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

2021-03-18陈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系统化劳动教育

摘 要 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存在方向不统一、内容碎片化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学校必须有整体思维,系统化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具体思路为:确定劳动课程建设的价值原点,基于价值建构确定劳动课程目标,根据目标内涵筛选劳动课程内容,按照内容情况规划劳动课程形态,基于价值促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系统化

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劳动教育情况。从劳动教育的價值发挥出发,学校要系统化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形成能够持续有效促进学生进步的课程体系。

一、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助于全面统筹劳动教育问题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下学生的劳动意识薄弱、劳动认知不足的现状下,教育意义更加重大。劳动教育的开展牵涉到课程资源的发掘和组织,各方面人员和资源的合理安排,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的机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整体性问题,必须要全面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捋顺课程开展的机制,才能使学校劳动教育顺利开展。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能够解决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问题,能够使相关课程从主题到资源、从建设到实施等多种问题得到全面规划和统筹。

2.有助于合理组织实施劳动教育

学校劳动教育主要通过各种劳动课程的实施来践行,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载体或媒介。在劳动课程的建设比较盲目、缺乏明确思路时,相关课程的建设比较散乱,实施缺乏清晰的思路导向,很容易漫无目的或者是随心所欲。而在劳动课程建设系统化时,有关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课程要素的结构布局、课程开展的流程等,都已经按照内在联系形成了明确的推进思路和实施流程,教育工作者只要按照相关课程设计来教学,教育过程就会按照合理明确的思路有序推进。

3.有助于连贯化实施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涉及学生思想意识的渗透和实践行为方面的转变,是学生从思想到行为、从精神到状态的全面转变,相关教育成果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持续的教育行为来促成。因此劳动教育的各种措施活动必须连贯化,使各种措施或要素以合适的方式搭配在一起,相互补充。在特定课程实施时,课程的相关要素按照一定关联合理组合在一起,各要素相互配合、互相协作,保障相关教育行为的顺畅进行,使课程效果向劳动教育的预期方向发展,才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效果。

4.有助于更好实现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主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来实现,有怎样的劳动课程建设,就有怎样的价值生成。劳动教育课程必须要合理组织,系统化建设,才能使课程蕴含系统化的价值内容,才能使课程系统化展开,从而对学生形成持续性影响。只有系统化建设的课程,才能把劳动教育的各种要素构成有机联结在一起,形成促进课程价值实现的合力。

二、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建设的不足

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极为重要,学校必须全面统筹,整体化建设,形成严密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劳动教育借助课程实施形成更为突出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实践中,很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还不够系统化。

1.课程方向不统一

虽然学校会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课程,但是各种劳动课程的总体方向并不一致,有的课程是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劳动实践任务,有的课程是为了彰显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有的课程是为了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丰富性。从根本上来看,各种课程的劳动实践方向各有所指,缺乏关联性。

2.课程内容碎片化

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需要按照教育目标有目的地组织在一起,由不同课程内容承担不同的教育职责,最终通过各方面内容的教育功能发挥,促成教育目标实现[1]。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相关内容很少基于内在关联组合成为内容模块或体系,大多数内容呈现碎片化状态,内容之间互不关联,极少前后照应或者是因果关联。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未能基于特定教育目标实现进行模块化整合。

3.课程布局无序化

部分学校的劳动课程并没有按照合理的顺序来组织,课程时而强调劳动精神培养,时而突出劳动意识培育,时而培养特定劳动技能,课程内容未能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构起合理的格局,也未能就学生从思想到行为的发展形成因果排序。整体来看,大多数课程内容没有系统化建构,未能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布局。

4.课程节奏不紧凑

从现有学校的劳动课程实践来看,有关课程的开展往往间隔较长的时间,学生对于特定课程的感受或体验逐渐淡化时,才会继续开展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展未能就学生思想行为由内到外的变化稳步推进,中间时常会插入新的课程内容,打乱原有的课程节奏。

三、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建设的思路

1.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原点

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包括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的体系化整合,要把各种要素有效整合在一起,并使各要素发挥应有的功能,为课程目标实现服务,关键在于各要素的原点统一。从根本上来说,所有要素都因为劳动教育的价值而存在,所有要素都以劳动教育的价值发挥为指向,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构必须要确定相关课程建设的价值原点,形成所有课程要素阐发的内核[2]。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劳动技能,也能够端正其劳动态度,使其对劳动形成正确认知,因此其包括三个层面的价值。首先是生活价值。劳动是生活的必需,个体必须要参与劳动,才能够正确理解劳动对生活的意义,才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才能积极投入到现实劳动中,进行自我劳动和为他人服务。学校教育要为现实生活服务,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机会,能够训练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能够使学生理解劳动的基本知识,能够引导学生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劳动教育课程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生活价值,其能够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幸福信仰。其次是生命价值。恩格斯曾经提出“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著名论点。劳动能够使个体产生深刻体验,能够丰富个体的生命体验,能够使个体在劳动中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也能够使其通过劳动反思生命的意义。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借助劳动丰富生命体验,能够使其感受到生命的创造力,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意义。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实际上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明确了这一点,有关劳动课程的价值认识会更加全面。最后是社会价值。劳动是社会价值创造的源泉,付出劳动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责任,无论时代环境如何变化,劳动形式如何调整,劳动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社会成员必须要参与劳动实践和创造,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使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劳动创造中。劳动教育必须要实现这一教育价值,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劳动,从而在社会中进行劳动创造。劳动课程的教育价值是其系统化建设的原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事宜要基于这个原点来阐发,从而使得所有的课程建设行为都能促进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

2.基于价值实现确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不限,课程的系统化建设需要合理规划课程相关的各种要素,使各种课程要素都能够为课程教育目标实现服务,生成课程教育价值。课程教育目标是课程价值的具体表现,在确定了课程教育价值原点之后,还需要根据价值内涵确定劳动课程目标,以此目标为导向,引导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因素为教育价值的生成服务。劳动教育课程的教育价值聚焦于生活、生命和社会三个方面,因此课程目标也主要是基于这三个方面来确定。首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生活态度和情感,促成学生生成生活的基本道德价值。劳动教育的生活价值既包括劳动技术和能力,也包括生活态度和情感等。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严重的物质依赖,却缺乏物质创造意识,对于自我生活缺乏正确认知。物质繁盛带来了学生精神的迷失,过度的社会竞争促成了学生的劳动认识异化。因此在学校劳动课程的生活价值意义建构下,必须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认知和基本道德价值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目标,以此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仰。其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形成生命体验,使其更多地感受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劳动价值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个体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物化的劳动成果,还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愉悦的感受。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物质供应的极大丰富不断扩张人的欲望,民众不断地追求极致的感官享受。在纷杂喧嚣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忽略生命的真正意义,忽视生命的自由、安宁、健康和幸福等基本需要。因此在劳动课程的生命价值引导下,需要把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和生命意义体验作为教育目标,以此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回归生命本真。最后,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劳动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使其向合格的劳动者发展。社会成员通过劳动创造社会,有了众多个体的劳动,才能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只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劳动资源和劳动机会的配置更加细分,不同劳动者承担着不同的劳动创造任务[3]。由于观念意识以及环境影响,不少学生对有的劳动和劳动者持有偏见,缺乏劳动精神和劳动实践能力。当前学校的学生就是社会未来的劳动者,学生关于劳动的错误认知或者是对于劳动的根本性认识不足,必然会使其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参与劳动,并积极进行劳动创造。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意义就是为了实现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劳动者作为课程重要目标。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是课程建设内核,课程目标是围绕相关内核的具体化,价值意义基础上的目标确定使得课程的建构形成了深层次的内在关联。

3.根据目标内涵筛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和劳动课程内容有关,因此课程内容必须要依据目标内涵来确定,使各种课程的内容都对应着具体的教育目标。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劳动技能锻炼、劳动意识培育、劳动观念端正以及劳动创造能力培养等,相应的课程内容就是以上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内容。第一,技能锻炼类内容。个体的社会生活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劳动技能,这是个体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劳动创造的前提。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而由于学习时间紧张以及父母偏爱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劳动,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因此要使学生具有劳动实践能力,学校必须要把烹饪类、农耕类、工艺类等技能类内容纳入课程之中。第二,能力提升类内容。个体的劳动实践需要其具备一定劳动能力,只有个体能够在相应能力支撑下参与劳动实践,其才能在劳动中形成深刻体验。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有关能力的发展也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的提升。从当下学生现状来看,很多学生缺乏锻炼,体力不足,也缺乏劳动实践的耐力,所掌握的劳动技巧方法很少。为此学校需要基于学生劳动能力培养需要把相应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以相应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第三,身体体验的内容。个体需要通过深刻的身体体验,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劳动教育需要使学生在劳动体验中了解自己、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意义。但实际上很多学生缺乏劳动实践机会,关于劳动缺乏更多体验和感受。虽然在学校或家长引导下,学生会参加一些简单劳动,但是相关劳动内容很难触及学生心灵,难以使学生得到深刻体验。因此学校需要增加一些有助于深化学生劳动体验的课程内容,如持续的种植或养殖任务、特殊职业实践等。第四,创新类的内容。劳动教育需要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的劳动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有机会创新,能够接触到创新类的内容。为此学校需要把机器人课程、航模课程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導其创新思维。为了实践劳动教育,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涯规划、传统养殖、传统工艺制作等各种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相关课程都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内容选择[4]。

4.按照内容情况规划劳动课程形态

课程内容是内里,课程形态是外在,外在形式必须要契合内里特征,才能表里如一,课程形态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特征来规划。这里所说的课程形态是指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课程内容在特定时间空间内的立场建构,必须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方面着手。在确定了课程内容之后,学校还需要按照相关内容特征确定课程形态,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更好的课程效果。首先,基于课程内容指向确定课程展开方式。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个人自我劳动、劳动知识等,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技能。一般情况下,劳动教育的展开方式主要表现为参与社会劳动实践、个人自我劳动、知识讲解等。学校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开展的基本方式。其次,根据课程内容实现效果规划课程时长和频次。劳动课程的内容多样,各种课程内容指向不同的教育目标,且不同课程的影响生成需要保持适度的频次。因此课程的展开需要规划合适的课程时长和频次,使特定课程内容能够以合适的节奏输出。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劳动课程基本上都是一周一个课时,但是相关课程安排并不一定能够保证课程效果。因此在系统化建构相关课程时,学校需要根据课程效果需要,适当调整课程时长和频次。最后,根据课程内容效果达成需要设计实施流程。劳动课程的建设最终是为了相应的课程内容输出,促使学生在内容学习实践中得到教育。课程内容按照不同的流程输出会形成不同的课程效果,为了确保课程效果,有关课程建设需要设计合适的课程实施流程。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落实的外在表现,必须要按照课程内容情况来建构课程形成,才能使课程内容的落实更加到位,取得更好的课程效果。

5.基于价值生成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能够牵引课程行为的具体实施,如果说教育价值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课程评价便是劳动教育课程从出发点走向落脚点的牵引,因此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建构包括合适的课程评价体系建构。课程评价存在的表面意义是衡量师生在课程中的行为表现,实质上是促进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据教育价值生成来进行。首先,形成价值生成的评价标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多重教育价值生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牵引各种因素向相关价值的生成靠拢,因此对于课程各方面的评价必须要以教育价值的生成为标准。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尽可能地向标准靠拢,才能最终促进课程建设的成功。其次,形成对应价值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主要是评价其价值实现情况,因此课程的评价指标必须要根据价值内涵来设定,通过各种价值指标的设定全面考核课程的建设情况。劳动课程的教育价值包括生活、生命、社会等三重价值,不同价值维度上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因此评价指标的设计主要是从以上三个层面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指标,通过众多指标的有效设定更加合理地考察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生成情况。再次,选择真实反映价值的评价方式。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一方面是考核师生在教育实践中的投入和付出,另一方面是考核价值生成的情况,后者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原因。劳动课程的形态多样,要使课程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最后,选择能够体验价值的评价主体。劳动教育的客体对象是学生,教育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就学生的进步发展而言,劳动教育课程能够转变学生的生活态度,能够培养其基本生活道德品质,使其理解生命意义,等等,因此学生关于课程价值有一定发言权。教师、家长等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人群能够更多地接触学生,对于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面的进步有更多感受。要使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情况得到真实公正的评价,还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家长、教师等和学生关系紧密的主体加入到評价行列中。

参考文献

[1]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51-56.

[2] 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05):8-10.

[3] 陈林,卢德生.小学劳动教育的路径及保障[J]. 教学与管理, 2019(17):11-13.

[4] 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7(03):16-21.

[作者:陈娟(1982-),女,江西赣州人,北京建筑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系统化劳动教育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脑卒中患者便秘的效果观察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