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价值观视角下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着力点

2021-03-18刘作建耿平冯俊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转型课外实践公民教育

刘作建?耿平?冯俊学

摘 要 烟台市中小学公民教育围绕课程、课堂、课外三个着力点,通过课程开发筑牢公民教育实施载体,通过课堂指导提升公民教育活动成效,通过课外实践创新公民教育活动模式,开发五类公民教育课程、六类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指导课,创新五个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多维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增强责任担当,在日常生活和系列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公民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学校公民教育特色的形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思想之中。

关键词 中小学 公民教育 课程开发 课堂转型 课外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上的功能体现和价值体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公民教育的灵魂。当前,我们的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和思考,归根到底是要落实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即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公民教育,成为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当然使命。近年来,我们以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为抓手,尤其以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公民教育有效途径研究”和“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深化研究”为重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内化到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使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我们抓住“课程开发、课堂转型和课外实践”三个着力点,将中小学公民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课程开发,筑牢公民教育实施载体

著名公民教育专家冯建军教授认为:公民教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有助于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经验的综合。它主要体现在“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间接的公民教育课程和隐性公民教育课程”三个方面[1]。“十二五”期间,烟台市通过“中小学公民教育有效途径研究”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以调研听证式为主体,专题教育式、学科整合式、课程开发式、环境改造式等多种公民教育形式交融支持的烟台公民教育新路径。经过进一步研究和课程化实践,开发了以下五类公民教育课程,筑牢了公民教育的实施载体。

1.公民教育专题课程

它是把公民教育的相关内容以系统知识传授或集体活动的方式集中传递给学生的课程。专题课程可以采取讲座报告、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由学校(德育处或团委少先队)和班级组织实施。专题教育内容以权利、参与和责任等公民素养为核心,包括身份与认同、民主与法治、人道与人权、和平与理解、环境与生态等。如福山区西关小学在实践中形成了“我是小公民、责任在肩头、法在我心中、诚信你我他”等系列公民教育专题课程。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学校可以开发出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专题的人与自然、致敬“最可爱的人”、公民使命与责任担当、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专题教育课程。

2.学科整合课程

它是以道德与法治(思政)课为主体、其他学科课程为补充的整合型课程,突出用整体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和处理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各种公民教育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强化学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理念接轨”“有机渗透”及“行动拓展”,需要各学科教师统一思想,共同重视,并与现行学科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如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诸多内容是与人权、选举相关的,我们可以將课程中的现代选举知识与公民教育中的生活选举相联系,开发“公民提案”课程。招远市齐山镇中学通过“语文学科推进公民教育的三条‘明线”,形成了学科公民教育局面。

3.公民教育实践课程

它是公民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的课程。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以社区存在的公共问题为主线,以学校和社区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模拟听证为主要展示形式,旨在提升公民素养、培养合格公民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它有六个规定步骤:发现问题、选择问题、收集信息、编制方案、模拟听证、总结反思。前期的问题调研和后期的模拟听证是核心,也是亮点。这类公民教育课程效果最明显、成果最突出、最具有教育价值。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一般以项目课题的方式实施。《烟台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推进计划(2011—2015)》和《烟台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深入推进行动计划(2017—2020)》有效助推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2017年烟台市评选公布的80 项首届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典型案例,是全市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例证。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代表性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民生问题的解决,影响到了学校、社区乃至政府部门的决策,改变了周边社区的现有生态。

4.公民教育校本课程

它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计开发的公民教育课程。它围绕自主意识、民主参与、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充分挖掘利用身边课程资源与社会热点中蕴含的公民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莱阳市龙旺庄中学开发的“做一个好公民”、开发区中学的“品格第一,做最好的自己”、芝罘区珠玑小学“小公民自主管理”、福山区崇文中学的“模拟法庭”等校本课程,有机地将公民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中。

5.环境创设课程

它是以学生成长环境的创设或改造,促进合格公民培养和良好公民素养而形成的课程,其核心是通过公民成长环境课程的开发,将学校教育生活转化为“学生公民生活”。如校学生会竞选、团队与社团活动、学校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管理等,都属于校内“公民生活”环境的改造;组织社会公益或校外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等属于校外“公民生活”环境的创设。开发区一中实行校长助理和学生会干部定期轮换制度,通过竞选、答辩,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学校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中,该校通过每年一次的校长助理和学生会干部竞选、卫生管理轮换制、毕业生离校课程等,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堂转型,提升公民教育指导成效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极具特色和亮点的公民教育组织形式,其有效指导对活动成效的提升至关重要。课堂指导一直是不少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软肋或薄弱点。我市在研究中提出了“活动课程化”的要求,以 “三阶段六课型”改革促进原来的六环节活动转型,以高效的课堂指导提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来实施。“十三五”又通过课程化实施的探索,基本形成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呼应的一整套课堂教学指导课型,具体为“主题确立、资料搜集、方案制定、行动推进、模拟听证、反思评价”六种指导课型,见图1。

1.主题确立指导课

主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课题确立方法,渗透公民理念,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利、公正等公民基本概念,并提出、确立、选择社区公共问题,为资料收集环节做好前期准备。主要包含“典型案例引领—分层确定主题—班级选择主题—达成研究共识”四个环节。

2.资料收集指导课

这是公民教育特有的指导课型,主要在回顾选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搜索信息的来源渠道重新划分活动小组,制定搜集计划,在交流计划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收集方法、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有效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按照后续听证会的“解释问题、评价现有政策、政策建议、行动计划”四个方面将资料归类到四个文件夹里。其基本步骤包括“分析信息来源—探寻信息渠道—制订收集计划—模拟实践指导”。

3.方案制定指导课

公民教育活动中的方案制定课主要指针对梳理出的相关政策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方案的制定是在收集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制定指导课的基本步骤包括“遴选政策法规—分析政策优劣—明确提交部门—合作制定方案”。

4.行动推进指导课

公民教育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部门调查、政策分析、多方协作等内容,所以活动中难免遇到问题,导致前期制定的方案无法落实。课堂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提升,鼓励学生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及时转变问题解决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思考,以促进后期方案的真正落实。行动推进指导课的基本步骤包括“交流实施困惑—会诊突破难点—形成班级策略—制订推进计划”。

5.模拟听证指导课

召开模拟听证会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特有步骤和独到亮点,也是学生与各部门人员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模拟听证会比较繁琐,需要参与研究的同学分工合作,担任不同的角色,对于公共的问题要有解决的意识,更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因此,模拟听证会召开前的指导尤为重要。通过模拟听证指导课引导学生掌握听证会流程,准备严谨、精炼的陈述内容,做好陈述与答辩准备,为听证会的召开奠定基础。其基本步骤包括“观摩成功案例—分析听证步骤—明确环节要求—策划模拟听证”。

6.反思评价指导课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反思评价指导课回顾整个活动过程,让学生对公民教育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通过评价指导,引领学生总结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反思活动中的不足;通过评价指导,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公民教育活动中分工合作,提升公民素养。反思评价指导课的基本步骤包括“回顾探究历程—出示评价范畴—研制评价标准—多维评价激励”。

六类指导课型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效益。实验点校海阳市二十里店镇中心小学进行的“关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问题的研究”,经过六课型的指导,同学们提出的解决方案被村委、党委所采纳,在镇驻地、公路两旁的村庄统一安放分類垃圾箱,并尝试在全镇推广。课堂转型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既完善了我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理论体系,为广大中小学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实践参照,又成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一大创新,对于尚在探索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三、课外实践,创新公民教育活动模式

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在教室、课堂中讲授公民理论或公民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公共生活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身的公民品质。我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形成了系列活动模式,提升了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1.情境感染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感染模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就是基于情境教学基本原理,创设真实情境,增强感染氛围,使学生在“公民生活”的环境中增强公民意识。其操作步骤为:方案策划—情境创设—活动实施—品质提升(问题解决)。莱州市实验中学在“关于中华月季园不文明旅游现象的调查”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园区查看破坏情景,激发起他们爱护家园的公民责任意识,积极向园区管理者提出建议,最终使园区受破坏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模拟训练模式

模拟训练是富有乐趣且受学生喜欢的活动。“模拟训练模式”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满足学生角色表演和探究欲望,通过模拟角色(或职业)体验和技能训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内化公民知识。其操作步骤为:方案策划—场景模拟—角色体验(技能训练)—反思提升。烟台一中“模联社”自成立以来,引导学生增强对当前重大国际议题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沟通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外交官”的使命担当和国际视野。2019年3月以来,该校获得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最佳立场和最佳风采奖,提案《在沿海地区中小学加强海洋非遗教育、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获得全国中学生模拟两会活动“最佳提案/建议奖”。“模拟听证会”“我是小交警”“我是社区美容师”“新闻发布会”等都是适合模拟训练模式的实践活动。

3.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服务能够体现公民的责任和奉献意识。“志愿服务模式”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满足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愿望,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主动关怀的公民意识,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操作步骤为:需求调查—制定方案—志愿服务—反思改进。海阳市新元中学在校园志愿服务岗、社区志愿服务岗、当地社会活动服务岗三个层面进行区域辐射,使学生增强了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中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模式”适用于社区义务宣传、帮扶弱势群体、爱心捐赠等实践活动。

4.自主自治模式

扩展和深化学生社团自治活动[2],既是公民教育的精髓,也是公民教育的方法。“自主自治模式”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发展学生民主参与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活动、集体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公民生活气息的文化环境中增长才干,提升素质。其操作步骤为:目标确定—方案制定—自主参与—评价反思。牟平区第二实验小学积极探究教师引导、家长协助、班委会组织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校的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演变成学生自主管理垃圾活动,成为牟平区乃至全省中小学校园取消垃圾桶的先行者。

5.部门联动模式

“部门联动模式”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基于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育人,通过多部门联合制定方案,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其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贡献力量。其操作步骤为:专题调研—方案论证—联动实施—总结反馈。烟台市许多学校在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在各区(市)文明办、城市执法局、社区居委会等多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的研究”“健身器材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社区宣传栏的设计与更新”等活动,提高了学生公民意识,助力了城市文明。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以课程开发、课堂转型和课外实践为着力点,让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新时代立德树人的一大品牌,成为学生公民素养提升的特色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和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助推器。烟台一中学生自筹零钱为市民建立“公交爱心驿站”,被央视13套“共同关注”“新闻联播”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点赞。烟台市评选的首届50位综合实践小明星中,8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公民教育实践活动。2018年1月《中国教育报》刊发《山东烟台:更强素质从实践课程中来》一文对烟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介绍。中小学公民教育成为烟台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提出:“公民的培育乃是全部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公民教育实际上应该是、也必须是全部教育的轉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3]烟台市牢牢抓住课程开发、课堂转型和课外实践这三个着力点,靶向发力,让整个学校具有公民教育的底蕴,让学生沐浴在充满公民生活气息的社会环境,让核心价值观牢牢植根于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公民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9-14.

[2] 叶飞.学生社团自治与公民教育的实践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4(12):20-24.

[3] 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497-503.

[作者:刘作建(1973-),男,山东莱阳人,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教育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硕士;耿平(1976-),男,山东海阳人,山东省海阳市二十里店镇中心小学,一级教师;冯俊学(1969-),男,山东莱州人,山东省莱州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课堂转型课外实践公民教育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