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阅读”:建构学校师生和谐阅读新生态

2021-03-17徐栋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1期

编者按: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以“共生阅读”课程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书香校园,通过师生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追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愿景。学校立足师生生命成长,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校本课程,形成“共生阅读”课堂教学流程,打造“共生”校园文化。

【关键词】“共生阅读”;和谐阅读;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0-0057-03

【作者简介】徐栋,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江苏徐州,221300)副校长,高级教师。

一、“共生阅读”的提出

江苏省邳州市解放路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创建于2014年,中学部创建于2018年。作为一所位于郊区的新校,学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教师也来源广泛,普遍教学经验不足。面临这样的校情、生情、师情,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在深研课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共生阅读”理念,并以此为主题建设课程基地,以学科发展带动学校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学校所提出的“共生阅读”是一种指导师生阅读的策略,通过环境创设、氛围营造、平台搭建等,激发师生阅读兴趣,构建校园阅读的和谐生态,促进生生、师生、亲子一起阅读,一起进步。

“共生阅读”的理论基础是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和谐共存,共生共存是人类最本质、最重要的生存方式。“共生阅读”追求的是让阅读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状态、成为校园中随处可见的风景。这便是诗意的、和谐的校园生态。

“共生阅读”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强调“对话”,突出“小组讨论合作”,彰显“语文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共生阅读”的价值追求

第一,“共生阅读”的价值追求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当一个人精神的发展跟不上物质的步伐,就会没有精气神,会变得空虚、浮躁、焦虑,灵魂无处安放。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让人洗尽铅华,涵养性灵,形成高洁的志趣,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大写的“人”。

第二,“共生阅读”的价值追求是培养有担当的人。“阅书阅天阅地阅人生,共生共享共美共成长”,与自然和谐共生,心系天下苍生,用所学服务同学、服务家庭、服务自然、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第三,“共生阅读”的价值追求是减轻学生的语文作业负担,让学生在阅读活动的引领下、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阅读中爱上阅读,实现“悦读”“悦写”、共生共长。

三、“共生阅读”的实施策略

1.环境营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就是环境的产物,一个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可以培育出热爱阅读的人。我们遵循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在校园中建成内有小荷长廊、紫藤长廊、悦美长廊的“阅读园”。园里曲径回廊、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景观错落有致;建有古廊古亭、石桌石凳,其中朗读亭里氤氲书香,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有书可读,我们在学校的楼梯口、走廊里、窗台上、亭台边都摆放了书籍,力图做到校园里几步之内必有书可读。学校每年购买图书上万册,书已经成了学校必备的装饰品和最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还建立了“VR共生阅读体验馆”,把传统阅读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通过3D技术,模拟出真实的朗读情境——学生读散文《春》,仿佛置身一个清新自然的世界;读诗歌《雨巷》,恍如行走在江南古色古香的青石路古巷,油纸伞外细雨如织;读小说《植树的牧羊人》,好像背倚橡树、手捧溪水。

2.活动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共生阅读”活动,着眼学校的学情生情,立足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统筹运用言与意、听与说、读与写、师与生、生与生、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生与环境等共生元素,达到资源共生、情景共生、言意共生、精神共生……最终,在全面激活学生阅读情趣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人”,共生、共享、共长、共美,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力、文化力的提升。

我们努力建构学校师生和谐阅读新生态,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在校内,师生共读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开设阅读分享课;学生利用阅读课“开火车式”阅读名著,一人一章,写下阅读体会;开展晨读、午吟、暮诵活动,早晨学生迎着朝阳朗读国学,中午优选学生的散文朗诵进行播放,下午放学时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背诵着教材中的优秀诗文走出校园。在校外,鼓励学生每天坚持进行亲子阅读,和家人共读一段文字;到大自然中,以水、庄稼、树等为主题进行情境体验阅读;深入社会,以老人、劳动者等为主题进行专题阅读。学校还先后组织学生远赴西安、韩国等地进行研学。

3.课堂彰显。

“共生阅读”落实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在研究大量课例的基础上,形成了“四步四读”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四步”即“捕捉原点(生本共生)、追问迁导(师生共生)、推进进程(言意共生)、提炼写法(共生共长)”;“四讀”即“预读质疑、深读炼疑、共读领悟、悦读悦写”。

一枝一叶总关情,文本中的一词一句都是有生长力的,顺着一词一句就能触摸到文本的律动,看见作者的写作旨归。因此,我们追求开放、生成、对话的语文阅读课,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先自读再交流阅读感受;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追问并迁移到文本的主问题上来,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师生对主问题进行研读,师生互读展示理解;最后,赏读文本,由意索言,学习写法,悦读悦写。

四、“共生阅读”的影响

“共生阅读”的开展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教师主动参与阅读,人均阅读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18年为人均8本,2021年为人均近16本;教师撰写论文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基于‘言意互转’初中语文共生阅读实践研究”2020年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阅读高级思维研究”“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等2019年被立项为徐州市课题。

“共生阅读”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经统计,学生每年人均阅读中外名著9本,单篇好文、时文300余篇,语文中考均分、优分等各项指标显著提升。在各级各类语文类甚至其他学科比赛中,学生的参与度、获奖率都大幅度提升。

“共生阅读”的开展使学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与市电视台、市图书馆合作开展经典朗诵活动3次,承办了江苏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会、2019年邳州市课程基地建设推进会等。

学校将进一步推进项目化研究,充分发挥课程基地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打造教育特色品牌,谱写一曲“卓越发展”的赞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小茹.“共生理念”的提出及其概念界定[J].经济研究导刊,2011(4):217-218.

[3]张曙光.“意识”与“语言”:历史构成的第五个因素[J].河北学刊,2008(2):11-19.

本组文章系2019年江苏省初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共生阅读: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质量提升工程”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言意互转’初中语文共生阅读实践研究”(YZ-b/2020/08)的研究成果。

307550058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