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1-03-18郑爱芳陈新华张贤金
郑爱芳 陈新华 张贤金
摘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对教学和学习行为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尝试构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甲烷”为例进行教学实践,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模式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 高中化学; 教学评价模型; 甲烷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1)02-0026-07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倡导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1],充分利用教师行为、学生展示和评价信息等可视化指标,积极开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促使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形成学科思维方法,及时评价和诊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本文尝试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型,并以“甲烷”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及时反馈并合理运用各种评价结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激励作用,以达到评价促发展的目的。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价模型。
首先,在课前基于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与评价思路,预设评价方案,实施定位性评价。只有以评价来引领教学,才能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和监控作用。其次,在课中开展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分别指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在课堂导入阶段可通过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主题和内容,按照实际需要选用),判断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课堂授课阶段结合具体的评价观测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态进行观察与监控,发挥表现性评价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作用;在课堂总结阶段运用总结性评价诊断本节课的学习结果,反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再次,在课后利用后测结果、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和评价量表等对教学进行反思性评价,诊断“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度,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实施与应用
2.1 课前评价预设
2.1.1 制定教学目标
“甲烷”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三第一单元内容,是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入门课。新课程标准对“甲烷”的要求是“通过搭建球棍模型认识甲烷分子的结构特点,认识甲烷的结构及其主要性质与应用,能从有机化合物及其性质的角度对能源、材料、环境等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初三化学已经学习了甲烷的物理性质、存在和用途,通过实验验证了甲烷的燃烧产物,《必修2》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了甲烷是一种共价化合物。本节课在复习甲烷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探究甲烷的空间构型和取代反应,为后续乙烯、苯等有机物的学习奠定基础[2]。因此,甲烷的学习在培养学生有机化学学习观和认知方法上起到开篇点睛的作用。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学业质量水平以及上述分析,制定“甲烷”的教学目标如下: (1)根据甲烷的分子式和结构式,搭建甲烷的结构模型,认识甲烷的空间结构;(2)通过演示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培养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构建有机物的取代反应模型;(3)通过微观分析甲烷的取代反应,从结构的角度认识其微观本质,能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感受有机物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发展符号表征能力;(4)从甲烷不能使溴水褪色到甲烷能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认识到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5)讨论甲烷成为新世纪优质能源的原因,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感受化学的社会价值。
2.1.2 确定教学与评价思路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甲烷”的教学与评价思路如图2所示。
2.1.3 预设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是评价活动的先行者,依据教学目标与评价思路,预设“甲烷”的教学评价方案,见表1。
环节Ⅰ回顾甲烷的存在、性质和用途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议,共同回顾甲烷已有知识。
環节Ⅱ探究甲烷的组成和分子式投影典型错误,鼓励学生纠错,进行同伴互评和学生自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
搭建甲烷的分子构型,了解甲烷结构的发现史教师可以参与到个别组的讨论中,也可以在各小组中巡视指导,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自制甲烷模型并阐述理由,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开展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实验探究甲烷的稳定性和分解反应引导学生根据结构推测甲烷的化学性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实验探究、微观分析甲烷和氯气的反应机理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其他学生补充,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各步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师生共同就方程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对二氯甲烷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鼓励同伴互评、互判和互助。
环节Ⅲ多角度评价甲烷成为新世纪优质能源的原因投影学生的计算结果,引发讨论,基于计算结果收集证据,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完成对甲烷作为优质能源的评价任务。
环节Ⅳ汇报、总结、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填写个人总结性评价表,组织学生对本节课的个人学习表现展开总结性评价。
[评价意图]从定量计算角度引导学生对甲烷和汽油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感受化学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价值,培养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的观念[3]。
2.2.4 环节4: 总结甲烷
[学习任务]填写个人总结性评价表(见表8),汇报、总结、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评价任务]诊断并发展学生归纳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参与甲烷的教学活动。
学习兴趣对甲烷教学活动有兴趣,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
学习参与合作探究能够与小组成员进行甲烷结构的多次探究,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勤于动手,大胆展示自我。
交流讨论认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甲烷结构和性质探究的课堂讨论活动,能够提出个人观点,愿意代表小组发言。
课堂练习能够独立完成甲烷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课堂计算,并自觉纠错。
学习效果知识掌握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准确描述甲烷的结构特点,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并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方法归纳通过甲烷的学习,能够自主归纳有机物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联系。
价值提升通过定量计算,知道甲烷作为能源的优势,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说明: 评价等级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中等,D为及格,E为不及格。
[评价意图]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评价方式,利用学生个人总结性评价表量化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的学习情况,运用总结性评价诊断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反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2.3 课后评价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的评价反思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和优化。课后反思性评价主要有如下三种方式。
2.3.1 后测结果反思
学业质量水平是考试与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后教师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化学学业质量水平挖掘素材自编测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在微观探析方面,95%以上的学生能够准确书写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式;在证据推理方面,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描述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知道二氯甲烷的结构只有一种;在实验探究方面,80%以上的学生已经掌握甲烷取代反应的微观本质,能够正确描述甲烷取代反应的實验现象并准确书写分步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社会责任方面,85%以上的学生能够对甲烷在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上述统计数据,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能通过搭建模型、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甲烷结构的探究活动,能认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描述,并从“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角度深入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等,则说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达到了以下学业质量水平: 1-1能对简单有机物及其变化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2-3能收集和表述实验证据,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3-2能运用宏观、微观、符号等方式描述物质转化的本质和规律;2-4能分析化学科学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2.3.2 课堂教学评价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和改进。本案例设置了4个教学环节、7个评价任务和18个评价观测点,这些评价活动能够有效地为教学目标服务。首先,在课堂表现方面,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包括听讲、问答点评、纸笔计算、模型展评和合作探究等,能够较好地完成评价任务,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根据课堂气氛、学习表现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书写方程式的正确性和上课的表情等可视化的指标,可以判断大部分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基本达成;其次,在评价方式方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确立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最后,在评价信息反馈方面,教师能够利用肯定、追问、补充、纠错、强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恰当的点评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的这些评价行为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评一致性”达成度良好。
2.3.3 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
本文根据评价目标和学习任务设计如表9所示的课堂评价量表,课后通过回放教学录像的方式对“甲烷”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学生展示和评价信息反馈进行观测和记录,为课堂教学情况提供反馈信息,从而评判“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度。
3 总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重要链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亟需新的教学评价模型与之相匹配。目前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型并不多,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践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3.1 评价模型的构建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保障
本文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初步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型,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提供了范式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使用该模型或将模型进行改进,比如在课堂导入阶段可根据实际需要考虑是否选用诊断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起点,在课后评价反思中可灵活使用后测结果、课堂教学评价或者评价量表中的一项或多项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使得教学评价不再可有可无或者游离于教学之外,确保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
3.2 评价的全程跟进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结合“甲烷”教学实践对该评价模型进行实施与应用,构建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学习任务為实践抓手,以评价任务为教学主轴,开展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观察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的学习表现。教师不是自导自演、满堂灌,而是布置学习任务,不断提问和点评,学生不断思考和回应,及时反馈矫正,发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综合使用诊断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确保课堂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始终。只有评价的全程跟进,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最终促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4]。
3.3 深度的课堂观察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线教师研究课堂、改善教学的重要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观察有利于诊断“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情况,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案例在“甲烷”的过程性评价中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模型展评、纸笔计算等手段,结合具体的评价观测点,对学生在具体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进行深度观察,诊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在课后的反思性评价中依托评价量表对教学活动中教师行为、学生展示和评价信息等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在教、学、评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研究提供了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该评价模型具有可迁移的特点,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有利于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当然,更科学、更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还需要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楼文暇, 赵雷洪. 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探索——以“甲烷”为例[J]. 化学教学, 2018, (10): 62~66.
[3]丁浩. 参加“一师一优课”优课活动总结与反思——以“天然气的利用——甲烷”教学为例[J]. 化学教与学, 2016, (7): 53~56.
[4]陈新华.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三化学深度备课——以氯、 溴、 碘及其化合物的单元复习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19, (1):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