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整合性教学的探究

2021-03-17陈玉艳

天津教育·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涵策略小学语文

陈玉艳

【摘要】本文以整合教学的内涵为切入点,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介绍整合教学内容、整合阅读主题、整合阅读策略等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整合性教学借鉴,推动整合性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有效落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合性教学;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4-0187-02

一、整合性閱读的界定

所谓的整合性阅读,就是在把握单元或跨单元文本整体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建构,驱使学生建构阅读文本与自身经验关系,自主地迁移运用,实现对文本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方式。从整合性阅读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看出,整合性阅读是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主要途径。此外,整合性阅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文本内容,设置一个个问题,用问题驱使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夯实高阶思维发展基础。整合性阅读教学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式,整个阅读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文本三者多元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学生可以自主地迁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阅读文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塑造深度关系,建构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因此,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将整合性阅读驱使学生深度阅读,使之成为实现深度教学的主要方式。

二、整合性阅读的策略

根据整合性阅读的内涵及其与深度教学的关系,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应用了如下策略:

(一)整合阅读内容

1.整合篇目内容

依据原有篇目整合内容是以教材中现成的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的文本内容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此整合方法,只需要教师把握单元间或单元内文本内容存在的联系就可以了,无需对阅读篇章数量进行删减。以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以“爱国”为主题,设置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这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使用叙事法,有的使用直接抒情法,并都借助语言文字,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因基于单元文本编排特点,在组织整体性阅读教学时,笔者就不强调教学顺序,直接以单元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们整体阅读,体会爱国之情。在整合阅读内容的同时,笔者还立足这些文本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爱国的呢?这些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爱国之情的呢?借此使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使学生在建构对文本内容理解时发散思维,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2.适当删减篇目

删减篇目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将与主题关联不太大的文本删减出去,借此实现对阅读文本整合的方法。删减文本,不仅可以大大地降低学生的阅读负担,还可以进一步地增强阅读文本之间联系,凸显出阅读主题,便于学生深入地探究主题,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刻理解。

3.适当增加篇目

增加篇目是在整合阅读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根据阅读主题,挖掘其他与之相关的阅读资源,并将其引入课堂中,实现阅读内容的丰富,驱动学生系统、全面地感知、理解阅读主题的方法。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单元仅仅展现了单元主题的某一个方面,因此无法使学生全面地对单元主题有清楚的认知,影响深度阅读的实现。针对该情况,教师可以从课外挖掘阅读资源,并将挖掘的资源与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整合到一起,实现阅读资源的丰富,同时使学生多角度地探究文本,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以“童年生活”为切入点,设置了四篇课文。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童年生活,笔者在整合阅读内容的时候,增加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

(二)整合阅读主题

1.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串联整合阅读文本的线索,也是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的指导,在整合性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以说,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合性阅读教学的实施效果。笔者在组织整合性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按照如下方式设计核心问题——制造困惑。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如此核心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大量的笔墨介绍了往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的景象,但是文本标题却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是不是跑题了呢?此问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困惑,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将思绪深入到文本中,展开对文本内容的细致探究,从而锻炼其思维,实现深度阅读。

共鸣情感。比如,在《慈母情深》教学的时候,笔者设计了核心问题:母亲的“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哪些方面展现出了慈母情深呢?借此驱使学生深入分析文本语言,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强化文本内容的理解。

2.设计子问题群

子问题群是学生有效探究核心问题,强化阅读文本内容理解的载体。在设计子问题群的时候,教师要遵循逻辑性和纵深性的原则,因为这样,才能实现与核心问题的密切联系,驱使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到文本中。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中设计的核心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子问题群: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在论述的过程中,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内容?

(三)整合阅读策略

教学策略是将整合性教学有效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性阅读的保障。从上文对整合性阅读内涵和其与深度阅读教学的关系可以看出,问题是该教学方式的中心,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应用的主要教学策略。在阅读课堂上,联系整合的阅读文本内容,设计的核心问题和子问题,应用问题驱动策略,不仅可以将阅读文本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们,而且还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使学生借助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一步步地走到文本深处探究文本内涵,体验文本情感,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此过程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笔者在实施小学语文整合性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应用问题驱动策略。

比如,在组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的时候,笔者围绕《北京的春节》《腊八节》《古诗三首》等文章,先向学生提出核心问题: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哪些?通过描写这些习俗展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再提出子问题群: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传统习俗的?这些传统习俗有怎样的特点?传统习俗背后有哪些文化意蕴?让学生在整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理解文本,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总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整合性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整合性阅读作为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主要途径,在整合阅读内容、阅读主题、应用阅读策略中驱使学生整体阅读,深度理解文本,锻炼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效果。

(责任编辑 袁霜)

猜你喜欢

内涵策略小学语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