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3-18缪冬冬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脑梗死

刘 芬,缪冬冬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ICU,江苏 南京 211800)

急性脑梗死作为心脑血管中典型的疾病之一,其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临床常采用血小板疗法治疗轻型急性脑梗死,通过双重抗血小板可以改善临床效果,但对于重型患者来说,效果不明显。对于急性脑梗死,及时有效的介入溶栓术能够促进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缩小梗死面积,重建患者血流通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继而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尿激酶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溶栓药物,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等,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溶栓时间越早,疗效越好[1]。同时,在患者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不良反应风险,会对患者溶栓治疗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从确诊至治疗结束,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2]。本研究旨在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收治的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7 例;年龄41~78 岁,平均(50.5±6.8)岁;其中15 例基底节区梗死,6 例顶叶梗死,7 例额叶梗死,9 例腔隙性梗死。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 例;年龄41~76 岁,平均(52.3±6.2)岁;其中17 例基底节区梗死,5 例顶叶梗死,6 例额叶梗死,9例腔隙性梗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颈内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6 h 内者;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病时间在12 h 以内者;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者;收缩压在180 mm Hg (1 mm Hg=0.133 kPa)以下,舒张压在100 mm Hg 以下者。排除标准:尿激酶使用禁忌证者;有颅内出血病史者;近3 个月内有脑梗死或心肌梗死者;患有出血倾向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糖尿病及病史者等。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血小板疗法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片)口服,100 mg/次,1 次/d, 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75 mg/片)治疗,75 mg/次, 1 次/d。研究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完成溶栓治疗相关检查,后送至导管室,予以股动脉穿刺,使用肝素钠注射液(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05,规格:2 mL∶1.25 IU/支)静脉注射,使患者全身肝素化,剂量50 U/kg(之后每小时追加1 000 U),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初步判断患者责任病灶及闭塞部位,之后为患者静脉注射注射用尿激酶(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492,规格:10 万U/支), 50 万U+50 mL 生理盐水,注射速度10 万U/min,之后再以3.3 万U/min 的速度静脉点滴尿激酶,剂量为100 万U尿激酶+200 mL 生理盐水,并且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酌情增加尿激酶剂量,但最大剂量不宜超过250 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若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复查头颅CT,治疗24 h 后予以患者口服盐酸噻氯匹定片[赛诺菲 (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86,规格: 0.25 g/片]治疗,0.25 g/次,1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治疗前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沟通技巧,治疗前予以患者相关疾病健康知识宣教,并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护理人员要准备好治疗用具、相关药物,以及急救药物、仪器。②治疗时护理。护理人员应首选按照医嘱配置好相关药品,并按医嘱准确予以患者。血小板治疗严格按照医嘱给药。溶栓治疗时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注意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③治疗后护理。对于溶栓治疗的患者,12 h 内禁食、加强休息,12 h 后可予以患者低盐低脂的易消化食物。其次要定时为患者翻身,防止压疮, 1 次/2 h。最后要予以患者早期的功能康复锻炼,制定康复训练计划。④出院前护理。患者出院前要予以院前健康宣教,包括用药方法、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法等。两组患者护理周期均为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意识清晰,肌力提高2 级或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肌力提高1 级或以上;无效:未达显效及有效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急性脑梗死相关功能指标。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4]评分,评分范围0~42 分,分值越高,患者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5],分值0~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自理能力越好;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6],分值与功能呈正相关,包括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两部分,其中上肢功能评分0~66 分,下肢功能0~34 分,总得分=上肢评分+下肢评分。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其中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于治疗前后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 5 mL,3 000 r/min 离心15 min,使血清分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④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包括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样采集方法同上,使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⑤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过敏反应、再灌注损伤等。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 例(%)]表示,两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 与χ2检验。以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NIHSS、ADL、FMA 评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 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ADL、FMA 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FMA 评分, 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ADL、FMA 评分,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MA:肢体运动功能。

组别 NIHSS 评分 ADL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20.2±4.5 6.4±2.4* 46.9±5.2 76.5±6.9*对照组(n=37) 21.4±4.2 13.7±3.7* 47.4±5.9 59.1±6.7*t 值 1.186 10.068 0.387 11.005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FM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25.4±6.6 70.52±8.1*对照组(n=37) 26.2±5.8 53.08±9.9*t 值 0.554 8.293 P 值 < 0.05 > 0.05

2.3 氧化应激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OD、GSH-Px 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血清MPO 水平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SOD、GSH-Px、MPO 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清SOD、GSH-Px、MPO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PO:髓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组别 SOD(KU/L) MPO(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4.1±0.5 6.6±0.8* 8.8±0.8 5.8±0.9*对照组(n=37) 4.2±0.7 5.3±0.7* 8.6±0.9 7.6±1.1*t 值 0.707 7.439 1.010 7.704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GSH-Px(mmoL/L)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30.5±7.4 47.5±10.3*对照组(n=37) 31.2±7.7 34.9±8.5*t 值 0.399 5.739 P 值 > 0.05 < 0.05

2.4 凝血功能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TT 均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P<0.05。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

组别 APTT P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31.6±1.1 35.9±1.2* 8.5±0.9 12.5±0.8*对照组(n=37) 31.4±1.3 32.4±1.9* 8.4±1.1 10.6±1.2*t 值 0.714 9.474 0.428 8.104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TT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7) 15.4±1.6 19.4±1.6*对照组(n=37) 15.7±1.2 17.7±1.5*t 值 0.912 4.715 P 值 > 0.05 < 0.05

2.5 不良反应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 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脑部血液供应产生障碍,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损伤。血小板疗法通过阿司匹林与硫酸氢氯吡格雷双重治疗,可降低纤维蛋白,抑制炎症反应,但对于严重急性患者,达不到预期效果。

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可及时帮助患者恢复血供,恢复脑代谢障碍,其中尿激酶为急性脑梗死临床常见溶栓治疗药物,是一种从健康人尿中分离、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酶蛋白,可使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7]。此外,综合护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中、后以及出院护理的干预,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相结合,可有效改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ADL、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而NIHSS 评分、不良反应总发生低于对照组,提示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可提升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SOD 是机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其水平升高可减轻机体内过氧化损伤,调节血脂,控制病情进展;GSH-Px作为抗氧化酶,当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时,其水平降低,加重氧化应激反映造成的损伤;MPO 可破坏多种靶物质,对机体产生和调节炎症反应等多方面发挥作用。尿激酶溶栓通过提高机体内血管中二磷酸腺苷的酶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还可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及血循环中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能够快速溶解血栓疏通梗塞的血管,防止脑梗进一步发展,修复受损神经细胞,减少更多的脑组织坏死;在溶解血栓恢复脑组织供血的同时,改善局部氧化应激状态[8]。在降解凝血因子的同时,延长了APTT、PT、TT,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 SOD、GSH-Px 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MPO水平低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均长于对照组。提示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有效缓解氧化应激、改善凝血功能,溶栓效果显著。

综上,尿激酶溶栓联合综合护理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凝血功能,缓解氧化应激,促进病情恢复,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脑梗死
不同浓度尿激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中的应用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在急性脑梗塞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