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不辞行路远 时光早晚到天涯
——记晚清治黄名臣张曜

2021-03-18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刘鹗河神治河

在我国历史上,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了历代王朝的大事。许多杰出人物为“除黄河之害,兴黄河之利”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我国治黄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晚清名臣张曜便是其中之一。

从“目不识丁”到“封疆大吏”

张曜 (1832—1891),字亮臣,号朗斋,河北大兴(今属北京)人。张曜办团练起家,历任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提督等职。由于文笔欠佳,张曜曾被御史刘毓楠以“目不识丁”弹劾。但他知耻而后勇,自此后开始发愤读书,并镌刻“目不识丁”四字印,时时佩戴在身以自励。

张曜的人生进取之路,是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不断提升的。工作中,他一直积极训练队伍,处处身先士卒。他率部转战河南、河北、山东诸省,在战争中造就出一支王牌部队——“嵩武军”。清光绪元年(1875年),张曜得到左宗棠的举荐,出征帮办新疆军务。清光绪二年(1876年),张曜以提督名义再次随左宗棠出征,平定阿古柏入侵,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光绪十年(1884年),张曜奉旨入关移防北路,特赏巡抚衔。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戎马半生的张曜调任山东巡抚,成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在他拟升任山东巡抚的公示期间,又有人写奏章参他“目不识丁”。这次,张曜不再选择沉默,而是上书皇上,请求面试。结果,从皇上到大臣都被他的学问所折服。从一介武夫到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张曜深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为此,在主政山东期间,他举资兴建海岱书院,修葺洙泗书院。很快,他的身边就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山东主政的那些日子里,张曜率众治理黄河、兴办水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黄河大王”与山东巡抚

黄河中下游的群众习惯将河神称为“黄河大王”。在山东济南,旧时奉“金龙四大王”为河神,即“黄河大王”,并在济南城内建有祠庙。“金龙四大王”名为谢绪,浙江人士,读书于金龙山,明代被尊为河神。金龙四大王是国家正祀河神,也是明清时期运河沿线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水神。过去黄河出现险情时,沿黄的百姓们就到大王庙烧香磕头,祈求免除水灾。每当抢险堵口成功之后,又到大王庙献祭或演戏祝贺。据说“大王”的出现,不论时间、地点,有时它在堵口时出现,人们认为这就是堵口成功的预兆。坊间流传,“大王”的化身是一种水蛇,每当黄河发生水患时,常常会有人看到有一种小蛇钻到堤岸的透水孔里,就被认为是黄河大王显灵。过去堵口时,凡出现了细短的小水蛇,都认为是大王降临,是堵口成功的预兆。

到了近代,沿河百姓们从早先信奉的黄河河神“金龙四大王”,改为了祭祀清末治理黄河有功、曾任过山东巡抚的张曜为河神,即“黄河大王”。

在时局动荡的晚清,张曜升任山东巡抚,这在当时并非一个美差。张曜从清光绪十二年调任山东巡抚,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卒于任所,在山东的时间不过短短的五年光景。他任职期间,正赶上山东各地灾情严重,百姓受到饥荒的威胁。

自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后,黄河下游流水从江苏北上直至山东境内,齐鲁大地一直饱受黄河水患的肆虐。张曜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动员其他官员捐俸助赈,救助了不少百姓,因而深受沿黄百姓的爱戴。由于其治黄有功,故被山东人奉为黄河的河神。张曜去世不久,民间传说他化作了黄河的河神“大王”。张曜生前,曾被清朝皇帝赏穿过黄马褂,他背上又生过疮,因此那条上半截黄色、中间有瘤状物的水蛇,老河工们就认定它是张曜的化身。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谥其“勤果”,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准予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山东百姓为了纪念张曜生前的治黄功绩,在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北岸修建了张公祠,济南人民感其恩德,因此立祠祀之。祠内有一副对联对其生前功绩大为称赞:“公有功若历山高,我欲琅琊刻石,徂徕摩崖,橥百战空群之伟绩;灵其来兮靡笄下,谁持肥县碧桃,乐陵丹枣,歈九歌传舞以迎神。”

济南张公祠

抢险救灾战水患

张曜刚到山东就任巡抚之时,正逢山东各地遭受严重的水旱灾害,黄河也时常泛滥,威胁两岸人民。百姓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运河漕运不畅,治理黄河已经迫在眉睫。

张曜刚上任,就把治理黄河作为自己施政重点。他以身作则,时常带领部属奋战在抗洪第一线。因为深知自己并非水利专家,所以张曜决定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他寻遍山东的水利学者,甚至是乡间民众,抑或是山野村夫,凡是对治河有益的意见,他都要前往耐心讨教,虚心倾听。当时,每逢黄河决口张曜都会亲临现场,指挥抢修堤防,在任期间,他曾修筑王家圈、姚家口、张村、高家套等处决口。晚清,国家正值多事之秋,财政困窘,赈灾物资常常无法及时送达。面对黄河泛滥在内的水旱灾害,张曜努力劝赈,并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张曜为官清正,处事清廉,这在晚清的官场是不多见的。此外,他还动员部属拿出俸禄,援助灾民渡过难关,此举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张曜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针对黄河山东段两岸河道窄、堤坝不够坚固、水涨易于漫决为患等特点,除了带领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筑堤坝、加强两岸堤防外,还提出了“分”与“疏”结合的治河主张,在齐河赵庄、刘家庙和东阿陶城铺各建了减水闸坝一座,以防异涨。

张曜在就任山东巡抚期间,黄河几乎年年都有险情。张曜一边组织人力修筑、加固黄河堤坝,一边清除河床淤积的泥沙。他认为,用人力疏浚海口、挑挖引河已经不是万全之策,应当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方法,用机船节节疏浚。黄河漫口而专事堵筑只能解燃眉之急,必须变通办理。张曜说:“治河如治病,泛滥冲决,此河之病也,淤滩沙嘴,横亘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他主张挖淤滩沙嘴为治河要务,建议使用平头圆船50只,每船16人,各带开挖工具,凡有河中淤滩沙嘴,就等水落后登滩进行挑挖,水深处则乘船进行淘挖。再于对岸筑坝挑水,借流冲刷。培堤取土距离较远时,他提倡采用铺铁轨使用铁车运土。为了提高清淤效率,他还引进国外挖泥船,使施工进度迅速加快。鉴于当时黄河从牡蛎口入海不顺,张曜因势利导,用机船疏挖,改由韩家墩入海。为使黄河顺利汇入大海,张曜对黄河原有的支流进行河道疏浚,提高黄河的入海速度,使河口通畅无阻。最终,经过张曜的疏通,山东黄河险情得到了逐步缓解。此外,在长期的黄河治理中,张曜发现黄河抢险筑埽用料以柳为宜,为了保护周边环境,防止河堤泥沙流失,保护两岸水土,张曜下令在山东黄河两岸广植柳树。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曜带头栽植柳树,并安排河防营看护。这些柳树,后来被称为“张公柳”。

殚精竭虑治理黄河

张曜把治理黄河当作首要任务,用大部分精力对山东黄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广罗人才,“有言河务者,虽布衣末僚,皆延致咨询,唯恐失之”。为了治河,张曜几乎天天在河堤上查勘,每到紧急关头,昼夜不休息。刚治理黄河时,由于没有经验,张曜误听了幕僚中“不与河争地”的意见,放弃民埝,退守大坝,结果黄河在齐河段决口,损失重大。这次教训异常深刻,从此,张曜认定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找到正确的治河措施。只要是懂河务的,不管是下级官吏还是老百姓,他都虚心请教。据史料记载,张曜府中幕僚达200人之多,几乎集中了方方面面学有专长的能人异士,大都为他治河出谋划策。《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曾寓居济南多年,多次参与了黄河治理,对张曜关心黄河水事体会深切,并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保留在了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中。

张曜在山东治黄,其得力助手就是刘鹗。刘鹗的父亲刘成忠善于河工算学,著有《河防刍议》。刘鹗成年后,继承家学,也钻研治水方略。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张曜请求调刘鹗到山东协助办理河务。刘鹗到山东后,力排一些人主张的“不与河争地”的说法,沿袭潘季驯、靳辅等治河前辈的主张,即“筑堤束水、以水刷沙”,并撰写了《治河五说》呈给张曜,阐述了自己的治黄意见,张曜非常赞赏。不久,张曜委任刘鹗为黄河下游提调官,参与治理山东境内的黄河水患。刘鹗在山东治理河务的三年,黄河未溃决成灾。他在山东期间,总结治黄经验,还编著了《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为张曜治理黄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济南黄河大堤“张公柳”鸟瞰图

张曜治黄功绩的取得,离不开他日夜忧心和极度操劳。张曜的病逝,与他就任山东巡抚后殚精竭虑治理黄河有很大的关系。据史书记载,张曜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大堤上监工。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伏汛将至,张曜赴利津勘堤,又抢护史家坞、王阳家等处险工。由于张曜在河堤上操劳过度,监工时“疽发于背”。他过度劳累,导致身体状况逐步恶化,身上的“疽”病情不断加重。疽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恶疮,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当张曜得知此病危害时,依然选择坚守在黄河的抢险救灾上。无奈之下,属官们只得将他强行送回济南休养,但当他回到济南没几日后就不治身亡。张曜最终在他就任山东巡抚的五年后病逝在了治黄的岗位上,享年59岁。当张曜病逝的噩耗传出,山东官民无不异常痛惜,张曜的属官、幕僚以及侍从都聚集于巡抚大院失声痛哭,出殡当天,济南百姓倾城相送。

壮志未酬身先死

清光绪十七年,张曜陪同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抵达胶州湾巡视海防,使原本反对在胶州湾设防的李鸿章认识到该地的重要性。二人磋商后,张曜许诺将山东每年的海防经费全部捐于胶州湾设防,所需的兵力也从山东本地抽调。同年6月,李鸿章与张曜联名奏请在胶州湾和烟台建筑炮台,并驻军设防。此后,位于胶州湾的青岛村一带由渔耕之村发展成为军事要地,城市发展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张曜的书法作品

不久,伏汛到来,张曜赴利津黄河进行抢险。为此,他还提出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想法,这种理论古已有之,但在黄河下游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把它真正付诸行动的首推张曜,他于清光绪十七年在齐河油房赵建引黄闸三孔,不过由于群众担心引起洪患,遂拦道请愿,故未能开闸放水。同年,张曜疽情发作,病危之际,他口授遗折,请山东布政使福润代递。另外,致书李鸿章,陈言山东为北洋门户,应速添建炮台以做增防之备,并涉及新疆局势。同日,张曜去世。弥留之际,他不仅心系治黄事务,还牵挂着国家的海防事业。张曜的一生犹如一部精彩的励志大剧,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短暂的一生却未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的鸿鹄之志。“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张曜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治水之德青史留名,他的鸿鹄之志也终将实现。

如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早已响彻整个齐鲁大地,山东黄河两岸的“张公柳”,已形成了绵延千里的柳树风景带。直到20世纪60年代,黄河口地区麻湾险工和利津大马家险工处尚存数百株两人合抱的大柳树,据传就是光绪年间栽植的。茂密的“张公柳”生长在如今的“幸福河”畔,守望着张曜曾经倾尽心力奋战的治黄岗位,也承载着张曜治黄精神的寄托。

猜你喜欢

刘鹗河神治河
小说家刘鹗也是慈善家
河神与海神
河的第三条岸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河神与头脑黑客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禄命
刘鹗和他的《铁云藏货》——《中华珍泉追踪录续篇》(十七)
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