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小古文的教材编排与教学策略

2021-03-18吕岩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统编教材

摘要:小古文是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文化的传承,具有文学的育人价值。统编语文教材顺应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系统地加强了对小古文内容的选择,在编排上做了整体架构,按照梯度统筹安排、设计了层级目标。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要重视从多元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重视吟诵,感受古文味;巧借提示,培养学习力;依托文本,营造趣味性。这对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古文教学;整体架构;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1B-0038-04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亦称小古文,体现的是一个“小”字,篇幅短小、浅近易懂、语言质朴简洁、内容上富有儿童趣味;小古文虽“小”,但它展现的是古代圣贤思想、民族智慧。统编语文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系统地选编了小古文,中、高年级共13篇,约占小学古诗文总量的10%。加强小古文教学既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又遵循了儿童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小古文教学对于激发小学生朦胧的古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古文设置:文化育人的精髓要义

小古文是针对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提出的一种说法,作为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承载着中华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以统编教材选文为例,其中就有不少课文选自诸子文论如《孟子》《列子》《韩非子》,史传文学如《世说新语》《吕氏春秋》《史记》,神话故事如《山海经》等。学习小古文对于小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历史变迁,培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深远的精髓要义。

(一)文化传承与文学价值

小古文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自古文史相通,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学习小古文由一篇到多篇,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习俗,有助于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升文化修养,深植民族文化之根。学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中明白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在学习《古人谈读书》中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学习《书戴嵩画牛》中明白“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思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在学习《伯牙鼓琴》中明白要珍惜转瞬即逝的美好,珍惜可遇不可求的友情,悟出“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易寻”。这些小古文都映射出文化的印记,传承了先人的思想和智慧。

统编教材挑选的小古文“文质兼美”,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思想,小故事中蕴含着大智慧。《守株待兔》告诉人们遇事要学会变通,不要抱侥幸心理,也不要寄希望于意外的收获;《精卫填海》颂扬的是人类敢于挑战大自然的决心,以及那种不甘于命运,英勇无畏、坚忍执着的精神;《学弈》不只是告诉学生遇事要专心致志,还揭示出学习的态度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樣;《古人谈读书》和《囊萤夜读》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重要性,即使环境恶劣,创造条件也要读书。学习古文不仅获得智慧,还启迪人生。

(二)童年启蒙与儿童认知

统编教材中加入了小古文的元素,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古文学习的启蒙。儿童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认知最早只是停留在背诵“古诗”中,对于“古文”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概念划分,只有接触到初中教材时,才对古文学习有了感性的认知,这期间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空置期。统编语文教材及时地对编排进行了调整,在中、高年级教材中系统地安排了小古文,精选的都是故事性强、与儿童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富有童趣的作品,搭建了一个由“古诗”到“古文”的学习桥梁,为儿童开启了朦胧的古文学习之旅。

古文是具有独特传统文化的符号,它凝聚着中华汉语言文化的精华。统编教材选编的小古文都是耳熟能详、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名篇,顺应了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儿童学习小古文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通过与古文的接触,了解历史、明理悟道、亲近文化,在童年的阅读中初步感知丰富的文言基础知识和文言现象,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形成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认知。正如季羡林所说:“读国学,可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

二、小古文编排:教材设计的整体架构

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都拥有一个基本结构。统编教材小古文这一文体教学的整体安排也体现着这种思想,围绕着编排的核心理念、目标任务进行建构和展开,采用螺旋上升式的设计理念,帮助学生聚焦文化传承、习得文言知识。

(一)统筹思维,厘清设计思路

统编教材选编的小古文立足于儿童本位,从年级的分布来看,中年级6篇,高年级7篇;从选文的字数来看,最少的只有30个字,最多的共有119个字。选文类型主要为寓言故事类、神话故事类、历史故事类、民间故事类;选文题材50%以上都是学生已经熟知的故事,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司马光》等;选文的内容也大多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或反映出生活情趣隐含深刻哲理,如《杨氏之子》,或表达出对读书的见解具有启发意义,如《古人谈读书》,或富有想象力感受到人物品质,如《囊萤夜读》。教材整体编排的设计思路,重在指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字的魅力,培养古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

(二)层级目标,落实教学任务

统编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课文编排既有单篇目标又有单元导语。单篇课文目标多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发表对文章的观点”。中、高年级单元导语依次为“理解课文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解故事情节、写出人物特点”“把握内容要点、了解人物思维、展开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这种建构充分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内涵、从记忆到思维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如《铁杵成针》的单篇教学目标是“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而单元教学目标是“感受人物品质、特点”,教学时既要理解古文内容,又要感悟作品人物李白的品格特点。因此,在小古文教学中,应精准把握层级教学目标,按照梯度、有的放矢、逐层推进,落实教学任务,传承文化之魂。

三、小古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多元视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对“诗”与“文”的共同要求,对于“文”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导。只有在第四学段才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在小学阶段进行小古文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已知,关注儿童的需求,从易到难,浅入深出,重在方法引领,实现古文教学与儿童理解的有效衔接。

(一)重视吟诵,感受古文味

小古文语言精练、音韵和谐,适宜朗读,而“吟诵”是先人对学习古文的感悟总结。朱自清也曾指出:“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诵不能完全领略它们的味儿。”[2]读是学生接触古文学习的关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每篇小古文课后必备的题型。针对这一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三读”策略:读对(字正腔圆),读会(熟能成诵),读好(抑扬顿挫)。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范读、对读、表演读,调动多种感官,辅之以肢体语言,在吟诵中体味小古文的表达形式,读出音律美、文言美、意境美,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感受文体的趣味性,提升学习小古文的自信心。正如李振村所言:“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和节奏,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3]

(二)巧借提示,培养学习力

叶圣陶曾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不需要教”,就是“授之以渔”,指的是经过指导帮助学生习得一种学习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一定的学习能力。

1.借助注释读通古文。关于古文教学,要反对那种所谓的“八字真经”(字字清楚,句句落实)。语文课程的特點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能力,学会借助小古文教材中的注释进行自学是培养学习力的有效方式。“结合注释讲一讲这个故事”“借助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这是统编教材落实小古文教学目标的常态题型。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可以了解到选文的出处、字词的意思、关键词的特殊用法或古今意思的差异。例如在《书戴嵩画牛》中有“牛斗,力在角……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根据课后注释中乃、掉、谬的意思,学生很快理解牛相斗时,既有“尾搐入两股间”,也有“掉尾而斗”的情形,懂得了看问题不可道听途说,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再凭借自己已有的古文阅读经验讲述出古文的大概意思,充分调动学生自读、自悟的积极性,切实避免填鸭式的古文教学传授,以免小学生对古文产生畏难情绪。

2.借助插图认识历史。纵观每篇小古文会发现教材都配有符合历史朝代的插图,这些图片既形象又直观,图文结合,富有童趣,特别是在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插图中,人物的服饰、姿势、背景色彩都符合文字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特点,便于小学生理解、领悟古文内容,也使生僻的文字更具表现力。如中年级《囊萤夜读》一课中的插图,有“几、书简、囊、少年”,学生通过插图可以了解到晋朝读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叫“书简”,穷苦人家的“几”是简单的长条形的案子,古人读书多是席地而坐,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从人物的发型可以猜测少年的年龄,另外从插图的色调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家贫不常得油……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些细节都展示了作品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怀,既能加深学生对人物背景的理解,又能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印记以及车胤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增添了童心童趣,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有助于理解文字的历史,跨越时空的隔阂。

3.借助现代文理解小古文。在统编教材全面使用之前,有些版本教材中有“文包诗”类型的文章,目的是通过这种古诗包于现代文的解读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初步感知古诗的文体特征。这种文白对照的学习方法极为有效,比如中年级的《司马光》《精卫填海》等四篇小古文都是学生熟知的故事,并且他们都有过阅读现代文的经历,这对于小学生学习古文起着很好的桥梁作用,能够快速地熟读成诵,理解文意,获得启发。这种过渡,让学生对小古文产生了亲近感,到了高年级遇到《杨氏之子》《学弈》等古文,即使没有与现代文对照阅读的经历,学生也会很自然地将古文用现代文的形式进行讲述、对比,从而读懂句读、晓知文意。

(三)依托文本,营造趣味性

由于古今年代相距久远,人们在行为习惯、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多数学生对古文有着潜在的陌生感与排斥感,因而小古文教学忌“畏”倡“趣”,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研究古文,了解历史背景,创设生活情境,依托文本采取文白抢答、情境再现、体验表演等各种有效形式,让学生对古文有更多的亲近感,也使学生在已有的古文阅读基础上建构多元的理解。如一位教师执教中年级《司马光》一课时采用表演法,让五位学生依据文意再现当时故事发生的情境,学生兴致高涨,按照文本模拟表演了古文内容。随后教师让全体学生联系生活评价一下表演情况。学生思维活跃,认为当时情况紧急,“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表演者跌入瓮中不一定是站立瓮中,也可能是头朝瓮中,这一细节更突出了事件发生的危急性。另外资料显示,古代庭院里的瓮一般用于灭火,体型较大,而司马光年少个头小,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不真实,应该是“众持石击瓮破之”。学生这种入文入戏、思辨式的学习,将枯燥的文字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变得趣味非凡,学得轻松、理解得自然。

统编语文教材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小古文这种题材趣味深远、联通古今,教师要用好教材,设计出多层次的教学活动,不断探索小古文教学的策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积淀文化内涵,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真正有效地实现小古文所承载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2]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38.

[3]张华杰.寻找母语教育的源头——访《当代教育家》杂志总编辑李振村[J].人民教育,2012:(18):35.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儿童立场下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的开发研究”(B-b/2018/02/98)、江苏省教育信息化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语文学科课程资源包的建构研究”(2018016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11-12

作者简介:吕岩,徐州市云兴小学(江苏徐州,221003)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