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航天发展脉络对比分析
2021-03-17郭文彧崔彪
文 | 郭文彧 崔彪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一、商业航天基本范畴
关于商业航天,各航天大国根据自己国情、发展目的、技术基础等做出了相关内涵界定,如2010年美国在《国家航天政策》中提出,“商业航天活动是私营企业在承担适度的投资风险和责任的前提下,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商业航天活动与基于市场动机的活动都以控制成本、优化投资回报率为目标,均具有为现有或潜在非政府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法定资格。”
我国专家学者对商业航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目前国内还未形成对商业航天的统一界定。本文认为,商业航天是运用商业化理念、技术、运营模式等,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商业航天的核心关键要素是产品所有者属性、商业化理念、技术和运营模式。产品所有者属性,是指产品是归用户所有还是归企业所有。商业化理念,主要体现在尊重市场规则,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盈利为目标,风险收益对等。商业化技术,主要体现在面向商业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以及从市场获得商业技术,运用商业化技术开展综合应用等。商业化运营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为牵引的融资模式、研制模式、组织管理模式、产品和服务模式、盈利模式等。
商业航天非关键要素是商业航天活动的主体属性和用户类型,无论提供活动的主体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用户是军方、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均不是判定航天活动是否为商业航天的关键。商业航天不仅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国有企业也可以进入,而且军方也可以通过商业航天活动获得产品和服务。本文认为,商业和私营并不是一个概念,商业航天不等同于私营航天。
二、美国商业航天发展脉络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商业化利用的国家,从20 世纪50 年代至今,整个商业航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步加强、逐步深入的过程。目前,美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在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实现客户需求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力、竞争力,在国际航天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从政策、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特征及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看,美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如表1 所示。
表1 美国商业航天发展阶段
1. 萌芽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时代,美国政府通过成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使航天产业逐渐系统化和规模化。当时航天技术处于起步期,技术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国家任务和商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是技术驱动商业航天的发展。此时商业市场由通信卫星引领,遥感卫星私营市场开始显现,商业发射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商业航天整体处于萌芽阶段,称之为商业航天1.0 时代。
2.发展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21 世纪10 年代,美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经济在当时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国防预算相应收紧。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美国政府看到了商业航天的发展前景,希望通过发展商业航天,一方面缓解美国军方的经济负担,降低航天活动的各项成本,另一方面刺激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为此,美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鼓励并积极引导商业航天的发展,并通过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扶植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公司。在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商业航天进入发展阶段,称之为商业航天2.0 时代。
3. 成熟阶段
自21 世纪10 年代,航天技术普遍成熟,商业航天产业积累了丰厚的资本。美国政府对商业航天开始全方位的扶植,希望通过发展商业航天提高美国航天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商业航天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各产业领域得到全方面的加强,逐步形成稳定的市场生态,成为助推航天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此阶段可以称之为商业航天3.0 时代,市场需求成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技术突破、量产和低成本成为商业公司和用户的关注点。
三、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脉络
我国航天历经6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系统齐全的航天工业体系和较为完整的空间基础设施,为商业航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至今大致可以分为初始、培育、发展三个阶段,如表2 所示。
表2 我国商业航天发展阶段
1. 初始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期,我国航天的商业化、国际化开始起步,在商业航天卫星制造与发射、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商业实践。我国运载火箭在国际率先具备市场需求,发射成功率不断提高,技术稳定可靠,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逐渐获得一些国际客户的青睐,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同时卫星制造和服务技术逐步提升,具备在轨交付能力。
我国商业航天初始阶段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国家统筹布局航天工业发展,以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为目标,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初步形成运用航天技术,提供航天商业化服务需求的趋势,但是商业航天技术不成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2. 培育阶段
21 世纪初期至2014 年,我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高分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卫星通信、导航、遥感领域均有商业航天企业成立,我国开始逐步探索建立以市场化、商业化牵引的运营模式。2000 年组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实现卫星通信商业化,开启我国商业通信应用市场;2000 年9 月,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1 年6 月,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作为实施主体组织北京一号小卫星项目,成功探索遥感领域市场化运营服务的全新机制。2010 年,我国审议并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商业航天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我国商业航天理念逐渐从国家计划经济向低成本、高效益的理念转变,逐步探索利用商业化理念解决航天需求,但此阶段仍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努力完成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任务、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首要目标。
3.发展阶段
2014 年至今,在全球兴起商业航天发展潮流的背景下,我国航天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商业航天呈现出加速创新发展的总体态势。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开启了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大门,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投入到商业航天尖端领域。同时,我国国防用户部门改变采购模式,实施以“竞标采购”为主要特征的装备采购模式,鼓励和支持商业航天发展。
经过十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如电子、信息、精密制造等方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推动航天技术发展。但是,商业化航天技术发展尚不成熟,整体上还未形成牵引带动航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实力。
我国商业化技术的进步使得卫星和各个垂直行业的结合点也逐渐显现,商业航天给传统行业打开了新的大门,使得商业航天的价值被投资者认可和接纳。但是我国的商业航天主体,除两大国有航天军工企业外,其他大部分初创商业航天企业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缺乏优势产品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我国航天产业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即使是新成立的商业航天企业也不能完全摆脱对传统航天的依赖。
总体来看,我国整个商业航天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各领域的指导政策尚不完善,缺乏创新的商业化技术,市场体系尚不成熟,市场主体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航天市场生态。根据我国目前商业航天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我国正处于商业航天2.0 时代。
四、中美商业航天对比分析
本文从体制、政策、市场主体、驱动因素、发展理念、商业技术、运营模式等方面,对中美商业航天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3 所示。
表3 中美两国商业航天对比
1. 政策
美国的空间立法起步最早也最为完善,相关规则的数量、复杂程度和内在一致性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美国政府在商业发射和卫星导航、通信、遥感等各个领域都制定了较完善的法规,明确了市场主体的进入条件、行为准则、法律责任与权利;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美国商业航天能力提升。
目前,我国政府积极颁布政策鼓励商业航天的发展,但是,商业航天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产业发展、标准规范、激励机制等均无明确或专门的指导意见,成熟系统的商业航天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商业技术
美国采用多种技术应用方式促进公司在商业航天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大胆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外部成熟技术的同时,内部不断寻求新的技术突破,在产品的系统设计和任务规划上再创新。商业航天公司把低成本优势作为其发展和占据市场的重要竞争力,试图通过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来降低传统方法、流程下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场门槛,拓展用户规模,促进自身和行业的繁荣。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依然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通过对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公司的业务以及已公开的技术方案来看,除了我国有背景的商业航天公司,如科工火箭公司、长光卫星公司,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民营商业公司主要聚焦在系统的总体集成方面,并且处于技术积累的初始阶段,比如在卫星制造领域能自主研发并进入轨道正常运行的微纳卫星并不多。虽然我国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均有民营企业进驻,但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布局较多,在电子元器件、终端类产品、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等技术领域相对较弱。对于卫星应用来说,目前广播通信、导航、测绘等方面,与国外相比商业应用明显不足,商业卫星要解决的是技术突破、应用领域拓展、产业深度挖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3. 运营模式
随着美国商业航天准入门槛不断降低,航天产品与服务逐渐从政府高端用户向大众消费市场倾斜。商业资本纷纷涌向航天领域,带动大量互联网企业、技术和资源进入航天领域,催生了大批商业初创航天公司。公司融资渠道广,组织管理灵活,注重将航天产品与服务同互联网技术结合,力图利用“长尾效应”实现从大众消费市场盈利。繁荣的资本市场为美国商业航天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在政府和国防用户部门都有市场,但是市场规模仍有限,能给商业航天企业带来的盈利空间还不足以支撑商业航天产业大规模发展。我国社会资本在进入商业航天领域时,更多的是出于追逐投资热点、开展股权融资的考虑。尽管目前商业航天已经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但商业资本的质量与体量尚达不到大规模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要求。
五、相关启示
1. 合理规划商业航天发展路径
商业航天发展是航天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是航天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与国家经济政治背景紧密关联。纵观国外商业航天发展的历程,商业航天是航天工业在技术、运营达到一定成熟基础上走向市场的自然过程,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监管手段演变、产业自身成熟与行业吸引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尽管由于国家体制不同,监管理念不同,但推动航天商业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
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确保国家战略安全、引领技术创新、赢得国际竞争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也需要结合我国政治经济背景,科学布局商业航天发展路径,培育规范商业航天发展环境,推动航天产业形成内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商业航天产业稳定快速发展。
2. 持续加大政策和技术支持
尽管商业航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驱动因素不同,但商业航天产业始终是服务于国家价值体系和国家意志的强势体现。从美国商业航天发展脉络看,美国新兴企业强势崛起虽然代表的是美国新航天势力,但终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离不开政府对于行业的扶持和支持。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处于发展起步状态,市场还未达到内生成长的成熟程度,与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后续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政府持续完善商业航天政策,制定资助计划,大力扶持商业航天的发展,加大对原始创新、核心技术与产品、竞争项目的投入力度,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政府、企业、用户、资本等共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局面。
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商业航天运营模式
美国通过合同、采购订单、资助、合作协议等多种模式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政府对于商业航天的扶持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并持续创新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借鉴美国的运营模式,通过商业合同、采购订单、资助计划、PPP 等多种模式推动商业航天发展,或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提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相关要求,培育多元化、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立完善成熟的商业航天市场生态,提升我国航天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