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高校育人中的应用

2021-03-17李醍唐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三位一体课程思政

李醍 唐魁

摘要: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最易于融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的课程。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学应用能力为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好人格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大学语文;三位一体;课程思政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6.0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6-0087-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作为中国应急管理部直属院校,主要承担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人才培养、专业培训和科研等任务。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一支全新的人民队伍,自觉以事业为重,以奋斗为荣,纪律严明,忠诚奉献,赴汤蹈火,使命是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永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人的个性品德修養有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课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透过文本的社会反思能力以及人文情怀、文化基本素养等,在美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及关爱生命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

一、按照中国消防救援队伍人才培养特色需求进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2018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提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队伍建设方针,四句话总要求成为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发展的“魂”和“纲”。作为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培养人才的行业高等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有效教学,通过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促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都不断提高。[1]

1.大学语文教学以队伍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为牵引

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为扎实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协同营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育人氛围,打造符合消防救援人才需求的“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启蒙心智,健全人格,通过阅读、理解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在接受知识中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进而增强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的语言属性决定了其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这使得大学语文在完善人性或者人的完整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此外,早在中国现代教育伊始,蔡元培、鲁迅等人就着重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是文学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在培养人的核心素养中可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陶行知也认为,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真善美的活人”,大学语文教育亦应如此。

2.以思政教育元素为主线遴选适合消防救援人才培养的教材

教材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按照课程标准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结合人才培养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我们选择教材、编写教学大纲、选定精讲篇目,以及讲解角度的切入、知识链接拓展、阅读推荐等都紧紧围绕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人才培养需求设定。课程选用的主讲教材是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一版,这本教材在主体内容构成上主要由文选来组成,同时设有“学文例话”专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写作”“小说的阅读与写作”四个方面,属于“文选写作”型的内容体系。[3]这本教材符合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特色办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其采取“主题”型选文编排体例,共分成了“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十二个主题。每一个主题统领一个单元,这种编排体例主题集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品格素养,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很明确的指向性,教育与教学相依,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利于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责任和担当意识。通过选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优秀文本作为典范,通过课前阅读欣赏,翻转课堂、鉴赏分析、朗读体会,课后延展阅读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拓展式阅读中渐进式地体味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标准典范,从而深刻领会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进而感悟、认同文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充实、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滋养其具备更好地适应消防救援队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3.采取多样化的方法手段保证大学语文能力提升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是上好课程的基本保证,但如何开展教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至关重要。在现代信息条件下,“互联网+”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学大环境发生了变化,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形式多样,甚至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可供借鉴和利用的教学资源空前增多,这一情况固然增加了课程的丰富性,同时多元化的网络资源甄别也在消解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性课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给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如何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实践,如何把握课程创新与固本的尺度,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教学内容按不同类型区分,进行多样化讲授,建立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持续推进“课堂革命”。二是精心开展课程教学与学习资源的甄选与配备研究,确立消防救援学院大学生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推送大学生必备学习平台,创办语文学堂公众号等。三是利用课堂教学外展,建立第二课堂常规模式。四是拓宽课后实践教学模式,开发“大语文”小课堂等活动,指导学生创建文学社、演讲协会、戏剧社、兴趣小组等学生团体巩固课堂成果,注重以实践固本培元,使大学语文课程成为激励万千消防救援人才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的强大动力之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为消防救援学子完成职责使命打牢成长、成才的基础

1.大学语文教学为学生完成专业学习提供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要素。大学语文是基础语文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的语文能力,所以其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4]大学阶段的学习重点是培养能力、掌握方法,而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已变得更加多元,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更高,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对掌握专业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功能所决定的,如语言交流,它包括表达和理解。表达需要有说和写的能力,理解需要有听和读的能力。恰当的表达,准确的理解才能保障交流的顺利进行。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的表达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它几乎包括了一切高级行为、一切艺术、一切表露出来的情绪,它无疑是各种学习能力、智力的尖端反映。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分析与引导,在语言风格、文脉文气的流转、特定表达蕴含的文化观念等方面讲出“好”文章的文体特征,促进学生在交流时有意识的选择语言要素,在語言运用实践中激活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储备,实现语言文字的高效重组与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培养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大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的基础。

2.大学语文教学提升思维层次水平,筑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石

语文通常是指“语言文学”。其中,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而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字艺术,体现文学审美,是作家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语文既能反映人的思维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智慧能力。而大学教育是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继而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能力既是人们学习各类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工具,又能涵养品行,涉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知、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为更好地助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顿悟思维等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思维层次和水平,形成创新能力。

3.大学语文教学深化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和文化修养,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向性

大学语文作为教育课程,它不是简单的工具技能训练,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习得本民族文化经验、了解民族精神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共识、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大学阶段除了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培养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外,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知识和线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民族文化,逐步确立和巩固民族文化认同,[5]这是高质量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鼓励学生把大学语文作为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做社会调查,写调研报告,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从中感悟生命,体味人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逐步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学语文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是大学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大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1.赏析经典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工具。大学语文教育有义务引导学生借助优秀的文学作品深度认识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底蕴,如,“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扶危济困”的大爱情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价值观念和“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对好文章进行引导性、示范性解读,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底蕴,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精神特质。润物无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是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大学语文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古文、古诗词鉴赏、解读文学大家等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体验人物、诗词情感过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承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奠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2.分享文人大家人生经历及创作思想,凝聚民族共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大量的经典著作,其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文学、历史、哲学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中有历史和哲学思想,历史和哲学思想的记载又具有文学性。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教授在百家讲坛也讲到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文史哲不分家,只有用三只眼睛看,才能看出作品的博大精深。大学语文课程包含大量具有独特价值的民族文化作品,涉及众多文豪大家的创作思想,其中蕴含大量的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建立精神家园,塑造民族特性,将其培养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人。[6]

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典范文章、文人大家的人生经历及创作历程传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认同的记忆保证和情感纽带。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凝聚共识,净化心灵,塑造民族精神。在我们大踏步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民族精神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强大稳固的民族文化根基,我们才有信心去包容世界上其他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会练就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汇聚磅礴的民族力量。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初心和使命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人才,“一专多能”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有国际视野,有广博的知识,跨专业、跨领域融合能力,知识更新快,实践操作能力强,以及组织管理等综合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具有良好地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基础,创新精神培育是关键。通过典范文本的导入,使学生在文本中捕捉到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之革故鼎新,发扬光大。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始终强调文化的传承创新,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整合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在教学内容输出时一直与培育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同向同行,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更加完备,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也更加充实、丰富、健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大学语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塑造美好的人格,提高服务队伍能力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书中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强调人格主要是人的性情、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认为:“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强调人的道德品质。可见,健全的人格包括仁爱、宽容、自信、乐观、勇敢、坚强、自律等很多方面的特质。大学语文教育要有意识地挖掘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品质的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一,对党忠诚是消防救援队伍的政治灵魂,忠诚教育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对党忠诚是消防救援队伍最突出的政治品格,坚定信仰,永葆忠诚,在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至关重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从提高学生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正确树立远大政治理想、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方面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围绕如何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坚定的政治信念这一主线,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认知、体验与践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讲授《苏武传》时,利用苏武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富贵利诱,威武相逼,不为所动,忠心耿耿,历经十九年的磨难而不屈,展现出令人为之动容的民族气节,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通过与唯利是图的卫律对比,苏武的形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豪感。联系现实,使学生了解消防救援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竭诚为民是消防救援队伍的根本宗旨,培养仁爱情怀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竭诚为民是消防救援队伍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大学语文课程借助“仁者爱人”“胸怀天下”“浩然正气”等人文主题单元,通过典范的好诗好词好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着国家的盛衰与百姓的疾苦,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意识。例如,在讲授余秋雨的《都江堰》一文时,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领会并感受作者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的同时,透过深邃的文化思索,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中感悟李冰求真务实、为民造福,世代传诵,赢得人民的爱戴和尊重。李冰这种扎扎实实造福于人民的人文精神激励广大学生承担起救民于危难的责任担当。胸怀天下,忧国忧民是中国古代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位卑未敢忘忧国”“居江湖之远而筹庙堂之策”,历朝历代,许多志士仁人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关注着国家的盛衰与百姓的疾苦,怀抱着忠贞为国、赤诚为民的天地良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仁爱天下的情怀,将国家、民族、人民放在心中,这些主题内容在大学语文的很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与消防救援队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生动实践一脉相承,教学中采用多主体探究式、嵌入式将学生带入其中,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第三,赴汤蹈火是消防救援队伍的使命要求,弘扬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消防救援队伍是要为保全、维护、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尽心竭力的人民队伍,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育成具有敢于逆向而行,向死而生的勇气和战胜灾难的信心,成为一个高尚的、纯粹的受到人们爱戴和尊敬的人。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去寻找作家或作家描写的人物的人格魅力,如学习苏武为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在雪深冰厚、断粮乏水的绝地,苦苦坚持十九年而始终不低下头颅,面对死亡的威胁,也凛然不屈。苏东坡仕途坎坷,处境艰难,但他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逆境中旷达,坎坷中乐观自足的人生态度。《张中丞传后叙》中被叛军围困多年的张中丞,兵尽粮绝,仍不肯屈服,坚持守一城而捍天下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意志品质等,这些作家及作品,涉及到文人志士所表现出来的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的诚挚情感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通过课堂延展与渗透,有利于筑牢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激发学生不断增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对学生乐观开朗、幽默机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古人主张“文以贯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这表明大学语文教育在文学审美教育、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着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开发智力、人格塑造等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巍,邹晓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逻辑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4):111-112.

[2]张福贵.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与课程属性反思[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25-31.

[3]李君.大学语文教材研究(1978-2008)[D].南开大学,2010.

[4]张卓立.论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1):96-102.

[5]冯大建,陈洪.提升母语素养,激活文化自信——浅论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8(5):24-28.

[6]赵洪义.大学语文复归之思考[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10):36-37.

[責任编辑:孙皓]

357550190826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三位一体课程思政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