学识之王佐”,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事功源于学术,文乃是勋业之宗;勋业本于道德文章;道德文章发自精神心术之微;二是其文为儒先理学之统,发乎作者之心声、拯世救民之心;三是其文源于自然;源于道,为道之文,“此道一至百至”,道至识至,功业文章自至。[1]刘基思想在哲学向度上原道,辨明宇宙人生何去何从问题,在事功向度上致于經世,并身体力行以实证。
先辈们对刘基学术给予了很大肯定,如文献[2-4]几乎都感叹刘基学术思想被功名所掩盖,赞颂了刘基学问主于行道救民,并且经过实践检验,这也是对刘基学术思想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刘基思想对永嘉学派的继承与发展
刘基是一位既有辅弼兴邦的勋业见诸史册,又有道德文章垂范于后世的义利兼修的杰出人物,其思想博大精深,既明道又计功,既探幽发微于道儒精义,又精通经济实用之学。因其天资迥异,博通经史,凡天文、兵法,过目皆洞识其要,他思想渊源兼融先秦儒道兵法易诸子思想,又和汇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同时因地缘之便承接了浙东学派、永嘉学派事功学说,他的学术思想可归于浙东学派之列是没有疑义的。他站在宇宙视眼下探讨宇宙真相、探讨形而上“道”之本原、探讨人性物性自然之性理,谋求当下救时之政,提出构建社会的和谐之道、立制思想、用兵之道、为官为政之道、教育思想、人才思想、生态思想、治农之道等,对易学、儒、道、释探道之路径皆有所考察,他构建思想体系是多维度全息性的。刘勰说,所谓“立言”,是真正不朽的文章,其所著之书所立之学说,必然源于自然、源于物理、源于性情,必然是能够“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是“道心”的杰作,即为“道之文”。刘基学术思想无疑是体现这一特点。现就刘基思想与永嘉学派关联作如下探讨。
(一)刘基思想基于通博诸子百家九流学识,以探究治世良方。这一点与永嘉学派事功学说“博通经史以思考民生大计”基本相承并有过之。博通经史以思考民生大计是永嘉学派事功学说之立足点,永嘉学派学术风气,博纳兼容,不守门户之见,贵专家之学,求道于六经;同时重视历史和制度的研究,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关注民生关注国家治理,如国本、君德、纪纲、兵制、官法、民事等等都在他们探讨之列。其中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就关切民生的赋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求废除和减轻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并且提出要把田赋减轻到十一以下。他指出,古代行十一之税,而“后世刍狗百姓,不教不养,贫富忧乐茫所知,……亦岂得为中正哉”[5]诸如此类探讨皆反映了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立足点是关注民生的治世情怀。刘基思想也关注尧舜禹上三代据史载,刘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除了洞悉儒道兵法易经典外,还通晓“九流百家”,现存署名刘基著作及著作目录,涉及天文堪与、阴阳五行、六壬遁甲、医农兵法、刑名律历等方面,虽然其中不乏托名伪作,但刘基仰观天象、堪地定都、参订律历、筹谋军机等很多史籍如《明史·刘基传》里都有确载,并非妄言,笔者也在《刘基之三不朽之一:所立之功》《刘基之”三不朽”之三:所立之言》作了较为详细梳理。其中刘基辑成《多能鄙事》一书可以管窥其学问博杂、致用的学术精神。刘基思想不仅建立在通晓经史基础上、同时还建立博览九流百家基础上,与永嘉学派一样追寻上三代王道思想,“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其旨皆指向民生大计,寻求救时良方,但比永嘉学派事功理论考察和意旨更为广博、更为高远。
(二)刘基之事功是以“仁”者为依归的经世致用。刘基这一学术思想特点与永嘉学派事功经世特色一脉相承,又有所推进。首先,刘基学术目的探求“救时之政”。上探“三才之奥”,下达“万物之性理”,皆为了寻求治世之良方,在《郁离子》里刘基如此表达:“愿与公子讲尧禹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其次,刘基本人是推行儒家学说的实践家。实际上刘基50岁跟随朱元璋后就把其学术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其经世治国理论协助朱元璋“一统江山”“开国立政”取得丰功伟绩。“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徐一夔如此评价。他不拘泥书本学问,而是一个践行的大儒,其一生为人是儒家学说实践典范,他的身上体现了儒家所主张之“仁智勇”三达德。再次,在理论上他主张“学成而以措诸用”。曰:学者诵其言,求其义,必有以见于行。[6]在选拔人才上他主张试用,“三代之取士也,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问其系族,惟其贤,不鄙其侧陋。”[7]因此刘基参与制定的科考程序是要求录用通经致用的读书人。可见,刘基要求学者博学而又务实的主张了。他的这些主张无疑是与其受永嘉学说熏陶相关,或者说是与生俱来的瓯越大地务实文化直接体现。
刘基的经世务实思想是为民谋福利、超越功名利禄的,是从民出发,非为一己之私利,把为民谋福利当作一项事业来经营,而且其做事业、做人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刘基超越功利之做事业之心以及至诚情怀,故能避其祸,成其大,而成就为三不朽伟人。刘基思想经世致用特质是“诚其位”生发,合内外之道,为道之用、中和之用,这与永嘉学派事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有所发展的是刘基强调实现事功与“成己成仁”是一致的,强调“仁者必有勇”“无勇不成仁”。刘基在《大勇斋记(为张生作)》也表达了自己主张:勇是仁智的卒徒,仁智是将帅,“仁智不能自行,而驾勇以行”,等到成功,勇要参乎仁智,共同成为达德;这种勇便是要“克己”复礼成就“仁”,是君子之大勇也。刘基这一观点通过自身事功成就、活生生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与验证,既实现其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刘基自我价值,是“驾勇而行”成就刘基成己成仁之“位”。
刘基学术思想经世致用特质里同样强调中庸养诚、内外之道中和之用,但比永嘉学派更强调事功与成己成仁统一,是以“仁”者为依归,是“驾勇而行”成己与成物统一,这种事功更倾向于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之行。
(三)刘基思想中所遵循的“道”闪现其全息性特征。既与永嘉学派事功之“有道”有其一致性,同时与道本体天理、心性学、事功学相贯通,也就是说刘基既承认独立存在“道”本体宇宙本源,也主张“道”在心性上观照而性诚心明应万事;以及“道”在万事万物体现性理物理、发展规律以及在自然社会治理中功用。
永嘉学派事功之基点也是有道,推崇尧舜禹上三代王道之治,主张物之所在道之所在。但其对“道”的理解不是先天地生的独立存在“道”,而是“物之理”,认为道在器中,叶适并不理解老子所说的先天地生独立而存在的“道”,认为“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8]永嘉学派推崇有道的另一层面是,推崇尧舜禹上三代王道之治,是社会治理之道,其肯认的所谓“道”不能离开具体的制度建设,是建立在实在的礼乐刑政上的“善政”;其所关注的“人”也不是以“天道性命相贯通”为导向的人,而是思考在现实的制度中如何各得其所的社会人或政治人。永嘉学派事功所遵循的道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有其局限范围,没充分认识到“道”呈现方式多层面性。
刘基思想站在宇宙视野下“探三才之奥”明理通道。既指与永嘉学派相承推崇尧舜禹上三代王道,也指主张道不离器、物之性理,同时还主张唯善、先天地而存在万事万物共父——天(也叫道、也叫理、也叫先天元气),并且深刻指出“三才一理,治道无二”,道之动、元气可以复正,然后天、道有所不能,要借助圣人行道,故此圣人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
关于刘基探讨“道”体现于人性物性自然性理文章可代表性见于《郁离子》,散见于《春秋明经》《多能鄙事》等,与永嘉学派道不离器、物之性理如出一辙,这里不赘述。
刘基主张先天地生独立存在“道”(也叫天、也叫理),“然则天果听于气矣?曰:否,天之气本正,邪气虽行于一时,必有复焉,故气之正者,谓之元气。”[6]“有元气乃有天地,天地有坏,元气不息。”[6]这里说的元气指的阴阳未分混沌状态“道”本原能量,是《道德经》里讲的“有”的状态,可以化生万物,“有名万物之母”,刘基认为先天元气是万事万物之母,在天地之先存在着。
刘基思想中明理通道體现出全息性思辨性特征。从其“寓言体《郁离子》”“拟连珠”“说”“解”诗词文赋等各种体例文本中可以看出,无论其天道宇宙生化、阴阳之道、道德经济,还是物之性理、人性真相、文明之治道皆可在其文里闪现。他的学说融汇了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历法、儒、道、易、兵、法、医,包括琴棋书画及切乎民用衣食住行,都体现出其体道用道的特征,既有格物致知、又有反求诸己之“诚则明”、还有入虚纳理以身体道,具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取向——体道遵道。
(四)“通商惠工、农商皆本”是关注民生、顺应民性的自然。在永嘉学派事功学说里,根据当下社会现实出发,提出“通商惠工、农商皆本”,并且提出商人参与政治,提高他们社会地位。在刘伯温思想体现里,是顺应民生、民性的自然。在《郁离子》好多篇幅里,讲了很多从商的故事。比如《郁离子·虞孚》,从反面教导从商者诚信立业重要,不诚害己的故事。《郁离子·郑人学盖》讲的是从商从艺不可被时下带着跑,要立身以待时。“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艺成而大旱,盖无所用,乃弃而学为秸槔。又三年艺成而大雨,桔槔又无所用,则又还为盖焉。未几而盗起,民尽改戎服,鲜有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郁离子·行币有道》虽然这里强调“让钱流通起来的是制度”,但从另一侧面说明流通货币是民生大计,“行币有道,币非有用之物也,而能使之流行者,法也”。故此,刘基有很多故事很多道理都是通晓人性物性,让物产流通起来,流通货币实质便是流通货物,“通商惠工,农商皆本”是顺应民生民性的自然。“盖闻善贾者不壅其货,善治者不壅其民。故政壅则奸生于国,气壅则疡生于身。是以山泽不壅,而雨旸时若,天地不壅,而人物皆春。”[9]货通、民通、政通、气通、天也通,刘基强调的是通畅,“天地不壅,人物皆春”,通商是政通民生大计的自然,揭示了通商惠工的道理所在。
综上所述,刘基思想对永嘉学派事功学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其实质对理学和事功之学进行融合。理学,偏性理;事功之学,偏于性理的生发、实际功用一面,刘基思想可以说两个向度都兼收并蓄,既强调学问经世致用,也遵循遵道而行,看到先天地生昼行不殆独立的“道”的存在,看到道性流布天地万物之中“道不离器”;同时看到这两者之间区别与联系,还看到人触摸道运用道途径,认可天人合一境界。其实刘基思想还有心学倾向,他认为理、性、心与事功是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学、心学、事功之学是道在不同层面展现,所以,刘基思想学术特色即是对永嘉学派事功学说继承,同时又有超越与发展,其所超越和发展更多强调事功以“仁”为依归,驾勇成仁,更多强调明道用道,“三才一理,治道无二”,甚至可以说是理学、心学、事功之学三者统一。“盖闻有形之器欲虚,惟虚则可以纳理,无形之理欲实,惟实则可以充器。是故性无不诚,然后能主一心,心无不明,然后能应万事。”刘基这一名句有此气象,把理、性、心、器、事功关连在一起,彼此之间形成有机整体。
刘基强调遵道而行,立言以明道、立身以谋道、立事以治道,“道成功日彰”,只有道成,事功才日益彰显。“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于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6]“昔之为术者,早夜以谋道,故道成而功日彰。今之为术者,早夜以谋食,故智昏而道与穷,若是非一日矣。”[6]“读其文,论其事功,想见其人,乃知圣主之生也不数,名佐之生也亦不数。阿衡佐商,厥有《伊训》;尚父造周,且著丹书。历千百年而一再见者,公其庶几矣哉。斯其道任天下之重,智钩物理之玄,谋入九地之深,而勇慑万夫之气,所谓超世之学术。”[10]可见后人对刘基学术评价高度赞扬,斯其道任天下之重,为天下谋道,故而有超世之学术。
参考文献:
[1] 俞美玉.刘基文化现代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林富.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M]//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首.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3] 钟惺.隐秀轩评刘文成先生文集序[M]//劉文成公全集:卷首.
[4]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十一[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楼宇烈.叶适的生平[M]∥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三.济南:齐鲁书社,1982.
[6] 刘基.诚意伯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 刘基集:郁离子·千里马之三[M].林家骊,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
[8] 叶适.水心别集:卷六[M].
[9] 陈烈.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M]//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首.清乾隆十一年刊本.
[10] 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M]//诚意伯文集:卷首.明正德刻本.
(责任编辑:张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