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与路径优化
2021-03-17庄惠芬
【摘 要】一体化课程思政,将各学科融合从而达成政治要求一体化确立、培养目标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法一体化创新、育人资源一体化集成等内涵理解,从关键要素梳理、科学选取内容、贯通路径实践以及一体化的思政联盟等路径进行优化,构筑思政育人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一体化;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3-0022-05
【作者简介】庄惠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以“培养世界眼光、家国情怀和创想素养的当代少年”为目标,建立一体两翼的星河思政育人方案。“一体”是以培养当代少年为主体,“两翼”是指思政课程一体化、课程思政一体化。思政课程一体化是将“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队伍、课程、教学、评价、资源等进行横向一体化建设;课程思政一体化是将各学科融合从而达成政治要求一体化确立、培养目标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法一体化创新、育人资源一体化集成等。“一体”和“两翼”不可分割,彼此呼应。在一体化课程思政中,我们探索以育人为导向的学科思政,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道德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升学科协同育人的效度。
一、全科育人:用关键要素梳理一体化课程思政地图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同向同行,首要前提是要找到共同的方向。我们首先从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出发,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精准挖掘、科学提炼、精心绘制包括以政治认同、人文修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思政元素地图;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编制《星河实验小学课程思政实施指导纲要》,将思政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实现各门学科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共同追求。比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的思政元素梳理如下:
语文学科思政育人: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环节中进行思政的濡染与熏陶。思政育人要素包括爱国爱家爱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创造、理念信念等。在阅读与鉴赏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梳理与探究活动中,通过大单元教学贯穿对祖国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热爱,有爱国主义教育标识;在习作指导中,落实立德铸魂,如低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对家、国、生命等角度的价值认知。在期末试题中,不忘育人选材,考查核心价值。
数学学科思政育人:在运算、操作、合作、探究、实践、讨论等活动中发展数学审美、数学思维、道德品质,渗透数学文化。通过猜想验证、逻辑推理、例题演示等形式举一反三,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通过有关数学史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英语学科思政育人:在英语言语习得与运用中渗透价值观教育,对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素养以及人文教育有正向的引领。思政育人要素包括多元文化素养、国际理解、家国情怀等。分阶段聚焦英语拼读能力的培养以及朗读、书写等基本素养。结合教材内容,基于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让学生懂得做事有条理、爱好有选择,懂西方文化更爱中国文化。
音乐学科思政育人:在演唱、表达以及欣赏与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发展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思政育人要素包括高尚情操、精神涵养、审美能力、文化传承。体会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对中国、民族、世界的歌颂,激发爱国主义思想。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作品,激发热爱、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感。
用“思政元素图”生长课程思政的常态性,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中,将课程思政育人特点、思政育人要素以及实施策略建立耦合式的内在契合关系。
二、科学构建:用立体经纬梳理一体化课程思政脉络
构建思政元素“绿色通道”,将之有机地融入教案设计,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嵌入式、非体系化、非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在学科内容中寻找适合思政教育的内容时,必须处理好思政育人一体化的双重身份。首先,它是构建思政主题内容的基础,必须和课程思政目标脉络进行联结;其次,课程思政内容本身是原有学科体系教材内容中的内生物,选用内容融在原有学科育人结构之中。
融合+交叉,合理甄选课程思政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我们采用三条路径:一是专题课程。这是为达到某一思政育人目的或解决某一专项问题而专门开设的课程,如挖掘红色资源,在各科教学中植入“红色基因”、还原“红色经历”、讲述“红色故事”等,从而使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及问题探究等在各科中彼此渗透。二是交叉课程。它是指结合区域历史、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思政特色课程。三是融合课程。将不同学科之间的思政内容融为一个主题,如“模拟联合国”“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等,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正式+非正式,科学选取课程思政形式。采用课程思政正式与非正式结合的路径,将课程思政学科中的内容延伸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时空中,从而提升课程实践体验性。正式的课程思政如爱国主义系列课程,它既有与校史发展有关的校本教材,又有多样化、创意化的活动课程;非正式的课程思政则让学生融入日常的思政实践情境,以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专题访谈、社会调查等各项活动为媒介,设计课内外探究活动,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锻炼,促使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内化所学知识和价值理念。
共性+个性,有效聚合课程思政对象。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需要尊重思政对象的需求与年龄特点。共性的思政课程既有利用主题班会课、升旗仪式、道德讲堂、思政实践活动课等建设的公共课程;也有立足校区、年级或班级打造的一系列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的个性课程。如星河分校学生来自8个民族13个省份,每学期第一周为“民族文化周”,深入开展“民族大团结”“强国有我”活动,打造“‘七彩星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又如星河小学在高年级每学期定期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使每一门课程均有思政,每一位教师都能肩负思政育人的使命。
缓冲+运放,协同优化思政育人机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缓冲带”成为“共振带”,以课程体系为依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发《星河实验小学思政育人指南》,既有利于知识传授,又有利于传递价值观点。把握好思想认识、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和贯穿主线的一致性。一是运行上多位协同、合力育人。思政课程知识體系的内在整合,推动道德与法治和学科课程教学的衔接配合,持续改进和优化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二是载体上平台共建、信息共享。跳出各自的一亩三分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政价值元素。三是组织上时空互动、知行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地生根,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选择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低中高年级贯通等多样的组织形式。
三、路径融合,用贯通链条构建一体化课程思政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学科要打破教学上互不往来的现状,通过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共同找寻思政课程开展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学科开展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1.思政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性。
要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作为行动原点。一是满足儿童的理想启蒙需求、知识习得需求、情感体验需求、社会交往需求、行为实践需求等,立足儿童成长需求、主体差异和道德启蒙规律开展课程方案与教学环节的规划与设计,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对接;二是挖掘人力、物力等各种维度资源,成立家长思政宣讲团、思政育人导师团(党校讲师、大中小学思政教师)等。
2.思政教育内容教学的融通性。
第一,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理解教材,精选出与思政目标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在学科内外的教学内容中嵌入,在练习内容中融入,并及时调整学科组成,不盲目求多、求新、求全;第二,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思政教学“情理贯通”与实践行为“知行合一”,以此为基础研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方式,选用“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隐性渗透式”等融合手段,推动思政“资源流”和学科“知识流”的双向融通;第三,开启创想式思政学习,立足儿童生活情境、学习场景以及朋辈交往实景的互通关系,深化融学科思政课堂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与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的体悟方式的精准融合,通过模型建构和实践检视确立起每个教学环节与思政目标的耦合关系,并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场景和思政目标要求,探索科技国情法、时事播报法、学科典故法、科学精神法、思维导图法、新闻关联法等思政育人策略。
3.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的科学性。
一是双向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素养、品格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育人理念、行为方式以及效度展开评价。二是主辅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思政教育中的个性化表现,采用观察、访谈、作品、美德银行等评价方法。三是评价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尺度的多元、评价渠道的多元,通过大量的数据、丰富的素材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四是闭环反馈。帮助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思自我,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课程思政建设中开展跨学科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学科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主题教育。例如:2021年6月17日我国3名航天员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驻中国空间站,开展为期3个月的工作后,顺利返航。我校开展了“少年问天·第九空间站”跨学科主题活动,生成了《少年问天·第九空间站》评价建议。一是评价目标:家国情怀。二是评价方法:交流反馈、作品展示、成长档案袋。三是观测点:(1)创作主题是否鲜明表达出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热爱。(2)展示内容能否体现中国航天空间的特点。(3)能否更加深刻地认识、理解中国航天文化,感受中国航天人奉献拼搏的精神。(4)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表达对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独特创意。(5)是否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
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的评价,我们将其渗透、贯穿于整个主题教学活动中,在开展“少年问天·第九空间站”主题教育活动时,不仅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也要把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进行评价。航天模型、创意空间站绘画、给航天员的书信、空间站运动设计等一系列作品,都可以由学科教师进行成果性评价。将这些评价情况记录下来,就可以准确反映学生在“少年问天”跨学科主题活动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过程,这样既可以不断矫正学生的学习,又可以为后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四、机制创新,用贯通链条创生一体化思政课样态
协同拓展思政育人主体,建设一体化“资源库”。我们在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创新课程思政资源,推进不同学段思政育人的彼此衔接、内外统筹,推进家校社、大中小学纵向一体化思政育人机制建设。
1.校企合作建太湖湾思政育人营地。
我们聚星河实验小学集团之力与太湖湾教育营地共建思政育人基地,全程、全面、全方位设计场景式思政课程,期待能突破现有儿童与青少年“圈养”的成长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富有挑战、沉浸式的思政情景体验中促进五育融合。通过八大场景,开启“八+主题思政”路径:营地思政+乡村振兴、营地思政+劳动教育、营地思政+红色传习、营地思政+科普创造、营地思政+自然拓展、营地思政+国防教育、营地思政+生态文旅、营地思政+理想启蒙等。太湖湾思政基地课程与实践路径为集团以及区域所有学校的营地思政提供了支撑。用“项目化”增强全科思政路径的黏连感,在增强教育亲和力上更有空间优势。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引领及聚合相结合、轴心与融合相倚扶、显性与隐性相益彰、合作与共赢相伴随的“同行”实践形态。
2.场域再生构“行走着的思政课”品牌。
星河实验小学按照思政课教学的要求,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让学生家乡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和乡村振兴的成就,从而将别样思政课“搬”进星河。“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在沉浸式党课、团课、队课中,党员、团员、队员共同聆听村党支部书记讲村史,体验一场生动精彩的党史学习教育。“军营里的思政课”:把国防教育的思政课堂搬到军营里。通过军营体验的实践育人,切身感受建设国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红色文化传习所中的思政课”,如“常州三杰”纪念馆、王诤将军故居、常州博物馆等,開展沉浸式“红色课堂”,打开家门口的思政宝库。围绕系列主题,共同打造思政育人基地和思政研学体验线路,按专题设计不同年段的线路,进行思政实践体验,从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3.大中小贯通建新时代一体化思政联盟。
为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州首家新时代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联盟在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正式落户。联盟通过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上下衔接、前后贯通、整体育人的一体化链条,描画浑然一体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五线谱”,把握合乎规律的党、团、队贯通育人的节奏感,共同奏响“永远跟党走”的主旋律。
一是纵向延展“链动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中培养“链”式思维,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育人资源的链接、一体化思政教师队伍对接、一体化思政学习平台的衔接,为大中小学新时代一体化思政育人提供“链”动力。二是横向拓展“资源库”。通过思政微课比赛、课程思政教学展评、案例博览等方式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典型课例资源、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为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提供保障。三是学段联结“接棒区”。“守好一段渠”更需“跑好接力赛”,遴选可以合作教学的内容,采取分年龄、分层次、相耦合、可交融的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大学生给中小学生理想启蒙、中小学生向大学生传递情感,双方在体验交流中生成良好思政教学效果的精准教育,着力在各个学段、各门课程间的“接棒区”上做出大文章。
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有机贯通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育人一体化建设,围绕思政育人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等问题开展集智分析,使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互融互通,创建共享机制,优化要素配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