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好奇心的育人价值与培养策略
2021-03-18陶倩倩何善亮
陶倩倩?何善亮
摘 要 好奇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创造力提高以及人生意义追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好奇心的形成既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情绪情感有关,同时也受到教师教学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不仅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还需要变换教学模式,呈现“有益难度”的知识内容,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支持。
关键词 好奇心 学习动机 问题意识
好奇心是指个体在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和提问的心理倾向,体现了个体要求了解和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现如今这个崇尚革新的社会中,“好奇心”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质。传统教师教学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因此強调好奇心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好奇心形成的因素,从而有目的、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好奇心的价值所在
除了食物、性和庇护所之外,好奇心作为人类发展的第四驱动力,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和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好奇心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智力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幸福和快乐。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智力
学习动机又称学习驱动力,是推动、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在条件。奥苏伯尔将学习驱动力分为三类——认知驱动力、附属驱动力和自我提高驱动力,而好奇心作为由复杂、新异和令人惊讶等特性的“刺激冲突”引起的内部心理反应,正属于认知驱动力的范畴。当新知识对学生产生刺激时,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探索欲望,让他们想要更深入、更有序并付出更多努力去了解知识。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好奇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认知行为,它源于学生想要了解世界的心智需求,当他们感受到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结构的不一致时,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这种不一致是这两种知识之间产生的差距和出入[1]。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好奇心是一种认知需求。
好奇心是学生进行探索的动力,不仅有利于一般的认知过程,对于特定领域认知的能力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表明,好奇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好奇心强的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新知识,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其认知水平[2]。因而,好奇心是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创造力
问题不仅规定了思维的目的,还控制着思维过程的方向,是认知过程得以启动的动力和源泉,而问题的发现则需要学生有怀疑精神和好奇心。提问是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和组成部分,是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基于思考,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解释,从而生成个人的意义和理解,再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进行质疑和提问。
而重在反思的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在批判和质疑基础上的认知活动,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理性且反省的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础[3]。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就是质疑,基本表现是问题意识。当学生发现问题时,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唤起内心的思考和创造的需求和兴趣,在创造动机的驱使下,积极自主地进行创新思考,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3.有利于学生找寻人生意义,获得幸福快乐
好奇心是构建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所必需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学生从新经历中提取并总结出经验和意义,提高现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4],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世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好奇心会给学生带来各种可能性,推动学生进行探索,当学生对结果的期待实现之后,他们会有很强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拥有一颗对万事万物都好奇的心会改变学生做事的方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会让学生更具有包容性,对所有事情都怀有开放的态度。在追求好奇心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影响学生好奇心形成的因素探析
好奇心本应是一种本能行为,但随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成人支持的缺失以及环境资源的不足而逐渐消退,学生成长为了一个对世界万物“习以为常”“不以为意”的被动接受者。为了更好地培养出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喜欢问“为什么”、具有创造力以及时时开心快乐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好奇心的形成。
1.学生好奇心得以形成的首要因素是学生自身
学生的已有知识是他们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的基础,当学生学习的新知识、认识的新事物和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充满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意识到这些冲突的部分是自己从未接触过的,还有许多未知的知识需要自己去学习。学生的思维模式也极大地影响着好奇心的保持,当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时,就不会像用封闭性思维思考问题的人一样去被动接受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想要去努力探索一切能探索的事物,找到非单一的答案。而且当学生从一开始的兴趣,即“消遣性好奇”发展成为“认知性好奇”时,他们会进行更持久的认知上的努力,久而久之,折射到学习态度的培养上,即学生更能认真坚持地去主动学习。
此外,好奇心和情感也息息相关。学生的情绪会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过分自信会削弱好奇心的存在,相反,过分焦虑也会减弱好奇心。当学生过分紧张时,他们会惧怕面对这种新刺激,会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解决这种新刺激带来的问题。
2.学生好奇心得以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支持
好奇心的保持离不开反馈,从教育者层面来看,教师支持在学生好奇心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反馈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结果和现实水平,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怎么学的,而且还能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和情绪动力,而对于学生因好奇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反馈又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学生不具有准确的自我判断能力,仍旧比较相信教师的“权威”,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当学生因为注意、兴趣产生好奇时,如果教师不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馈和支持,他们会产生一种无助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继而会丧失继续下去的欲望。
不仅如此,教师需要将科学性、基础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学习目标是什么,要学习什么知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学生好奇心得以形成依赖于外界环境条件
好奇心的形成和发展还需要新穎有趣的外界环境条件支持。当学生所处的环境一层不变时,它将不足以吸引学生,无法推动学生去和环境产生互动,而新颖的环境则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挑战,会让学生想要不停地去探索,一直专注于自己未知的领域,从而产生长久的好奇,最后带来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心理学家和行为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认为,好奇是对“信息缺口”作出的一种反应,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外界环境提供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距离时,好奇就由此而生。这种信息缺失会唤起学生想要了解的欲望,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对所处环境一无所知,那就很难对其投入精力,过多的失败会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也不利于其好奇心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好奇心的实践策略
好奇心具有三大特征——解放思想、激发注意力以及极具可塑性,因而学生的好奇心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科学知识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好奇心拥有者、成为一个“如何”“为什么”的建构者同样重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兴趣是好奇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要给予学生愉快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赏识教育”,经常鼓励、表扬和支持他们的学习行为,给予他们积极的教师期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学”“好学”。当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给出具体的表扬和鼓励,这种表扬和鼓励更有助于良好行为的习得和强化。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后获得的喜悦感和满足感更是对学习兴趣的强化。当学生对学习有了良好的观感之后,教师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即明确学习动机,找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要引导他们找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生活的关联,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和强项,增强对学习的安全感。
问题意识在学生好奇心培养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以身作则”,“以问带问”,在“你来我往”的沟通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也可以在问学生“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总结自己的思考路径,为作为“提问者”的学生提供提问范例,同时对学生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给予肯定。
2.变换教学模式,呈现“有益难度”的知识
好奇心的核心是探索求知,“发现学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自行发现和掌握知识。在“发现学习”理论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方式,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以这种多元融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趣、主动地学习。
教师不仅需要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还需要制造出一点“知识缺口”,但要注意的是,这个缺口要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征,设置学生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可以习得的难度。此外,教师的支持和反馈要贯穿始终,因为学生好奇心的保持也依赖教师的回应,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协作的结果,教师的放任不管或敷衍了事都是对学生好奇心的最大伤害。所以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反馈态度,做一个“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学生共同去探索那些“未知世界”。
3.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支持
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行为发生的重要条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能无所顾忌、自由自在地进行探索学习。教师要改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摒弃“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兴趣、需要和知识水平,继而真正地理解、尊重、认同和信任学生,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权力,让他们想自己所想、思自己所思、问自己所问。只有当学生感觉到与教师没有距离感和疏离感时,他们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愿意去释放自己的好奇心。
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主、丰富有趣的物理环境,让他们能在真实的、充满奥秘的环境中探索学习。让学生参与环境创设也是培养好奇心的一种途径,“留白性”的环境设计融入学生的想法和创意,不仅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好奇心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开放式地投放充足的学习材料,如图书、仪器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材料进行学习,以便他们有自由发现和探索的机会;材料的主题也应多种多样,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好奇心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学生自己、教师以及环境三方的共同努力,但更多的是教师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纳入教学目标,努力为培养“怀有好奇心的学习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莱斯利.好奇心: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
[2] 刘宇晨,梁圆圆,梁永超,等.4~6年级小学生好奇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1):131-135.
[3] 王建,李如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辨析与培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6):53-58.
[4] 卡什丹.好奇心[M].谭秀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98.
[作者:陶倩倩(1997-),女,江苏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何善亮(1963-),男,安徽明光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