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实践
2021-03-18曹刚许萍
曹刚 许萍
摘要:“互联网+”教育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传递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着力培养在阅读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体会人物感情、感受汉字有趣、理解主要内容、加深课文理解、学会整理资料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资源 阅读实践 有效落实
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互联网+”也被列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着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阅读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研究。互联网资源在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以下统称资料)。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体会人物感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之殇”,阅读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巧借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从而体会情感、落实要素呢?
《示儿》一课教学伊始,老师从单元导语开始,引领学生了解阅读要素。出示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等。理解诗意环节,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关键词语、有关资料等,创设情境说诗意,如1210年1月,屋外寒风凛冽,屋内烛光昏黄,已经85岁的陆游躺在床上……领悟诗情环节,老师把问题引向深入,“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会为了什么而悲伤呢?”陆游的“悲”有何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相关资料,得出“为祖国未曾统一而悲”的结论。老师进一步启发: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还说“家祭无忘告乃翁”呢?這情理的反差,如何理解?请联系课前收集的诗人生平资料以及爱国诗歌,试着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学生小组间交流课前收集的诗人生平资料以及诗人的爱国诗歌,并说说感受。分组汇报后,老师适时从诗词方面、生平事迹、社会背景等方面引导归类,从而深切体会到陆游不为己悲,而为大宋往昔峥嵘岁月而悲,为百姓的流离失所而悲,为此生壮志难酬而悲,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形象树立在学生心中。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搜集陆游其他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试着画出陆游的人生轨迹图,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评比。《示儿》是单元第一篇课文,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结合资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更学会了从一首诗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从一个人认识一群人、从一篇课文走向一组课文的效果。
二、利用互联网资源,感受汉字有趣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文本提供的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查找资料、网络搜索和请教他人。
综合性学习内容丰富,可以利用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之前,各个小组要仔细阅读两个板块的“活动建议”,认真学习“阅读材料”,交流小组开展的活动,拟定活动方案,安排好人员。小组的活动方式很多,一般有“并进式”和“阶段式”。“并进式”,即自选内容,同时开展活动,最终达成目标;“阶段式”,即集中开展几项活动,分阶段落实,最终达成目标。具体采用哪种活动方式,根据班级学生基础和当地教育资源的情况进行确定。各小组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活动:①搜集感兴趣的字谜,进行猜谜活动;②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举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③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再多搜集一些资料,了解汉字的历史;④搜集因为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产生笑话或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⑤围绕规范字的使用情况,开展一次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在调查的基础上,搜写简单的调查报告;⑥搜集一些书法作品,举办一个小型书法展览,欣赏汉字独特的艺术美。每项活动,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大体经历这几个阶段:制订活动计划—展开社会调查或搜集活动—组内交流—整理与展示—评价与激励。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搜集和处理资料贯穿活动始终,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把握主要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搜集相关资料,把握主要内容”。其中搜集资料在五年级已经训练过,预习时可教会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初步了解课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借助时代背景、课文插图、注释、资料袋、阅读理解等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课后还可通过阅读相关推荐书籍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少年闰土》时,可先从了解时代背景着手,在此基础上走进鲁迅的文字,感受他与闰土之间的深厚情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事物学生较为陌生,如“鹧鸪、蓝背、毡帽”等词,可引导学生借助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好的故事》教学中,指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中提供的资料,借助相关资料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归纳,当读不懂一篇文章,特别是文章主旨的时候,可以借助他人的阅读见解或文学评论来帮助理解。此外,还可借助古典文献《诗经》《淮南子》来理解难懂的词语,而后着眼于《野草》这部诗集,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感知他的精神品质。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通过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资源进行延伸阅读,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教学《有的人》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和鲁迅相关资料,继续巩固、实践前两课学到的方法,理解全诗,感知鲁迅是个怎样的人,这是对本单元所学内容的检测。《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是鲁迅的名言、名句,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其深层含义。学习过程中,互联网资源有效帮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逐步具体、丰满,兼顾了语文性与工具性。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加深课文理解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文主题是“志向与心愿”,阅读要素之一是“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些要素不是六年级才出现的,从四年级就已经开始出现,六年级只需综合运用前两个年级所学的方法和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前,可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对李大钊的初步认识。然后结合课后第一题,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抓住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通过李大钊与敌人不同表现的对比,体会他临危不惧的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通过感受“我”眼中的父亲的样子,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慈爱和对工作的负责;通过体会李大钊被害后家人的悲痛,感受“我”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课的最后,可引导学生找出前后照应的有关语句,深入理解,体会表达的效果。此文教学凸显的不是共产党人李大钊忠于革命的品质,而是借助课前、课后的资料搜集,尤其是结合课后第五题“查阅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体会到正是像李大钊一样的许许多多的革命志士为了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教学《为人民服务》时,结合课后第四题“结合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總理》,说说对司马迁名言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样,学习于谦的《石灰吟》,追问:一个明代的大诗人,为什么以石灰自喻呢?联系于谦的有关资料,了解他的人生追求,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他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会整理资料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第一部分有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和制作成长纪念册,语文要素之一就是“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填写时间轴》时,采用如下步骤。首先,激发兴趣,引起回忆。学生相互交流后,创设情境,和同学分享一下你在小学时代的各个场景,并想一想,哪些事情是最有意义、最有代表性的。此环节设置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回忆,并为后面填写时间轴做好准备。第二步,总结归纳,整理资料。我们在学校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回忆,即将离开校园,我们要用笔把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来。(出示课件时间轴)大家看,这是一个时间轴,想一想,刚才大家涌现出那么多的回忆,能不能全部填写在上面呢?学生们议论纷纷,进而老师介绍整理资料的方法,如分类和排序,适时总结。我们在资料整理中只需选择小学阶段学校的照片、奖状、作文等物品,我们收集的照片、声音资料要清晰;奖状应是全班一起获得的;作文要文笔优美。按照时间顺序从一年级排到六年级。最后进行具体分工,采取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各组讨论制订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第三步选取最有意义的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填写时间轴,整理好资料,开展评价激励。这样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学习了整理资料的方法,并按照这个方法填写了时间轴,并且进行了分工合作,为我们的小学生活留下最美好的记忆,按计划准备好照片、稿件、资料,为班级纪念册做好了准备。
互联网时代,需要老师具有资源整合的意识,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这不仅是对教育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终身学习理念的挑战。这些都迫切需要老师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素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更好地开展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陈振兴.语文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
[4]秦风珍.多维视野中的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