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浸村”的小康故事
2021-03-17林友侨
林友侨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佛山,我已工作、生活了二十余载。每当夏季大雨倾盆,我的心就会飞回七百多里外的红色故土,问一声:老家是否受灾,亲人是否平安?
故乡陆丰市小坞村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不论种豆插秧,还是培植瓜果,种啥啥丰产。可是,在村人的记忆中,近百年来,“走生水”(躲避洪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一场连绵大雨,就会让这里洪水泛滥,良田变汪洋。等到洪水退去,村前的稻田常常颗粒无收,村民只能望洋兴叹,勒紧裤带过日子。贫困,也就如影随形,难以甩帽。
于我,最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走生水”的一幕,发生在11岁那年。洪水像一群恶魔,摸黑将生我养我的村庄“围困”了!
那是1977年5月31日凌晨,我们睡得正香,突然被父亲叫醒,说是村后崩堤,洪水来了,要“走生水”了。我翻身下床,一脚踩在水里,水已淹到了小腿,而且还在迅速上涨,情势万分危急。父亲母亲叫已是19岁青年的大兄和他们背着年幼的弟妹,护着年迈的奶奶,我们手拉着手,脚蹚着水,迎着风雨,沿着长长的巷子,一步步往村后高处走。
空中鸟瞰小坞村。林容标/ 供图
小坞村新貌。林容标/ 供图
我的家乡海陆丰,是全国13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它远山近海,漫长的海岸线无遮无挡,每当热带风暴登陆,海陆丰首当其冲。而我的出生地——小坞村,每次都是洪水重灾区,在全市、全省出了“名”,挂了号。
小坞村坐东北朝西南,村前、村右是低矮开阔的水田,村后是地势稍高的旱地,整体呈现前低后高、田低村高的格局。村左不远处有一条大溪依山丘蜿蜒,在村前水田尽头浩浩汤汤往大海而去,暴雨时常常泛滥成灾,于是村民沿溪修了一条大堤,以拒水于村外,同时也埋下了筑堤成涝的隐患。
每逢长时间暴雨,由于被拦在村外的大溪水位高于内田,田水排不出去,我们村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水位不断上升,纵横交错的沟渠也化成四处乱窜的水龙,将村庄紧紧合围,故园遂成泽国。通常洪水来时,总是先将村前低洼的农田浸泡了,然后慢慢上涨,再从新建于农田之上的新村突破,从村前到村后逐户漫浸。村人则通过用“土角”(一种砌墙的泥砖)垫高门槛,拒水于门外,固守自己的家园。实在守不住了,再往位置高的旧村或族亲家撤退。这样步步为营,与洪水周旋,每年都要经历几回。
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从小放牛,下溪游水、捕鱼,风里来雨里去,见惯了风浪,并不怯水。但像1977年“5.31”特大洪水这么凶险的,还是第一回遭遇。因为这次是村后大堤崩了,水自高向低直扑进村,与以往大不相同。我们一家往后巷走的时候,湍急的水流刮着双脚,举步维艰,随时都有被撂倒的危险。
父亲、大兄护送我们到旧村安置后,又蹚水赶回家里去取果腹的大米、番薯和换洗衣物。如此两趟,站在家中大厅,水深已经淹到了胸口。父亲无奈选择放弃,匆匆将来不及搬走的小物件塞进阁楼,把整缸的稻谷、整箩筐的番薯等重物抬到床铺、饭桌上,一是想压住家具不被水浮走,二也希望多少能保住一些救命粮。事实证明,在滔天洪水面前,这些努力多半徒劳。退水后回家一看,压床压桌的重物都被掀翻在地,四处漂流。
面对小坞村如此严重的灾情,当年县和公社救援手段有限,只能远远看着整条村子在滔滔洪水中沉浮。能做的,也就是灾后的慰问、申請有限的房屋损毁补贴,和加固堤坝、查漏补缺。那时百废待兴,国家穷,地方穷啊!
洪水中的小坞村,就像大海上的一座孤岛,四面茫茫皆是水,风急浪高,物什漂浮,水蛇昆虫乱窜,外人进不来,村人出不去。公社干部划小船进村察看,也要等水缓的时候。但是,在这块鱼虾肥美、物产丰饶、地势低洼的土地置村二三百年的家乡父老,从不怨天尤人,他们有的是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并在连年水灾中积累了丰富的自救经验。在这次百年不遇、无有效外援的洪水中,一两千人的村庄无一人伤亡,不能不说是奇迹。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受灾的情形历历在目,不堪回首。我到佛山工作以来,每逢雨季,家乡还会传来“水漫金山”的“旧闻”,虽经地方政府和村民多方努力,灾情有所减缓,却未有根本改变。
直到2017年,响应国家2020年全面脱贫奔小康号召,小坞村被确定为广东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水浸村”顽疾成为“精准扶贫”“对症下药”的重点,上级财政直接拨款疏浚外溪河道,加固加高堤坝,筹措安装感应排水自动控制系统新技术。我的老家小坞村,终于有效改变一下雨就受灾、一受灾就变成汪洋大海的窘况,已连续数年未发生大的洪涝灾害。
省里还专门安排深圳特区确定两个单位对口帮扶,修桥铺路,美化环境,建老人活动中心,全面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推进乡村振兴。在深圳、佛山等经济富裕地区工作、经商的乡贤,也曾组织医护人员,购买生活用品,不辞辛苦,远赴小坞村为村民送医赠药、慰问老人,助力家乡脱贫……
最近一次回乡,我漫步坚固宽敞的河堤,目睹外溪疏通,水面开阔,溪水欢快向西流,村前稻田绿油油,村后菜花向阳笑,村人弯腰劳作忙,彩蝶花间舞翩翩,风景甚是怡人,心里满是感动。
“水浸村”百年难题今朝解,还我鱼米之乡新面貌,多亏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新政。祈愿历尽风雨沧桑的家乡和眷乡恋土的父老乡亲,从此摆脱水灾困扰,结束水中漂泊的命运,借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东风,登船上岸,安居乐业!(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张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