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铜器的修复与辨伪

2021-03-18张珮琛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环球市场 2021年2期
关键词:作伪铭文青铜器

张珮琛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

青铜器的作伪与辨伪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据《韩非子·说林》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由此可见青铜器辨伪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也由此推测青铜器作伪出现应该更早。

西汉初年找周鼎之风盛行,竟出现了新垣平伪造古鼎,埋在汾阴,企图欺骗汉文帝获取富贵的事。《史记·封神书》曰:方士新垣平言于汉文帝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东北汾阴直有金宝气,意周鼎其出乎?北见不迎,则不至。”于是“因说上设立谓阳五庙,欲出周鼎”。后有人上书告新垣平所言皆诈,新垣平被夷三族。然而伪“周鼎”事情件并没有这样结束。《汉书》卷六十四记载:所埋的伪“周鼎”到汉武帝时才被发现。武帝不辨真伪,以为是周鼎视为“祥瑞吉兆”,于是把年号改为“元鼎”,并作“宝鼎歌”。然而伪鼎却被吾丘寿王识破,曰:“非周鼎。”为免于祸,吾丘寿王又解释说:“今汉自高祖继周,亦昭德显行,布恩施惠,六合和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元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

唐代《阙史》记载:唐刘蜕辨铁盎之非齐桓公器,疑即时人伪造。清代学者阮元说:“自汉至唐,有能辨之者,世惊神奇。”也由此可以推测,当时能辨伪的人并不多。

北宋宫廷开启了大规模仿制古青铜器的开端。北宋王朝在修订礼典制度过程中,崇尚复古,稽考先秦礼制。宋徽宗大观初年(公元1107年),设置议礼局“诏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宋史·礼志二》)。宋代的仿古铜器与金石学研究一样是严谨与高品质的。相比之下,元、明、清三朝的仿古青铜器却增加了作伪与臆造的成分。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著录了清代宫廷收藏的青铜器1529件,其中不乏伪器。容庚先生对《西清古鉴》进行的校勘,发现其中的伪器占了三分之一。1956-1989年间北京故宫邀请多方专家对故宫收藏青铜器做了全面鉴定,发现相当一部分伪器,后由王永昶先生编撰出版《青铜器辨伪三百例》。

从当今收藏机构的青铜器藏品与鉴定的数据看,真正需要辨伪的“伪器”大部分出自民国时期以后。民国时期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为古董商提供了作伪的新技术、新材料,从而使作伪水平大大提高。并在北京、苏州、潍县、西安等地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青铜器复制与作伪的中心。这一时期造伪的方法主要:整器伪造、改造古器、拼凑成器、真器伪花、真器伪铭等手段。

一、整器伪造

顾名思义,整器伪造就是通过复制、仿制、甚至臆造的方式制作出全新的“古青铜器”,有些是通过真品青铜器翻模重新铸造成伪器,通常翻模所铸的伪器会比真品原件体积小,铸造的缺陷也可以在器物表面看出来。(图1)而另一种整器伪造甚至完全无须原件实物,是通过影像资料和数据复刻铸造伪器,(图2)甚至臆造新器型。整器伪造的青铜器容易在器型比例、纹饰偏差、锈层颜色以及铸造工艺上暴露很多有违真品的缺陷和错误,是一类比较容易辨识的作伪手段。

二、改造古器

既将真品青铜器(部分是主体完整,附件缺失的青铜器)通过添加或切割部件的方法,改变原器物器型,从而成为另一种价值更高或全新的青铜器器型。图3为北京故宫博物院1956年入藏有一件商代“父乙觯”,原为素身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沿一侧上了一个流,又在器腹部加装了一个鋬,成为一件造型奇特的觯。图4为同样是故宫博物馆的“蚕纹盉”,主体由西周素觯改造,焊接加装了盖、流、鋬,使其由觯变成“盉”。图5台北故宫藏《西清续鉴》著录的“汉旂铃”。实际为一件残损的商代弓形器被添加了三个铃铛而改造成为一件臆造器。

图2 整器伪造的“商晚期青铜觥”

图3 故宫博物院1956年入藏有一件改造的商代“父乙觯”

图4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改造的“蚕纹盉”

图5 为台北故宫藏《西清续鉴》著录的“汉旂铃”

图6 故宫博物院收藏“春秋龙纹戈”是由两件残矛以及龙形饰件等残件焊接在一起而成

图7 后加纹饰的商代青铜斝

三、拼凑成器

利用出土残损青铜器的碎片重新裁切拼接组合成一件完整青铜器。由于碎片资源有限,通常拼凑的器物上会出现不同时期、不同器型、不同纹饰的青铜碎片与部件.科技检测是鉴别型伪器最有效的方法。图6这件“春秋龙纹戈”通过X透视拍摄,可以清晰看到“戈”是由两件残矛以及龙形饰件等残件焊接在一起而成。

四、真器伪花

真器伪花是指在无饰纹的素面青铜器上添加纹饰,以此增加其原有的价值。常见的方法:

1.錾刻纹饰。由于錾刻是通过钢錾进行阴刻纹饰的凿刻,因此錾出的阴纹线条宽狭规则一致,錾刻出的纹饰底部与侧面转折呈直角,两壁平整,无范铸纹饰不规则与圆浑的特征。并容易看出錾痕。由于錾刻是“减法”,因此后加主纹和地纹是处于同一平面。这与真器上有高低层次的主辅纹排列有明显区别。有些作伪者为了凸显主纹高于素地部分,会故意把底纹部分磨掉一层。而对于高凸出器表的目、耳、眉、出戟等纹饰则另用旧铜打磨成型后焊接垫高成型。图7为通体后加纹饰的商代青铜斝,器物整体纹饰清晰,层次分明。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的看出,通体兽面纹与雷纹錾刻而成,纹饰宽度均匀,底部平直。而器身上所有高凸的兽目与出脊皆为后期焊接添加。

2.后错纹饰。利用錾刻或蚀刻的方法在器物上制成凹槽。再嵌入金银铜丝(片),锤实打磨。掩盖錾刻留下的痕迹,以伪造价值更高的错金银青铜器。图8为后错红铜的汉青铜素鼎。

图8 为后错红铜的汉青铜素鼎

3.后添纹饰。对于在胎体较薄的青铜器上添加纹饰,或在局部有纹饰的真品青铜器上再增加其他装饰。这样的情况往往不仅采用錾刻“减法”,有时还要采用额外添加纹饰的“加法”。图9为一件失盖的西周窃曲纹簋,作伪者找来同时期的残器盖,为了与器身匹配,特意在盖沿处贴加了一层后铸的铜制窃曲纹薄片,二者粘接后通体作锈,达到浑然一体。

总之,后加的饰纹较之真器的纹饰,显得僵硬呆板。仔细观察可以看出錾刻的痕迹,甚至经常会出现伪造者将纹饰张冠李戴,纹饰风格年代与青铜器本体年代不符的错误。此外,伪造的饰纹必然需要人工作色或作锈,更容易看出作伪破绽。

图9 后加纹饰的西周窃曲纹簋

五、真器伪铭

伪造青铜器铭文可能是中国青铜器作伪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类型。在没有纸张的年代,金文作为一种承载着前秦信息的重要文字,历来备受历史研究、金石收藏者的重视。尤其自宋代以来,金石收藏与研究者极其嗜好有文字的青铜器,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更是趋之若鹜。于是大量伪造铭文的青铜器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产生。

真铭文字口上小下大,字口微圆,壁面及底有高低不平的范铸痕迹,字口内尚有范土黑色物质和锈,锈的层次多,色彩也多,字口内的土、锈等物应与素地是一致的、协调的。笔画在一画之中有宽狭,凸出和凹陷自然而有力,笔画横直相交之处的角度不露锋芒。字口皮壳颜色、光泽与其他部位一致的(不包括去锈后的铭文)。

新制的铭文多是錾刻或蚀刻而成,字口偏硬。笔画宽窄一致,字口呈上宽下窄形,字口底部与侧面平整。但凡錾刻成的铭文,字口一定会被重新打磨。因此字口附近的皮壳颜色有别于其他部分,字口内的氧化物与沉积物多显深色,颜色单一,缺乏自然层次和断面。图10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一件JP摩根早年捐赠,出自殷墟的商晚期兽面纹大瓿。民国时期錾刻了伪铭。器为商晚期,但錾刻的伪铭却模仿西周中期的文体,显然不搭。更有趣的是原本应该盖和身同铭的器物,作伪者画蛇添足的将有一篇特意进行了反刻,反而更是不合常理。图11为一件商晚期变形目纹鼎,本无铭,由于鼎内壁很难錾刻,作伪者就在鼎内侧壁凿挖出一个凹陷,嵌入一片事先刻好的铭文。

市场的需求使得高超的作伪技术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收藏机构与资深收藏家都会“打眼”,造成了经济与精神的损失。青铜器修复师无疑是文博行业里对这些作伪青铜器接触最多,也是对这些作伪技术了解最深的一个职业。传统的青铜器修复需要修复师掌握高超的文物复原能力。在多年的修复实践中,通过对青铜器造型、材质、纹饰、锈蚀、铸造工艺等方面的不断积累经验,从青铜器的本质上辨别器物的真伪,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历史学术研究领域的青铜器鉴定体系与方法。很多资深青铜器修复师为青铜器的征集与收藏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图10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商晚期伪铭兽面纹大瓿

图11 镶嵌铭文的商晚期变形目纹鼎

猜你喜欢

作伪铭文青铜器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明清时期书法鉴藏中的作伪现象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知悉“伪术”又何妨
宋代影青瓷作伪的现状调查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