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批马保国闹剧
2021-03-17
2020年5月17日,在山东举办的一场民间武术比赛中,自称“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的69岁的马保国在短短30秒内被50岁的搏击教练王庆民打倒三次。事后马保国回应自己为何会输掉比赛,说“我大意了啊没有闪”,并斥责“年轻人不讲武德”,劝年轻人“耗子尾汁”(好自为之)。几个月后,马保国的这些言论成为网络流行语;而在一些视频网站上,关于马保国的鬼畜、混剪、PS、模仿恶搞大赛等,也是闹得震天响。
2020年11月15日,馬保国又闹出了动静——他发布的“马老已回归平静生活,远离武林是非圈子”的声明,让自己再次成为热点。然而,原本承诺退出江湖的他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自曝将拍摄电影、参加综艺活动和商业演出。11月28日,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发表评论认为,马保国的一些言行实际上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武术,实际上做的都是伤害传统武术的事,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
多维解读
鄙视马保国的或许都“输给”了马保国
就像古早“网红”芙蓉姐姐、凤姐之流,马保国的走红不过是舆论的又一次审丑狂欢。在武术比赛中,30秒被KO三次,打着大师之名却让传统武术声誉受损的马保国,自然有他的不堪。但事实上,被群嘲的确实是马保国,但我们却很难说清到底谁清醒、谁糊涂。说到底,马保国只是一个小人物,只是在偶然间他人性中“不堪”的元素被放大、被观赏,在半推半就中,他顺利成为全民笑点。在这个过程中,数以万计的鬼畜视频显然功不可没。作为一种“圈地自萌”的亚文化,无厘头、恶搞是鬼畜视频的本质,本也无须挥起道德的大棒。但是令人很难理解的是,正是在这种把人物形象打碎、重新解构的过程中,马保国这种“伪大师”反而更容易“被洗白”,不仅重新获得了影响舆论场的强大力量,甚至因为“黑红”而获利。
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作者迪克·赫伯迪格这样写道:“网络恶搞所代表的只不过是一种狂欢式的仪式,它既可能消失在主导意识的规范下,也可能埋没在商业的收编中。”于是我们看到“耗子尾汁”被抢注成了商标和公司,各种带有“马保国”名字的店铺名如雨后春笋般被注册,其本人形象和“语录”也被制作成T恤、手机壳等周边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售卖。当恶搞被商业收编并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继续存在时,如何弥合审丑狂欢对道德和价值观的冲击,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在对此投去鄙夷目光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输给”了马保国——成年人的体面、舆论场的审丑狂欢,都是这种“输”的代价。
审丑狂欢不能无底线
实际上,马保国的许多言行,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说到底是一场闹剧。然而,对此我们却不能一笑了之。如果靠哗众取宠就可以风生水起,靠招摇撞骗就能拓展商业版图,这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马保国背后的人到底想干什么?明眼人都清楚,无非就是商业利益。推波助澜、炒作放大马保国的一些互联网平台又是为了什么?无非是流量至上,背后还是利益。然而,无论平台还是资本,蹭热点、找卖点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否则就会沦为浅薄而拙劣的商业游戏。
像马保国这样的“伪大师”却受到了追捧,这值得我们深思。不少人谈及马保国是揶揄和调侃,说他在舆论场中扮演被群嘲的角色,似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还真不是什么无伤大雅之事,放任审丑成为流行,让招摇撞骗大行其道,这本身就是对社会风气的伤害,特别是对于尚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而言,这是对其价值体系的毒化。这场以马保国为主题的闹剧,该收场了。真讲武德,马保国就应该从闹剧中抽身而退。对他背后的人来说,尽早收手更是明智选择,否则必定血本无归。而那些热衷流量、推波助澜的互联网平台,如果还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该马上停止再为这种丑行、闹剧提供传播渠道。同时,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对互联网平台落实社会责任情况加强监管。社会各界共同呵护核心价值观,守住底线,别让闹剧再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