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021-03-18卜汉萍
卜汉萍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常会运用到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读好人物的心理描写,就能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小说 心理活动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读者和文本或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小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反应社会生活。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会大量用到细节描写的手法。其中,心理描写是常用的细节描写手法之一,它可以细腻生动地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朗读,能更加有利于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品内涵。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呢?
一、画心理变化图,梳理情节脉络
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小说中的心理活动常与情节有关,并通过人物心理的不断变化引出故事情节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图,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再变换不同的语气、语调对比着读,就能梳理小说的线索和脉络,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出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心理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出鲁滨逊从刚流落荒岛到克服重重困难的心理变化路径。
鲁滨逊的心理变化图:
忧伤苦闷 → 接受现实 → 理智冷静 → 知足安命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变换语气和语调对比着读一读表现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交流分享他心理变化的原因。如读“我被抛弃在一座可怕的荒岛上,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要低沉,突出主人公刚流落荒岛的苦闷与绝望;读“现在,我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一点儿焉知非福的想法”则要轻快点,感受主人公经历磨难后知足安命的想法。如此,梳理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所经历的事件,把握故事情节的脉络便水到渠成了。
二、抓关键词,感受人物性格品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和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若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朗读,没有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感悟,朗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朗读应该和词语的品味、揣摩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通过品读探究,体会它的内在语,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品质。
如五年级下册第2课《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文章第15~19自然段中园子里的一切动植物都富有生命力,都充满灵气,都无拘无束。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仿佛”“好像”“愿意”“就”等关键词去细细品读探究,大树和土墙真的会发出声响呼应“我”吗?花、鸟、虫真的和我一样起居玩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就怎样吗?如此,指导学生轻快自由且满怀深情地读,在读中体悟这里的景物其实是作者萧红的内心活动,是她富有童话色彩的想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是快乐自由的,园子里的一切当然也是快乐自由的,萧红把自己对园子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童年的怀念都寄托在园子的一景一物中。
三、想象画面,理解作品内涵
想象画面,是阅读中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在朗读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情境画面,再想象着这个画面入情入境地读,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如此,通过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便可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直击人物灵魂的深处,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六年级下册第6课《骑鹅旅行记》中尼尔斯刚变成小狐仙后,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自己站在镜子前却突然变得只有拇指一般大的画面。“现在你就是尼尔斯,你遭遇这样的巨变,看到眼前的一切,你会怎样读出你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想象,文本描写的内容好像在眼前活了起来,学生走进了尼尔斯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尼尔斯此时无比震惊,提高声调,读出了难以置信的语气。通过想象深入尼尔斯的内心,便能在进一步的阅读中感受到曾经受他欺负的小动物们反过来嘲笑欺负他时他的害怕和后悔。强弱身份被置换,尼尔斯饱尝风险和苦难后,才有了心灵的成长。这般,学生也就渐渐理解了作品所表达的爱护小动物、保护弱小的内涵。
再如六年级上册第16课《盼》是铁凝的一部短篇小说,全文以“新雨衣”为线索,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我”盼雨衣的心理活动。其中,“我”放学路上遭遇变天却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此时引导学生想象放学路上变天的画面,入情入境地读,学生就能走进“我”当时兴奋的内心世界,理解作品所表现的童真童趣。
四、关注标点符号,学习写作方法
标点符号蕴藏着丰富的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小说在进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时,常借助于标点来提示语气、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教师在朗读教学时应善于抓住标点符号背后的内涵,通过学生试读,初步交流感受;再进行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把文中主人公的情感一步步地挖掘出来,促使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学习用标点符号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穷人》这篇小说第9~11自然段中关于桑娜有一段100余字的内心独白,通过6个问号、4个感叹号、7个省略号,将桑娜抱回邻居西蒙孩子后内心的矛盾斗争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和学生模仿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质问的语气读出问号背后不知如何面对丈夫的紧张,时断时续地读出省略号背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坚定果断地读出感叹号背后即使挨揍也要收养孩子的勇气。这样,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一步步地挖掘出来,感受桑娜这个人物形象平凡中的伟大。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多次使用问号、省略号和感叹号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13课《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我”为救老班长而蹲在水边钓鱼的心理活动时,也可先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感叹号试读,再进行教师范读和学生模仿读,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我”此时内心无比的悲痛和担忧,然后指导学生学着连用感叹号仿写老班长牺牲时“我”的心理活动。
指导朗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通过运用情景再现、运用内在语等方法读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融入重音、语气、停连等一些基本朗读技巧的指导。但小说作品中,任何朗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都是为了情感的体现、情节的發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切不可在朗读时陷入一个个具体的心理活动细节里而脱离了作品本身。否则,朗读就会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丢掉根本。
综上所述,在教学小说类作品时,教师要重视朗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充分发挥朗读的价值,用朗读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殷星星.浅谈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8(3).
[2]张丹丹.浅析朗读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旬,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