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数学实验深化数学理解

2021-03-17黄芬张建国

关键词:数学理解数学实验

黄芬 张建国

摘要:数学实验将“做”“学”“思”合一,有效丰富与改进了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身心合一的具身认知,从而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经验,积极开发与实施不同形式的数学实验,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为了聚焦知识理解,在结论验证、规律探索时嵌入单项实验;为了促进方法理解,开展串联式与并联式的组块实验;为了丰富经验理解,实施多角度、多内容、多学科的融合实验。

关键词:数学实验;数学理解;单项实验;组块实验;融合实验

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数学理解层次的不同。数学实验是为了获得或解决某个数学概念、规律(法则、关系等)或问题,借助外在的物质工具和操作手段,进行数学探索的学习方式。数学实验将“做”“学”“思”合一,有效丰富与改进了数学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身心合一的具身认知,从而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积极开发和实施数学实验,有效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呢?

一、嵌入单项实验,聚焦知识理解

数学实验既可以是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节数学课中某个环节或某一部分的内容。单项数学实验围绕一个知识点(例题、练习题、思考题等)的理解而开展,其教学时间可长可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某一方面。因聚焦点小,所以频率高、易组织。这样的单项实验,直接指向对某个数学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求解。

(一)在结论验证时实验,加深意义理解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知,教师可将抽象的知识教学设计成直观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的重难点。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学,基于学生已掌握圆柱体积公式和圆锥特征的学情,教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图形的体积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验证猜想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一次又一次的倒水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为V=13Sh。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将抽象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具体化,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计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尝试计算得出结果或发现相关的运算规律、运算性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实物操作实验,进一步加以验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和算理。

例如,蘇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教学,教师设计了“猜得数,说理由”的导入环节,让学生猜想21×3等于多少,教师根据回答追问:得数到底是61还是63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验证结果的数学实验。学生通过摆小棒发现,21根小棒分成单根和整捆两部分,单根的是3×1=3,整捆的是3×20=60,合起来是63。形象的分小棒操作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计算过程,得出了正确的计算法则。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看61的答案错在哪里,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学生通过猜想、分析、实验、验证等过程的经历,不断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二)在规律探索时实验,强化本质理解

在探索规律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比较式数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判断、举例验证与归纳推理,从而强化对规律本质的理解。

例如,对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练习十六第7题(如图1),可以设计观察比较式数学实验:(1)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2)想一想,写一写,还能写出这样的式子吗?任意写三个式子。(3)画一画,议一议,怎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在方格纸上画图,帮助观察比较、思考讨论。教师提供实验记录表(如下页表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比较加数有什么特点,和有什么特点,加数与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索规律的数学实验中,数形结合,相得益彰,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规律本质的理解。

二、开展组块实验,促进方法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由若干连续数学实验组成组块实验。这类实验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让学生以实验的活动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整体认知及应用。组块数学实验一般有并联式和串联式两种实验方式,可以促进、加深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

(一)并联式组块实验,各个击破

并联式组块实验,顾名思义,由几个相同层级、不同侧重的数学实验构成,每一次实验都是在扩充学生对数学对象的认知。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正方体展开图》一课,教师采用数学实验的方式教学:首先,省略按步骤剪、观察、认识展开图的过程,直接让学生在剪剪拼拼的实际操作中,思考如何才能得到展开图,让学生结合自身操作经验,在剪与拼的过程中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结构规律,从而根据规律分类归纳总结出展开图的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认识长方体的展开图。实验活动中,学生在以正方体展开图为目标的操作过程中,一边探索规律,一边也在深入理解概念及原理。由此,学生迁移经验认识长方形展开图,进一步加深对展开图的认识,并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串联式数学实验,逐层深入

所谓串联式组块实验,由几个数学实验串联构成,每一次实验都是对前一次认知的深入,呈现认知的逐层递进。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学。课始,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创设现实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找、说三角板每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展开猜想,借助已有的经验提出验证方法,让学生借助实验工具,动手、动口、动脑,对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操作验证。然后,教师引入几何画板软件,进行连续的变化验证,并进行适度的演绎证明,巧妙渗透数学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感悟、归纳、验证的过程。在串联式组块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析逐步深化,思维不断丰满,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方法的理解也不断加深。

三、实施融合实验,丰富经验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时可以主题融合的方式,开展多角度、多内容、多学科的融合实验。主题融合实验递进式、阶段性地渗透、融合于较长时间的教学中,从课堂学习走向生活认知,方式多样、形式丰富、内容贴切,能有效增强学生具体可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丰富学生对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的理解。

(一)多角度融合实验

教师可设计包含多个不同角度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多角度感知,帮助学生建立多元表象,加深理解。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一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通过阅读了解质量单位,讲讲千克与克的生活小常识的基础上,感知1千克有多重,比比谁的“身体秤”更准……这一系列多角度的直观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千克和克”的多元表象,丰富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二)多内容融合实验

针对教材上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灵活整合学科内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组织学生利用实验材料,开展学科内多内容的主题融合实验,让学生经历数学实验的完整过程,进一步感受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融合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认识的不同图形特征,开展观察比较实验,加深对圆的认识,积累对相關知识进行联结的经验。首先,教师通过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做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其他图形可以吗?”帮助学生明确主题,有指向地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活动方案的制订。接着,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活动,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重点指导记录实验过程中不同形状车轮行驶轨迹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车轮的轨迹,进一步理解圆的特点。最后,师生一起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收获,帮助学生建立探索问题的模型,积累数学经验。

(三)多学科融合实验

有些数学实验的内容可以不局限于数学本学科知识,而整合多学科知识。教师可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整合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资源(可请相关学科教师协同参与指导)。同时,此类实验可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校内延伸至校外,拓展学习的场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课,教师可创设“种子的发芽率”融合实验活动。课上,师生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厘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数学实验方法等,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在课后一周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小组合作,各司其职,持续观察、维护、拍摄、测量并记录发芽情况,最后计算、比较、汇总发芽率,科学地将数学统计与实验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后期,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资料积累,结合数学日记、制作PPT等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进一步验证猜想与预测结果,不断反思调整,体会研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提升实验素养,丰富眼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匡金龙.利用数学实验,促进数学理解[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0(5).

[2] 潘小福,陈美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3]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健.让数学实验从“纸面”真正走向“地面” [J].江苏教育,2017(9).

3082500316520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数学实验
注重动手实践,实现数学理解
数学实验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初探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