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

2021-03-18余海滨

光明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肺系川贝母性味

许 宁 余海滨

肺居胸腔之中,纵隔两侧,左右各一,其位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因而有“肺为华盖”之说。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故每当外邪侵袭人体,肺卫首当其冲;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内伤诸病除肺脏自病之外,他脏之病亦可影响及肺。肺系疾病主要包括鼻、喉、气管、肺等部位的疾患,病变部位涉及较广。此外,由于空气污染日益加重、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使得肺系疾病的发病率进一步升高[1,2]。因此,寻找针对肺系疾病的高效诊疗措施,提高肺系疾病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表明,在肺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适当运用中医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3-6]。而在运用中医药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是否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将直接影响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与治疗效果的高低。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9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一般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防治肺系疾病提供一定的用药参考。

1 方法

1.1 数据采集以2010年—2019年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病历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1693份病历,收集患者的中药处方信息。

1.2 数据处理把所收集的中药处方参照《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临床中药学》(新世纪创新教材)、《临床中药炮制学》(新世纪创新教材第二版)等工具书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出每味中药的名称、类别、性味与归经(如:炒白果仁—白果,止咳平喘药,甘、苦、涩,平,归肺、肾经)然后对规范后中药的使用频次、类别、性味与归经分别进行统计。若同一种中药具有不同的性味与归经,则分别进行统计。

1.3 数据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规律分析,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肺系疾病的一般用药规律。

2 结果

2.1 中药的使用频次分布通过对纳入病历的中药处方进行规范化处理,共整理出中药499种,总使用频次2822728次,使用频次≥20000的药物44种,其中川贝母使用频率最高,共使用98942次,其余按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茯苓、白术、陈皮、清半夏、杏仁、甘草、紫菀、当归、川芎等。具体分布结果见表1。

2.2 中药的功效分布把使用频次前300位的中药按功效进行分类,共得到44种不同的药物类别,总使用频次2808039次。其中使用频次最多的是止咳平喘药,共使用328665次,其内包含药物11味;其余类别按使用频率高低依次为补气药、清热化痰药、活血调经药、温化寒痰药、行气药、利水消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补阴药等。具体分布结果见表2。

表2 出现频次前30位中药类别分布 (%)

2.3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分布把使用频次在前300位的中药进行性味与归经的统计,最终得到药性频次300次,药味频次474次,归经频次734次。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114味中药为寒性药,占比最多,其次为温性药和平性药;药味则以苦味为最,有142味中药,其次为甘味和辛味;在归经方面则以肺经为主要归经,使用频次139次,肝经和胃经紧随其后。具体分布结果见表3。

表3 出现频次前300位中药的性味与归经分布 (%)

续表3 出现频次前300位中药的性味与归经分布 (%)

3 讨论

中医认为,肺系疾病多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所伤、久病体虚,肺失宣肃、升降不利所致。实证多由风、寒、热、燥、火、痰饮上干于肺所致,虚症多由肺脏气阴不足、肺不主气所致[7]。

通过统计相关中药的使用频率,可以发现,高使用频率的药物与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一致。结合表1和表2,我们发现,在肺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首选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母、半夏、杏仁、紫菀,而这刚好符合肺系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征[8];由于肺主气司呼吸,肺脏的病变必然会导致肺气虚损,进而影响机体气的运行,因此临床常需大量使用白术、黄芪等补气药以及陈皮等行气药以维持机体气的正常运行;由于气行血、气摄血,因此肺气虚损日久则影响体内血液的运行,致使成瘀或出血,故而多使用丹参、桃仁等活血药及当归等补血药;此外,由于肺朝百脉,肺病日久必然累及他脏,如心、脾、肝、肾、大肠等,因此在诊治中也多选用消食药、息风止痉药、化湿药、安神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等。

通过表3,我们发现,在肺系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寒性药、温性药、平性药使用频率较高,合计占比约93%;在药味方面,偏重于使用苦味、甘味、辛味药,累计占比约85.8%。再结合表1和表2,我们发现,在药性方面,寒性药多为清化热痰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等,如川贝母、黄芩、紫草等;温性药多为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温化寒痰药、补血药等,如杏仁、白术、清半夏、当归等。在药味方面,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如川贝母、陈皮、杏仁等,多用于止咳平喘、清热、降逆等;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如白术、甘草、黄芪等,多用于存在正气虚弱的各种病症;辛味能散、能行,如陈皮、川芎、桔梗等,多用于解表、行气和活血化瘀等。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特异性选择作用,进而对这个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也就是说其反映了某种药物的药效所在[9]。从表3可以看出,通常首选肺经药物,其次主要选用肝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药物,累计占比约86.5%。在生理上,肝主升发之气,以升发为畅,肺主肃降之气,以肃降为顺,二者一升一降,共同调节全身气机。若二者气机升降失调,则会导致各种气证、血证的发生,因此在治肺的同时,需注重肝气的升发条达,以保障二者的气机升降和畅。肺与脾胃共同调节机体的津液代谢,常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若二者气机失调,则会导致气虚、痰饮内停等证的发生,因此临床中同样需要重视肺与脾胃的同治,以保证机体津液的正常代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二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运动。若肾气不足,或肺脏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气不足,肾不纳气,进而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胸闷等症状。因而在治肺的同时更需注重治肾,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呼吸运动。心肺二脏同居上焦,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肺主气,朝百脉,为相傅之官,君相相互协调,共同治理全身脏腑,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病理方面,若肺气虚弱或肺气壅滞,则会影响心主血,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悸、胸痛等症;反过来,若心气不足,心血瘀阻,也可影响肺主气的职能,而导致胸闷、咳喘等症。因此,临床上常常需要心肺同治,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9年治疗肺系疾病的中药处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提示,在进行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时,多首选化痰药和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母、半夏、杏仁、紫菀等,再配伍诸如补气药、活血药、行气药等;由于寒、热均易致病,因此在具体选择药物时需根据患者临床证候的不同而选择不同性味的药物,同时多选苦味、甘味和辛味;此外,归经的多样性表明,在治疗肺系疾病时,需兼顾其他脏腑,如肝、胃、脾、肾、心等。通过对这10年间治疗肺系疾病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肺系疾病的致病特点与用药规律,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临床中医师准确、快速地进行辨证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肺系川贝母性味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中药止咳有川贝母
川贝母的量效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探讨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一株川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贝母类生物碱分析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黄吉赓应用膏方治疗肺系病经验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