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生红色教育模式的构建

2021-03-17刘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6期
关键词:讲话党史人文

刘媚

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为此,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德育工作,改进德育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且方法单一的现状。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独特的优秀经典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发展红色育人的新模式,可促进育人功能与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对小学生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小学生红色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生 红色教育模式 构建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6.055

运用红色资源,构建红色课程,丰富教育内涵,强化爱国情怀,推进品德教育,提升教学水平,是践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丰富和拓展素质教育的时代命题,我们唯有健全完善好、开发利用好、研究落实好红色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洗涤学生心灵,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昂扬斗志,拓展素质教育,夯实教育基础,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循环。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指的是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留下来的先进文化,这种红色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精神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可以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有效利用实现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育。红色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是党的奋斗历史、红色故事、战争遗址、红色文化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二、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在言、行及精神面貌中表现出的关切人、关切事、关切文化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及人生意义的关注,对人生终极目的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其所体现的是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心理、精神和态度的修养。从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来看,其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对话思维能力的培育及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共同体精神的养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小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小学生的认知、个性等特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协调性和过渡性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小学这一阶段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更为显性的现实作用。作为一种基础性素养,人文素养在个体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首先表现在人文素养对生命体整全性、健全性人格的培养与培育。人的发展虽然具有身心发展的指向性,具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指向性,在教育领域也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内容的指向性,但是这种指向性并非是分散性,而是一种统整性。因为人的主体特性使然,其人格的构成也是多维一体的。无论人的发展具有多少层面、多少方面的指向性,其终究是共同作用于人本身。人文素养所指向的是围绕人本身而构建的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人、事、文化的意义体系,这种构建本身就是面向生命个体的人格完整性。人文素养通过对小学生观念、思维、习惯、行动等培养而促进小学生人格整全性、健全性的养成。

三、新时代小学生红色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优化管理模式,构建红色教育长效机制

学校要健全学习红色文化落实机制,将红色文化的融合目标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从角色转变、精细管理、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实现融入目标,切实提升红色文化学习成效。同时,建立和完善校长、教导处、少先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德育网格化管理模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贯通、环环相扣、信息对称,落实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交流等要素,定期检查、全面研判、逐步完善,提高红色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融入效率。

(二)在时间上,实现过去与当下的联结

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是“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必然要求”。由于革命年代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加之背景资料的缺失与模糊,“就党史讲党史”的简单说教,易造成党史教育在时间上的“阻塞”,影响学生内心产生真正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找到过去与现在的“联结点”,通过历史这面镜子,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由此及彼,贯通今昔”的策略,策划“烽火岁月之党史讨论会”活动。革命年代的故事本身是生动感人、值得铭记的,它们存在于文学、影视、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之中,存在于那些亲历者的记忆里,存在于各地纪念馆的展品中。小学阶段的党史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唤醒学生对这些“烽火岁月”的记忆,为此,可以开展“读红色经典、诵红色诗词、听红色故事、观红色电影、演红色戏剧、做红色少年”的系列活动。当《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东方》成为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当《可爱的中国》《毛泽东诗词》成为小学生的朗诵篇目,当小兵张嘎、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成为小学生崇拜的英雄,当《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百团大战》《上甘岭》《英雄儿女》《长津湖》成为小学生的荧屏最爱,党史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策划组织“烽火岁月”专题讨论会,与学生展开一场对革命历史和时代意义的追问。例如,关于长征——今天还有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吗?今天的我们还需要长征精神吗?关于牺牲——英雄们非得牺牲自己不可吗?今天的我们如何认识这种牺牲?关于理想——当下的生活和平、幸福,战争年代的理想已经实现了,我们还需要理想吗?我们今天又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之歌呢?相信在这样的深度对话中,小学生对于百年党史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判断、精神追求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联结和升华。

(三)红色文化与课程内容结合

为了能更加有效地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进行红色文化的渗透,应该将红色文化与学校的文化课程进行一定的结合,这样不但能丰富课程知识的内容,让学生对红色文化具有更多地了解,还能实现红色精神的学习。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程《我们的国庆节》的教学时,可以讲述红色历史。教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国庆节是10月1日,那么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是在哪一年吗?她是怎么成立的呢?”学生:“不知道。”教师:“大家听好了,新中国成立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个节日。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体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残酷战争,才取得了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大家想一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强大我们的祖国,永远保卫我国的安全。”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红色文化渗透,能拓展学生的认知,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中国精神”主题升旗仪式对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想要结合好“中国精神”主题升旗仪式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就可以从国旗下的讲话入手。国旗下的讲话实际上是在每次升完国旗之后,由校长进行讲话,内容通常是对学生教育、倡导或者是希望。除校长讲话之外,还可以邀请优秀教师、先进学生代表讲话。可以说国旗下的讲话就是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够在极大的程度上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上的发展。因此,将“中国精神”与国旗下讲话融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学习的认知与感受。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应该如何开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方案和制度。“中国精神”的国旗下讲话应该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教育工作,在每一次升国旗的工作中都需要有人落实讲话工作。所以就需要做好相应的计划工作。具体来说,第一次由校长发表讲话,第二次则是年级行政主管,第三次可以是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代表等等。其次确定讲话的主题。“中国精神”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一次讲话不可能包含全部的内容,而且每一种精神所蕴含的内涵都不同,因此更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获得提升与发展。因此,为了做好国旗下的讲话工作,就需要选择好主题。最后在国旗下讲话的过程中,需要声情并茂,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内容、通俗的语言,这样小学生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共鸣。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具有成长的关键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及未完成性等特质。在这样的主体条件下,将红色文化的价值融入、将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建构放置在更多可调节、可期待、可完善的场域里,既必要,也可行。

参考文献:

[1] 曹海永《让“联结”发生:小学生党史教育的追求》,《教育视界》2019年第28期。

[2] 车驰明《浅议红色文化在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天津教育》2019年第28期。

[3] 汤颖、董玉莲《红色文化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09期。

3426501908222

猜你喜欢

讲话党史人文
人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人文绍兴
男朋友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