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化与价值复归
2021-03-18刘宗豪
摘 要 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问题表征为课堂教学的功利化、娱乐化、技术化和同质化。究其缘由,在于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迷失以及教师课堂教学自觉的阙如。摈弃课堂教学的现代性悖论,消解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化之路,实现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复归,需要回归课堂教学的本质,澄明课堂教学的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伦理观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异化 价值复归
“异化”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io,原指人肉体与精神的相互脱离。现代汉语对异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解释:一是指同类的事物逐步演变成不同类的,二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转化成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是一种哲学用语。本文中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化属于第二层意思,指的是现代课堂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偏离自身的本真状态,迷失固有的内在价值,从而变成禁锢自身发展的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一、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表征
1.课堂教学的功利化
课堂教学以其高效、系统、专业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它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为个人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创设了充足的条件,这便是现代课堂教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功用。但随着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扩张,教学以外在目的为导向、最大限度地追求社会功用、偏离其“育人”的内在目的和价值时,便会使课堂教学走向“功利化”。功利化是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根源和主导,它过度强调课堂教学的工具理性,忽略或弱化课堂教学的价值理性,从而消解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现代课堂教学的功利化在不同层面都有深刻体现。从社会层面上看,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我们将教育视为政治、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我们将教育看作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课堂教学的目的也随之不断更迭,但无论是作为政治的宗旨还是经济的导向,都把教学的延伸功能作为教学目的,把人看作了实现目的的手段,从根本上颠倒了目的和手段、本体和工具之间的先后与轻重关系[1]。从教师层面看,现代课堂成了部分学校和教师追求名利的场所,学生分数和升学率成了教师职业的终极追求,部分学校将教师当作提升学生成绩和学校声誉的“工具”,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层面看,掌握知识——获取高分——升入高一级学校成为学生时代的主旋律,学生们热衷于方法归纳、技巧总结、答题指要等貌似探求规律实则极其功利化的学习方式,个人的兴趣爱好、情感体验、创造能力被所谓的“客观知识”所遮蔽。
2.课堂教学的娱乐化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课堂教学一改往日的沉闷与乏味,变得鲜活与灵动起来,但部分矫枉过正的课堂却滑入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娱乐化。尼尔·波兹曼曾经在他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在电视和网络媒介下,当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时,人类就会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2]当前,课堂教学的娱乐化是娱乐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误解,是娱乐化思潮与数字化技术滥用的产物,对课堂教学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一方面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教育性标准,消解了课堂教学的理性;另一方面会让师生在快餐文化、浅层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迷失,失去对事物的辨别力和鉴赏力。
3.课堂教学的技术化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快速地进入数字化时代。以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数字教学技术,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乃至整个教学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一个事实:现代教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教学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教师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技术化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重要表征。技术运用的主旨在于促进教学便利、自由地展开,然而课堂教学技术化的结果却是课堂教学被居于技术的座架之下,教学价值也在技术化过程中逐渐迷失,失去了教学的“为人”旨向和教育性价值。
在技术化倾向下,课堂教学过度依赖技术,不少课堂被数字化技术、多媒体网络交互技术、云智能的教学平台等虚拟现实技术所垄断,似乎没有使用这些技术的教学就不能称为现代化教学,一旦离开这些技术,教师便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组织教学。从本质上讲,教学更多地是教师将知识、技能,通过讲述与交流,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科学、生动地呈现出来的过程,而技术起到的是一种辅助性作用,是重要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若教师不借助于技术,而是别的呈现方式,丰富的情感、有趣的故事、真切的描述等等,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完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4.课堂教学的同质化
随着教育教学成为全球化经济中国家竞争的一个优先战略,劳动力储备问题导致各国间愈发激烈的竞争,不同国家都在尝试将学生接受的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为课堂教学的同质化提供了温床。在同质化的课堂教学中,跟风、模仿的学校教学理念、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空有噱头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创造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空谈。
同质化的课堂教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目标雷同,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而且这种相似性不仅存在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无明显差异,无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其次是教学内容趋同,当前我国中小学在思政、语文、历史三科中采用“一纲一本”统编教材,其他学科采用“一纲多本”的教材,在教材丰富与多样化前提下,教学内容却高度趋同,“千篇一律”的主题设定、课堂活動板块设计、课堂问答、习题练习等充斥在中小学的课堂中。再次是教学模式的机械化。新课改以来,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比如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给中小学的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兴起了对这些教学模式的模仿之风,很多学校不考虑自身特点,如法炮制一些所谓新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不断地流于浅表化和机械化。
二、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反思
造成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很多:既有外在的社会因素,也有教学自身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教学主体因素。但总观这些原因,无一不是课堂教学价值选择的结果,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活动。因此,对现代课堂教学异化的表征进行深层次的价值反思,既是对课堂教学异化做出的价值解释,也为有效矫正课堂教学异化提供了出路。
1.受社会多元价值理念的冲击
课堂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在一定价值理念指引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因而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理清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任何‘教学事实的背后,或支撑起‘教学事实的,都是教学生活中的人的价值选择”[3]。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思想、价值观不断碰撞,社会产生了多元价值,人们不再习惯于一种声音,“嘈杂”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4]。在课堂教学领域,各种价值理念亦相互交织,人们也已习惯于各种不同的声音:分数尽管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没有好的考分,不能升入好的学校,何谈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是生产者,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产品的过程,因而教学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在形式上要能充分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我们生活在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改变了社会的诸多领域,但最保守的却是课堂教学领域,因此课堂教学要更加开放地接受技术的影响,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教学是落后的教学,等等。这些多元的价值观理念已成为真切的实存,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弥漫式的浸入,倘若对这些多元价值理念不加甄别地选择,忽略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忽略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会使课堂教学偏离自身本真的状态,失去内在的坚持与守望。
2.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迷离
课堂教学异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文化的迷失,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新课改中课堂教学文化内涵的曲解。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校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文化理念,引领和完善了现代课堂教学,但很多人只停留在对其外在概念认识上,没有深入理解其内涵,比如说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有人就认为上课一定要用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技术;倡导教师集体备课是要发挥教师集体智慧去上好一门课,有人就将集体备课的成果直接拿来不加消化地运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有人就将娱乐化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此种种,皆是对课堂教学文化内涵的曲解。二是缺乏必要的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对课堂教学文化曲解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缺乏教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就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来说,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忙于日常管理事务,难以深入教学中去研究课堂教学文化,而一线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也难以有精力去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新文化,大家都习惯于依据自身经验去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对于引介而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研究与实践。
3.教师课堂教学自觉的阙如
教师的课堂教学自觉是教师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自身的教育经验,对课堂教学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环境以及师生间关系的认知而产生的自我觉知,是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自觉阙如的表现如下:首先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缺失。教学个性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具有教学个性的教師往往能取得卓越的教学效果,但现实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处于一种“机器人”的状态,对学校的规定不加思考地执行,对课程教材照搬照抄,一本教案能连续使用多年而不考虑学生和环境的变化。其次是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很多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缺乏理性的理解,将教学工作当作一项既定任务去完成,对教学的合法性、向善性、合现实性缺乏理解、质疑和反思,主体意识和教学伦理责任缺位。再者是教学机智的缺失。教学机智能使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状态和进展,及时捕捉教育元素并迅速做出反应。但有的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机智的重要意义,习惯用固化的思维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事物,对于师生间碰撞的思想火花总是无所作为,任凭种种教育机会流失,久而久之课堂便缺乏生机与活力。
三、现代课堂教学的价值复归
现代化进程为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但却使教学在日益彰显其理性和工具性的同时,丧失了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追求,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现代性悖论。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悖论并不意味着现代性承诺的关于人和社会的价值理想已经失效,更不意味着现代性全然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而是表明人们赖以实现这一价值理想的方式和途径出了问题[5]。因而,摈弃现代性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反思和变革人们实现价值理想的方式和途径。消解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化之路,并不是要否定其功利性、娱乐性、技术性和同一性,而是要警惕这些属性在课堂教学发展中的扩张与越位,将这些属性置于“人”的发展的框架之下。使教学回到其原点,回到教学这一事物本身的方式,从而激活我们对教学本原性的思考。
1.追寻课堂教学的为人旨向
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本质界定也经历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知识交往——生命交流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在教与学统一实践过程中生命交流的过程。它是一种在社会价值引导下师生主体间通过体验、交往和生产而自主、客观建构的以系统知识技能为核心的经验和意义的反映活动[6]。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人生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7]。因此,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为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与完善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丰富学生生命历程,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是回归教学本质、追寻课堂教学为人旨向的必由之路。
如此,真正的课堂教学就不是师生在外在利益驱使下的疯狂追逐;不是老师费尽心思地迎合学生,学生在热闹浅陋的“戏剧表演”、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中获得肤浅知识;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直观信息的机械过程;也不是按部就班地固定化、程序化、机械化地“展演”过程。它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感染与熏陶,就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8]。回到课堂教学的本质,把生命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应对课堂教学价值迷失的必然归宿,也是对教学秩序本身的一种规范。
2.彰显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回归课堂教学本质的目的在于寻回迷失于功利化、娱乐化、技术化、同质化荒原中的教学价值,不断彰显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那么,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价值呢?它的内在价值又是什么呢?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活动表现出不同的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性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基于教学的“为人”旨向,人应当在教学中居于根本的、主体性的地位,而非外在的、工具性的地位。因而,教学的教育性价值应该是教学的基本价值,是教学的“元价值”或“本体性价值”。这一本体价值应当将学生生命的完善与丰富、师生心灵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宗旨,其他价值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派生价值或外在价值。在多元价值取向下,由于缺乏对课堂教学价值的澄明,过分强调了外在价值而消解了教学的内在价值,导致了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迷失。当教学活动不再是根本意义上的“育人”活动,只是外在于教学本质的“成材”“成器”的活动时,客观上就会造成教学活动本质意义的消解。如此一来,师生思想的自由、心灵的交流、人格的尊严、生命的完整性往往被搁浅,致使原本饱含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在物质和利益的裹挟中、莺歌燕舞的娱乐节目中、眼花缭乱的技术铺陈中、程序化的流水作业中被异化。因此,课堂教学要回归本质,就要进行价值上的澄明,彰显课堂教学的内在价值。
3.以德性浸润课堂教学
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在获取极大利益的同时,也丧失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比如说德性的迷失。就如卢梭所言,“科学和艺术把‘花冠点缀在束缚人们的枷锁中,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上升起,德性也就逐渐消失了……”[9]教学作为现代化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一烙印。事实上,现代课堂教学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学伦理的脱离与拒斥,课堂教学在丧失了自身伦理标准的同时,也将教学降格为丧失了人文气息与伦理关怀的、纯粹的工具性活动。这种活动将固定的程序与僵硬的规范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思想的萎缩”“情感的调零”[10]。
因此,对课堂教学实施伦理关照是破除教學异化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社会转型、技术发展、文化更新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坚守课堂教学的伦理底线,坚守以人为本、求真至善、关怀与责任的教学伦理精神;遵守教学伦理规约,树立民主自由、和谐发展、对话共享的教学伦理原则;对教学中的普遍伦理进行制度化构建,完善教学伦理制度对课堂教学的道德示范作用,激励和约束课堂教学主体的道德行为;发展教师的教学伦理知识,提升教师的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伦理自觉。
参考文献
[1] 朱文辉,靳玉乐.教学功利化剖析与出路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1-5.
[2] 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5.
[3]欧用生.披着羊皮的狼——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2(07):28-34.
[4] 李森,潘光文.教学论研究的事实与价值之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30-138.
[5] 候惠勤.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9.
[6] 胡鸣铎,牟永福.从马克思、韦伯到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异化的批判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65-69.
[7] 柳士彬.建构与反映——从教学本质到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2003(12):26-28.
[8]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6-67.
[9] 卢梭.论科学和艺术[M].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
[10] 穆建亚,辛继湘.教学技术的生态失衡与伦理关照[J].课程·教材·教法,2017(11):88-94.
[作者:刘宗豪(1978-),男,河南邓州人,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