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然,让儿童编织一张“生命网”
2021-03-17陈桂萍
陈桂萍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发生着各种联系。我们应该借助“大自然”,建立“规划网”“情感网”“故事网”“文化网”,引领儿童完善“生命网”,这张网会让儿童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美国作家约瑟夫·克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介绍了许多儿童与大自然产生关系的课程游戏,都在说明大自然可以作为一个实验载体,让儿童编织一张“生命网”,从生命的初始阶段产生与自然的关系链接,从而过渡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竹”课程引导儿童编织“生命网”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带领一年级新生进行初步实践与研究,针对低年级段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好奇,我们将学校的生命林——“蕊春园”作为大自然研究的园林载体和实验场地。通过建立“我”与“植物朋友”的系列生命成长关系,进而懂得“我”与自然、“我”与“他”、“我”与社会的“生命网”。
(一)建立儿童“竹”课程的“规划网”
该如何围绕“竹”课程做一个分层的规划呢?笔者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一是通过观察、倾听、体验来初步建立学生与竹林的情感网;二是通过联想“竹”与人、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编织故事网(此为人生网的模型);三是通过对诗词名曲的赏析、名画名人故事的讲解,从而追寻“竹”的文化情愫与精神文脉;四是通过民间艺人的手艺传播,感受竹的作用及工艺品的魅力。
(二)培养儿童与“竹”的“情感网”
学校蕊春园的竹子巧妙地围成一个圆形,上方的竹叶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块竹林空地,一两座假山、三四张石凳形成了一个秘密竹林,学生在这里谈天说地,倾听鸟鸣、观察昆虫成了他们最快乐的事。这里是培养学生建立“情感网”的最好载体。
1.定期观察,“画竹”建情谊。
培养低年级段学生的观察兴趣至关重要。笔者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竹林手记》和一支铅笔,定期定点到竹林里画出竹林的整体风貌,并选择竹林里的某一棵竹子作为自己的“长期交往伙伴”,详细画下它的位置、样子、颜色、高度。学生每天定时(8个小组分不同时段互不干扰)、定点观察,并用绘画的形式及时记录其每天的生长变化。
2.静心倾听,“对话”促情感。
低年级段学生心灵的纯净与善良正是丰盈与改变他们“情感网”的最好时机。他们甚至比大人更愿意去静静倾听“竹朋友”的声音,倾听它的呼吸与诉说,走进竹子的内心与之建立感情。我让学生与“竹朋友”多待一会,在周末时可采用拍视频和拍照片的方式上传自己和“笋娃娃”的相处情况,并口述记录自己的观察内容。
3.体验行动,“游戏”添情趣。
随着“竹朋友”不断长高,它们逐步褪去了外衣,露出自己光滑而有弹性的枝干。为了让学生更了解它们,笔者设计了多项关于竹子的体验游戏:①闻一闻、摸一摸、弹一弹;②听听心跳;③盲测“我的‘竹朋友’”;④听声音;⑤微观之旅;⑥寻宝。学生在这些“竹林游戏”中不仅感受到趣味,更增加了对“竹朋友”的了解与喜爱,激发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兴趣,为后续研究竹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联做了铺垫。
(三)编写“竹”与周围事物的“故事网”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有“联系观”,要学会张开“生命网”,让某一个特定的生命与周围的生命个体产生联系,让他们之间拥有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
有了前期“竹林游戏”的铺垫,学生对竹林里的蜜蜂、蝴蝶、蜗牛等进行观察,对竹林周围的植物紫薇、松树等有了了解,这样“故事网”里的人物就不再只有“竹朋友”,正如社会中、学校里、教室内不仅只有学生自己,让其他人物都进来,走到“故事网”中来,使“生命网”变得更加丰盈起来。
从读“竹子”到读“自然”再到读“人生”
我们帮助儿童寻找一个植物伙伴,以读“竹”为例开启“竹”课程,整个读“竹”的歷程长达一年,“竹”课程形式多样,维度多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儿童提前做好长期“规划网”,培养儿童与竹的“情感网”,建立“竹”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从而编织了一张“生命网”。今日儿童会读“竹”,明日便可欣赏紫薇、松柏,会看月,会听鸟鸣,会赏山水……通过迁移的方式去读蕊春园中任何一种植物,去读美好的大自然。读“大自然”的故事就是在建立“我”的故事,就是引导学生在读自己的人生,就是编织儿童自己与周围事物的人生“故事网”。
综上所述,我们想要丰盈新时代儿童的内心,必须帮助儿童编织一张“生命网”,让儿童时时处处明白,世界上没有一个个体是单独存在的,要建立和周围事物的联系,构建起每一根需要成长的线网:“规划网”让儿童从小拥有长远的人生规划;“情感网”让儿童拥有一颗草木之心;“故事网”让儿童拥有了自我与社会周围事物、世界错综复杂关系的共处能力;“文化网”更是获得了追寻事物背景文化的能力及求真求实的研究精神。教师应继续带领儿童进行其他“读自然”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让儿童形成一种带得走的研究能力,借助“大自然”老师,利用童年的“显微镜”,编织一张呈现美丽样态的“生命网”,继而将这张网迁移贯穿到儿童的整个生命历程,使儿童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教师,二级教师)
374850190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