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正厅级楼门长的故事

2021-03-17纪轩

老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通州入户国画

纪轩

在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每天忙忙碌碌,有时在小区里值班巡逻,有时在楼道上入户走访,有时在院子里教孩子们画画……他是这个小区40号楼的楼门长,是该楼80余户居民心中亲切的“老陈”,是大家无论大事小情都愿意找来帮忙的“老大哥”。

他叫陈发芳,来自江西,是一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随儿子一起来到北京,在玉桥东里社区担任40号楼的楼门长已经6年。在邻居们眼中,他就是一个乐于助人、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的勤快老人,谁也没有想到,在退休前,他竟是一位正厅级的领导干部,曾经担任江西省纪委副书记。

移居通州,客人变主人

2011年,退休后的陈发芳和老伴一起告别故乡,来到千里之外的儿子家——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原本,他对陌生的环境没有过多的设想,只是抱着“做客”的心态,来北京帮助儿子照看孙子,或做做家务,或遛遛弯儿,在与儿孙的相聚中,享受一下人生的天伦之乐。

一件暖心的小事,让老陈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那年的春节,他儿子的新家来了一群热心邻居。“一开门,我就看到了热气腾腾的饺子。”陈发芳回忆说,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原来,邻居们知道他们是新搬来的外地住户,特意上门来问候,不仅送来了饺子,还有绣着全家福的靠垫。邻居间的热情问候、温馨交谈,顿时驱散了北方冬天的寒冷,“一下子就让我们心里觉得暖洋洋的”。

恰巧此时,社区邀请陈发芳夫妇参加合唱队,尽管平时很少唱歌,但他还是欣然应允了。老陈想,自己是从孕育了丰富红色基因的江西走来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一项重要的使命,作为一名老党员,退休了,改变的只是工作,改变不了一名党员的情怀。就这样,他决心以一名流动党员的身份,积极融入社区,热情服务居民,很快与社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参加了社区的合唱队,还担任了社区的党风义务监督员、治安巡逻员、网格化建设联络员。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他还以党员身份,参加社区值勤巡逻,每次都是第一个到岗,一丝不苟的态度令人尊敬。

关心下一代成长是老陈的一大乐趣。他主动担任学校辅导员,为青少年活动出点子。寒暑假期间,他坚持参加每一次的学生活动,讲述红色故事,传授文化知识,普及国画基础,让活动充满趣味,让学生流连忘返。

融入社区,厅官任楼长

细心的居民发现,每次社区活动后,陈发芳总是最后一批离开。他一边与居民拉家常,一边帮助社区人员打扫现场,顺便交流活动举办的得失。他的满腔热情和平易近人,很快赢得居民的信任,不但被推选为楼门长,还承担了社区一些工作。

一位社工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活动中,他听到老楼门长问陈发芳:“以前干什么工作?”老陈轻描淡写地说:“做纪检工作。”社工觉得好奇,回到居委会,和同伴们一起查看老陈的党员信息表,当看到曾任职一栏写有“江西省纪委副书记”时,他们大吃一惊。“因为,在我们的眼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呀!”

即使是社区工作,老陈也总是以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为了做好楼门长和网格联络员工作,他必须熟悉和掌握网格内80户居民的基本情况。为此,老陈上楼下楼、不厌其烦地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同时,热情动员他们参加社区活动。为了加强与居民之间的联系,他记下每一户居民的多种联系方式,还采取发短信方式,始终保持常态化联络,为帮助居民提供了便利。

每年,社区要发动楼门长入户宣传安全使用天然气的知识。陈发芳负责的居民中,年轻人多,流动人口也多,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不在家,却是宣传的重点对象。怎么办?老陈和另一位老党员一起,白天上门,遇到有人,递上宣传册,反复叮嘱;如果沒人,就记在本子上,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入户宣传。此情此景,让住户感动不已。

凭着几十年做党务工作积累的经验,陈发芳总是想方设法地提出建议,为居委会排忧解难,为社区居民增添快乐。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一户居民质疑老陈的身份。经他耐心的解释,对方放下戒心,还主动介绍自己是心理咨询师,愿意服务社区居民。由此,陈发芳提出了“为网格信息员制作上岗证”的建议,避免陌生人入户时的尴尬,也让居民了解网格工作的意义,提高工作效率。

玉桥东里社区成立10周年之际,陈发芳又提出建议:以此为契机,开展一次回顾活动,梳理社区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为今后工作找准方向。社区采纳了他的建议,同时邀请他担任顾问。提起这件事情,居委会副主任李丛之总是十分感慨。一天早上8点,她刚上班,就看见了等在门口的老陈。老陈对她说:“希望能帮上一点忙。”便递上了3张纸,原来是活动的修改方案。“看着眼前略有疲倦的面容和手中逐字修改、连标点符号都细心琢磨的方案,我当时特别感动。”李丛之说。

学习绘画,妙笔寄深情

一说起楼道文化,居民便会称赞陈发芳。因为,他的楼门楼道四周,挂满了精美的国画作品:《竹报平安》《祥和牡丹》《喜上眉梢》……让居民时刻沐浴在浓郁的文化气息之中。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国画全部出自老陈夫妻之手,而在退休之时,他俩是没有一点绘画基础的。

原来,为了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在朋友的提议下,老陈夫妻在通州老年大学学习国画。每周,他俩坚持上学,风雨无阻;每次跟老师学习两小时,回家后,坚持练习当天内容。画的时间长了,他的眼花了,就闭目休息一天,第二天继续练习。绘制国画需要安静的环境,但是,他儿子家的房子小,没有多余的空间。他俩就将卧室和厨房改成两个画室,独自练习,互不干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俩在艺海里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地勤学苦练,国画技艺日益娴熟,达到了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境界。

社区大力开展楼门文化建设后,作为楼门长的陈发芳,想到了自己学习国画的成果,有了一个新主意:每个人的梦想都和中国梦紧密相连,如果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居民的希望和梦想,悬挂在楼门里,既能美化环境,又能陶冶情操,更能唤起大家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共识。

思路一开,夫妻俩将生活感悟注入笔端,在水墨丹青之间,展开了艺术的翅膀:居民盼望和谐平安,就画竹子牡丹;少年盼望成才,就画小荷才露尖尖角;青年人盼望事业有成,就画蓝天雄鹰;老年人盼望长寿,就画山间松鹤……一年多时间,他俩共创作80多幅作品,全部挂在楼道四周,成为楼门文化建设的亮点。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作了这么多的国画,年轻人都难以做到,两位老年人做到了,其中的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老陈说,完成大幅作品需五六个小时,小幅作品也要3个小时,这还不算构思的时间,的确不轻松。但是,令老陈夫妻开心的是,每当新画挂出,总能吸引居民驻足观看,受到很高的评价。一些居民参观后,还主动上门,拜他俩为师,学习国画。“是居民的鼓励和认可,让我俩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党员本色,退休不褪色

如今,陈发芳是玉桥东里社区的新闻人物,只要说起这位江西人,人们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

“短短几年时间,老陈获得的荣誉真不少。”社区一位干部如数家珍:2012年,他成為社区“优秀志愿者”;2013年,被通州区委授予“领航发展先锋”称号;2014至2016年,连续3年被授予“优秀楼门长标兵”称号;2014至2015年,连续两年成为社区“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获得社区“流动党员之星”称号。

老陈很快成为当地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通州区电视台在新闻频道头条作了11分钟的专题报道;北京电视台就《我是楼门长》作了8分钟的专题报道;通州时讯以《陈发芳:江西老党员情洒第二故乡》为题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通讯;《通州玉桥报》则以整版篇幅,进行全面深度报道。

到通州只有几年时间,虽然不是通州人,但是,陈发芳以通州为家,乐做公益、伸手助人,在默默奉献中,拥有了丰富而充实的晚年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通州人。“现在,我不再是‘客人了,我能感觉到我的心与社区居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他说这话的时候信心满满。

谈及服务通州社区居民的体会,陈发芳感慨地说,服务居民的过程,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价值的过程,每件事情都有值得思考和学习的价值,做事不在于大小,在于对工作的态度,在于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陈发芳从江西来到北京,从退休的正厅级领导干部,主动转变社会角色,成为称职的“楼门长”,改变的只是发挥作用的地点和身份,不变的是一名老党员的坚强党性和为民情怀。2019年,他被授予第三届全省“最美老干部”称号。

猜你喜欢

通州入户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难忘岁月》(国画)
入户盗窃的罪与非罪
冬夜听雨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
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