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剧场体验课程的学科育人有效途径探析

2021-03-17宋毅萌

考试周刊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小剧场德育工作育人

摘 要:学科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设“小剧场体验课程”,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理念,构建“读—演—创—导”椭圆形循环式学程结构,可以立体化语文学科教学。在朗读中蕴情、在表演中育灵、在创编中启智、在导演中协同各方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关键词:学科育人;小剧场体验课程;读—演—创—导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在潜移默化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并成为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

语文课程教学言意兼得、立言载道,天然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优势。新时代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参与和建构,让平面化的书本语言活起来,让学生在主动求知中获得品格、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是学科育人的必然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开设“小剧场体验课程”,构建“读—演—创—导”椭圆形循环式学程结构,可以立体化语文学科教学,从而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

图1 小剧场体验课程结构图

一、 读:朗读蕴情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小剧场体验课程,以任务驱动为动力,从源头上吸引孩子主动参与到对知识的建构、学习中来,对提升孩子设身处地的思考能力、共情能力,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台词是小剧场演员海选的第一关,基于课本朗诵的演读,在声音的揣摩、节奏的把握上,对小演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以往教师单向度、平面化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同,在语文课上,怀揣着演员梦的孩子们,会主动地、仔细地揣摩一字一句的内涵,想象词语、句子构建的画面。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作家吴然用诗意、浪漫、充满童真童趣的笔调绘出了这所边疆小学特有的色彩。那一股清新自然的生命力、那一种民族团结的和谐之美,是因校园环境、朗朗书声而起,也荡涤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三年级的小学生如何体会呢?

先从最基本的单位——字词入手,借助多种方法进行体会。如“坪坝”,观察字形都与“土”字旁有关,山间宽阔的平地谓之“坪坝”;再如“绒球花”从“绒”的字音是后鼻音,体会花球饱满的形状。小演员们借助想象抵达云南边疆小学的现场,感受作家吴然留在凤尾竹上影、大青树下的留恋目光,共情那一份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如此,情感水到渠成,动情朗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小演员在声音的实验中,体会台词基本功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共情“学校——摇篮”的特殊含义,深切体会到“美丽的校园”,就是“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

朗读,用声音绘画,借助声音打造立体场域,情感蕴含、回荡其中,小演员在读中悟情,在读中与美好、纯洁的情感相遇,升华品格。

二、 演:具身育灵

“阅读还可以有另一种灵动而充满生命张力的呈现形式,那就是表演。”表演,是立体化的阅读。我们要去理解并努力演示,每一个动作和眼神,它的幅度、活動范围都有讲究,可以夸张但绝不离谱。表演,更是一种角色的经历和经验,具体认知,不仅是头脑经历、身体和情绪都进入情境中,是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途径。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童话,人物性格鲜明、勇敢的青头小蟋蟀,在朋友遇到危险时,能够沉着冷静地想办法,并坚定地站在朋友身边一直陪伴朋友;红头小蟋蟀呢,从一开始的恐惧、哭泣、绝望,到用尽力气咬牙坚持,危险的旅行中,也在成长着。

孩子们喜欢这个故事,读透了,理解了,再来演一演。要揣摩红头小蟋蟀的心理变化历程,逐步演出那一份有层次、有变化的情感:慌张——害怕——恐惧——着急哭泣——悲哀绝望——勇敢坚持、咬牙忍耐,需要对人物心理、声音、动作的精准把握。这一立体的体验过程,小演员经历了,也就跟随着人物一起成长了。在此次扮演的过程中,“友情”“智慧”“陪伴”“勇敢”“坚定”这些词语不再抽象,而是通过故事里人物的喜怒哀乐,逐渐传递到扮演者身上。切身的体验,涵养学生性灵,丰富、柔软孩子的精神世界。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更有启发意义的,当属《小狗学叫》这一剧目的排练。它是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小说,有趣、耐读,对话有极强的现场感,想象妙出天外,细想又在情理之中。一只不会叫的小狗,历经各种情境学叫的过程,隐含着心理学上的重要命题——寻找自我的过程。它坚持不懈地学习鸡叫、学习杜鹃叫,最终才找到自我,学会狗叫。

在排练的过程中,小演员体会到小公鸡的好心,体会到杜鹃的善意与同情,也体会到小狐狸“捧腹大笑”时的那份竭力忍住的不理解。童话里的这些角色不也正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小伙伴们相处时,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吗?角色扮演,让学生也学会了在交往中如何辨析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学会了怎样恰如其分地和别人进行交往,当然也学会了如何在交往中寻找自己、发现自己、保持自己。

“做自己”这重要的一课,原来,也可以从小剧场体验中习得。

三、 创:编写启智

爱玩爱动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能够使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小学生的兴趣需求,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其中,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组织一些表演活动和创作活动。创,有两层含义,一是创意写作的延伸,第二是创新的表达。

仍以《小狗学叫》为例,童话结局是开放性的,孩子们可以自己尝试创作、续编故事结局。在排练过程中,最为惊喜的一幕,是三人行组合带给我们的。三个男孩子,创造性地编写了故事结局——让小狗遇见稻草人,稻草人教小狗唱歌并最终离别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稻草人形象质朴,却很会唱歌,这就把一种新的表演形式也吸纳到剧本中。孩子创造性地使用了大家熟悉的旋律改编了歌词。稻草人原本的设定是很会唱歌,但演员却是一位“自信唱得很好,开口却在认真地跑调”的小伙子,这样演出又自带喜剧效果,在当天的比赛中,因创新而一举摘得金牌。

创新精神也体现在制作过程中。小李一组,用口罩带子加上手绘人物头像,制作了各种头饰,如可爱的小狗、耐心的小公鸡、嘲笑小狗的小狐狸等。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分工合作的意识,还巧妙利用废弃物进行手工制作,将环保理念落到实处,实现了“全程育人”的目标。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还可以在表演中实现对关联内容的拓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同时,“表演活动大多是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其主体是学生,而表演又是面向他人的,所以表演活动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展示自我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谁动了我的帽子》也是一次成功的创意写作案例。同学们转换视角进行故事的再叙述,大鱼、小鱼、螃蟹发出不同的叙述声音,故事的结局精彩纷呈。“读写绘演”一体化,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主动学习、参与意识,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创新意识、涵养了学习品质。

四、 导:协同育人

小剧场体验课程,基于教材,开发更多、更广阔的教学资源;小演员也一步一步经历读、写、演、创编进而导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愈发感觉到教育合力的重要性。每一个演员、每一个家庭用自己的倾情付出彼此合作收获着自我的实现。

罗尔德·达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奇幻文学作家之一,他创作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书籍是小朋友们的案头之爱。作家提醒我们:“当你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请务必记住——缺乏生气的父母是枯燥無味的。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所值得要的,是才智焕发的父母。”《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在作品中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问题,适宜亲子共读,适宜照镜与反思。

小剧场体验课程专门开设了“罗尔德·达尔”主题阅读月,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绘制插画,班级漂流阅读罗尔德·达尔创作的书籍。观影、开设阅读指导课、阅读交流课,并最终由小演员们选择书中一幕场景,进行表演创作。表演时,前期的朗读积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倾听孩子们的配音,在不同旋律的音乐背景下清晰明亮,随着情节的变化,时而优美恬静,时而欢快活跃,时而庄严肃穆,时而风起云涌……仿佛进入了剧中的情境,看到了孩子们生动的表演。

表演还凝聚了家庭的力量,可亲可敬的家长们,正是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表演从初定剧目,到排定演员,再到练习演出、服装、化妆等环节,都需要极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小剧场采取了大导演带小导演负责制。由一位家长志愿者带一位儿童导演,逐步通过临场观摩、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儿童导演有模有样迅速成长起来。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不仅极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更让班集体凝心聚力,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又反哺学生、润泽学生。“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和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量,进一步促进班集体的建设与发展。”

童年之光,是可以照亮一生的。当教育的场域打开之后,教育的机会其实更多了。在导演剧目的过程中,孩子自主创作角色、自主演绎角色,无论是台词较多的主要人物,还是默默无言的石头、小树等其他人物,只要站在舞台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沟通、协作能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些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在教室里就能学到的,它恰好就是在具体的情境里诞生的,开放的场景,言传身教、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才会产生直接有力的影响。规则的内在运行,保障了小剧场体验课程顺利进行,也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

角色让孩子生动活泼,孩子让角色鲜活分明。一次次表演经历,让小演员既跃跃欲试,又脚踏实地,在具体的问题中,锤炼品质、锻炼能力,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儿童通过小剧场体验课程,完整地经历了“读—演—创—导”椭圆形循环式学程。小剧场体验课程,让“人”立于课程中央,让学科教学有了驱动力,让立德树人在潜移默化中落地生根。可以说,小剧场体验课程,正是学科育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其星.彩色的阅读教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雷青林.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9(12):41-43.

[3]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宋毅萌(1986~),山东滨州人,研究生学历,一级教师,现任南京市宝船小学语文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班主任。多篇文章发表于省市级刊物。

猜你喜欢

小剧场德育工作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