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温江区高校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度与态度调查分析

2021-03-18曾洪谢让平郑勇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认知度心肺技能

曾洪,谢让平,郑勇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0 引言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而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功能恢复,是世界公认的第一救命技术[1]。心脏骤停患者最终能否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在第一时间被实施有效心肺复苏。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心肺复苏培训机制尚不健全[2],同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公民急救知识培训做出明确的规定及要求[3],国内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远低于国外。高等院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在提升社会心肺复苏认知水平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4]。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目前有普通高校2688所,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到4002万人[5]。本研究希望通过调查在校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度和态度,为普及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与技能、提高“第一目击者”现场施救能力提供客观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成都市温江区3所高校(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作为目标调查院校,对各高校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问卷85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4份,有效问卷847份,有效回收率99.5%。其中医学专业学生482名(56.9%),非医学专业学生365名(43.1%);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482名(56.9%),西南财经大学121名(14.3%),成都师范学院244名(28.8%);参与过心肺复苏培训者284名(33.5%),未参与过心肺复苏培训者563名(66.5%)。

1.2 方法

根据《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及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并请相关急救与ICU专家审核、修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一般资料;②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途径;③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的学习意愿;④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⑤心肺复苏知识(意识判断、胸外胺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开展正式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阶段分别对各目标调查院校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前向研究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匿名和保密的原则。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构成比描述,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途径

被调查的847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心肺复苏知识,占比达58.2%,其次分别是电视观看(53.6%)、医务人员讲解(47.6%)、学校相关课程(45.1%)、健康教育讲座(44.3%)、书籍和报刊杂志(34.9%)、其他途径(2.0%)。

2.2 心肺复苏态度及意愿

847名调查对象中,有91.5%(775/847)的同学认为呼吸和(或)心跳停止的伤病员有可能被救活;97.4%(825/847)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93.6%(793/847)的同学有参与心肺复苏培训的意愿,详见表1。

2.3 心肺复苏知识

从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题回答是否合格来看,此次被调查的847名大学生中共有168名合格,合格率为19.8%。按照专业和有无培训经历分组后,结果均显示各分组下的合格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303,P<0.01;χ2=171.125,P<0.01),详见表2。

从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题回答的正确情况来看,此次被调查的847名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总体认知率为40.3%。在意识判断与复苏实施顺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及复苏效果评价3个知识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率分别为41.8%、39.8%、38.2%。调查对象心肺复苏知识测评总分为(6.04±2.946)分(满分15分),按照专业和有无培训经历分组后,结果均显示各分组下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093,P<0.01;t=15.078,P<0.01),见表3。

3 讨论

3.1 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较为缺乏

调查对象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题回答合格者仅168名,合格率为19.8%,高于李亚娟等[6]对北京市昌平区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对心肺复苏的总体认知率为40.3%,高于杨艳等[7]对南京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可见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了解明显欠缺。多数大学生对CPR的认识深度还比较表浅,不能正确掌握CPR相关理论知识,或存在未及时纠正的误区。与此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取心肺复苏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网络渠道(58.2%),意味着有较大部分的学生是借助手机、电脑、电视等途径进行学习,但此种学习方式往往是零散、碎片化且不够规范的,而这可能也是导致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度较低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合格的实践技能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支撑,没有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很难保证能够做出标准的技能操作。因此,在较低的心肺复苏认知率之下,我们便不难推测大学生心肺复苏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又会是怎样。

表1 调查对象心肺复苏态度及意愿n(%)

表2 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合格情况n(%)

表3 大学生心肺复苏知识正确情况

3.2 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存在影响

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心肺复苏认知度上与不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的认知度较后者更高,提示医学教育中有涉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的教育,或者可能是部分医学专业学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度较非医学专业学生更高,能够主动寻找机会学习CPR知识技能,从而使得医学专业学生相较之下对心肺复苏有更多的认识。不过,虽然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度较非医学生高,但从具体的数据来看,医学生心肺复苏知识回答的合格率与正确率显然不尽如人意,其CPR 知识掌握现状不容乐观。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育主体的作用,加强对该部分内容的教育力度。与此同时,提高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心肺复苏认知与技能操作能力显得同样重要和紧迫。

3.3 CPR培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

结果表明,是否有CPR培训经历对心肺复苏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影响,组织适当的培训有利于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由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接受知识能力强,具备了CPR要求的心理、体能素质,并且在危急状态下更愿意执行心肺复苏术,因此在高校推广开展心肺复苏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8]。但本次调查显示,未参加过CPR培训的比例达66.5%(563/847),且低于闵红叶[9]等对上海市在校生的调查结果,意味着至少有2/3的大学生没有CPR培训经历,反映出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3.4 大学生学习与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强烈

本次调查中有高达97.4%(825/847)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学习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其中有79.3%(672/847)认为非常有必要,与王霞等[10]对长沙市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一致,并且有93.6%(793/847)的同学希望参加CPR培训,可见多数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并对学习心肺复苏知识技能表现出强烈的愿望。在实施心肺复苏方面,有63.4%(537/847)的同学认为自己有一定能力实施心肺复苏,此结果与前述大学生较低的认知率相匹配,说明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是难以建立起实施心肺复苏的信心的。如果经培训后掌握了心肺复苏术,遇到心脏骤停时,有78.2%(666/847)的同学愿意为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92.4%(782/847)的同学愿意为其做胸外心脏按压,提示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对心脏骤停伤病员进行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心肺复苏认知度较低,但学习与实施心肺复苏的意愿较高,建议高校应加强学生心肺复苏教育,将心肺复苏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教学体系,普及心肺复苏相关急救知识与技能,采取多种形式帮助提高大学生急救意识与急救能力,以增强学生实施心肺复苏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提高现场抢救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认知度心肺技能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1 100例初产妇妊娠期保健认知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心肺血管病杂志》
劳动技能up up!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拼技能,享丰收
提高临终关怀认知度和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的研究
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