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有生机的书法技法训练生态

2021-03-17高立斌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

【摘 要】学习书法,传承民族文化,對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书法的表达,需要掌握技法,而技法的训练,极易陷进枯燥的魔咒,建构有生机的技法训练生态,才能打好书法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书法教育;技法训练;生机活力;训练生态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90-0040-03

【作者简介】高立斌,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谢集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11413)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扬州市中青年教学骨干。

学习书法,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书法要通过工具——笔去表现,而这一表达的过程,需要手上的技法功夫,技法需要长久的训练。书法技法的学习训练,要建构有生机有活力的训练生态,避免呆板枯燥。

一、敬惜字纸多思精练

我国古代,历来有敬惜字纸的思想传统。这不仅是一种勤俭思想,更是对文化知识的敬仰!无论是从节俭的角度,还是对文化的态度,我们练习书法,都应该发扬敬惜字纸的优良传统,节约每一张毛边纸、宣纸,节约每一滴墨汁,认认真真写好一笔一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视频等,感知造纸的复杂过程,了解每一张纸都经过很多人、很多道工序,凝结了大自然的馈赠和无数人的心血汗水,最终才来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学生有了敬惜字纸的意识,自然不会盲目挥毫,这样无形中压减了训练的量,提高了练习的质。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个字练习了很多遍之后,突然感觉这个字变得很陌生。其实不仅是写,一个字盯着看时间长了也会如此。莱昂詹姆斯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语义饱和”,认为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发生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神经活动会“疲倦”。可见,机械重复的练习,必然走向枯燥乏味。

多思精练、有的放矢、少走弯路才是捷径。熟能生巧固然正确,但不当的练习是在不断地重复错误,从而巩固陋习。多思精练,就是要多观察勤思考,看懂字帖,读懂例字,想清楚如何“表达”再下笔,一遍不成,分析得失,再去改进,做到每一遍都不是盲目的。如果说,练得多习得勤值得表扬,那么练得少且写得好更值得表扬。“勤能补拙”,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依赖“勤”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思考。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多思精练,则可以事半功倍,并避免了大量练习给学生造成的沉重负担。

二、文化滋养审美提升

书法学习不只是技法的学习训练,其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于明诠认为: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也就是说,不能把书法教育简单地分解为知识传授和毛笔技法训练,而忽略了书法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的本质。这恰恰对应了纲要中提出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三个层面。

在书法学习中,技法的训练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过多的训练也让学生感到枯燥。适时恰当地进行书法审美、书法文化层面的熏陶教育,既是完整的书法教育的要求,也可避免让书法学习成为一味的技法训练。一方面,教师在技法训练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书法审美的引导。诸如“横如千里阵云,折如百钧弩发”的点画之美,“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线条之美,等等,在技法习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想象、感受书法笔法与自然万物的契合。技法训练之余,带领学生多开开眼界,欣赏名作,观看展览,让学生将自己的审美实践和教师、书法家的鉴赏评析结合起来,从而提升鉴别欣赏水平。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技法水平的进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你都不知道美是什么样的,还怎么能表现美创造美?另一方面,技法训练时,教师要适时开展书法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书法是以汉字为根的艺术,从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到篆隶草行楷,字形千姿百态,汉字的演变过程就是一部丰厚的文化历史。教师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在文字海洋里遨游,感受表意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位书家、每一篇传世佳作都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历史。无论是“临池学书”的勤勉,“宿夜观碑”的痴迷,还是“坦腹东床”的不羁;也无论是兰亭雅集的才情,还是祭侄文稿的悲壮……学生都能从故事中得到熏陶和滋养。

三、精准习练不断突破

古人学书,一般提倡勤奋刻苦,“退笔冢”“墨池”等故事一直流传着古人学书的艰辛与执着。古人学书,还因为范本字帖等教育资源的匮乏,初学者往往只能以教师的示范作为标杆,见识有限,埋头钻研,很是无奈。而当下的信息时代,所需所想的资源几乎都能在网络上找到,无数书法家、书法爱好者都来晒作品,不少书法教授用著作文章授人以渔,这些给了我们“见多识广”的机会和茅塞顿开的灵感,给了我们少走弯路的方向。除了有志于书法艺术者,大部分人并不需要成为书法大家,中小学的书法教育旨在打好书法艺术的底子,起到“领进门”的作用。

书法技法的训练,不是单纯靠一个字几十遍的重复强化,应该是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有梯度的针对性训练。中央美术学院邱振中教授的《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从笔法、字结构、章法、动力形式、汉字构成、综合练习六个部分,详细解读指导如何进行书法技法的训练,虽然这本书面向的是书法专业本科的教材,但也应该能给予中小学书法教育很多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适合于初学者的基础训练,如将笔法和结构的练习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之中,以提高技法训练的针对性、精准性。如教学“大”字,可以把提按作为主要技法训练点。先由学生观察笔画,从笔画粗线变化中发现、理解“提按”;再由教师明确训练目标,学生去大胆猜想、尝试、交流,获得“初步成功”的体验;最后教师指导改进,学生再练习,获得“大功告成”的满足。训练的过程明确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思考探究尝试,合作交流改进提升,将单调重复的习字过程,变成一段目标探究进阶体验的训练过程。

四、突破时空趣味坚持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一要突破时空。书法的笔法训练,主要是基本动作的训练;结构训练则是空间想象的训练。钟繇、虞世南二位给我们留下了“画被”与“画肚”的轶事。他们都是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地练习书法,钟繇晚上睡觉时以被子为纸,用手指在上面不停的练习,时间一长被子划出了一个大窟窿;虞世南则在被子里面以肚皮当纸练习。他们的练习既不受工具限制,也不受场地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这些听来十分有趣、一点也不枯燥。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这样练一练,这种用书空的方式见缝插针地练习书法,虽然眼睛看不到实物,但头脑中依然有一笔一画浮现出来,无拘无束,饶有趣味,既训练了笔法动作,又发展了空间想象的能力。除此之外,古人怀素写芭蕉,今天大爷在公园地砖上写大字,等等,都在说明,书法学习是生活中随处可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可以因地制宜、不择笔纸。类似的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平时训练的补充,去尝试的。二要多维习练避免单一。单一重复技法的练习,最容易让人疲劳厌倦,因此教学中要设计开展多层次的目标训练。如笔画笔法练习—结构临摹—字组练习—章法布局,选择两三个层面,避免单一的循环,以缓解训练的疲劳感。从笔法到结构,再到章法,写出怎样的字,写出怎样的作品,是学习训练成果的一种呈现,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练习的兴趣。

书法技法是书法之美呈现的前提,是书法教育的基础和重点。书法技法的学习训练,要富有生机和活力,让初习书法的学生消除疲劳倦怠,保持盎然持久的兴趣,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参考文献】

[1]于明.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J].书法之友,2020(11):8-10.

[2]许能俊.审美素养视角下书法教育的探索[J].江苏教育,2021(22):38-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947500511229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
建设写字与书法教育特色学校的策略研究
农村中学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
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书法教学作用探析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珠三角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现状及分析
浅谈让小学生学好书法的关键几点
墨香满园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试论书法教育对学生自信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