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处理文言文教学中的“共生”关系

2021-03-17魏群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生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积累与梳理中建构文言阅读经验、提升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上下功夫。语文教师要熟悉课标基本内容,明晰相关任务群的内涵,转变文言文教学观念,改进文言文教学方式,有效处理好文言文教学的四种“共生”关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共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8-0027-03

【作者简介】魏群,江苏省苏州市教师发展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教师,高级教师。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文言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方法死板、程式固定、目标单一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是把文言文教学只定位在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追求“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种死板僵化、死记硬背式的文言文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低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注重积累和梳理、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如何避免老坛装新酒?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笔者认为,叶圣陶先生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段话能给我们以启发。他指出:“像我曾经干过的那样逐词逐句翻译成现代语或当地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必须坚决放弃。教文言文和现代文当然有共通之点,也必然有教文言文的特殊之点,我想,特殊之点又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题目。”[1]205这段话,其实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文言文的“言”很重要,但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注重“言”,即逐字逐句翻译就算了事是错误的;二是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共通之处,文言文教学也应有鉴赏、想象、涵泳、揣摩、讨论、吟诵,让学生在亲近文字的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三是文言文教学有其特殊之点,教师应抓住这特殊之点,于疑难处、典型处点拨引导。

二、文言文教学应处理好四种“共生”关系

什么是文言文的“特殊”之点呢?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本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言”,就是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之处,这就是其特殊之处,这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而作为文章,“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一切文章,古文也好,现代文也好,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涵泳,是因为它是文章内容情感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无异于“买椟还珠”。

文言文重视“言”的教学,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因此,文言文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上下功夫,彻底走出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串讲、学生被动死记的窠臼。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明晰“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华传统文化专题探讨”两个任务群的内涵,改进文言文教学方式,注重积累和梳理,有效处理好文言文教学的四种“共生”关系。

1.“言”“文”共生。

新课标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即 “言”与“文”并重。“言”是指文言词、句等基础知识,“文”即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情感等。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在词、句的理解把握上耗时太多,甚至到了因“言”废“文”的地步。

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文言“双基”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类整理、归纳总结,从而逐步形成文言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文本,准确理解和把握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文言实词的特殊現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句式特点等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梳理,形成关于文言词句的知识体系。

除了基本词汇、语法之外,我们还应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现代文有不同文体,文言文也不例外,文言文也有议论类、记叙类、说明类;从写作题材看,有史传、序跋、书信、奏疏等等。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同“体”类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文言文教学,“为言”是基础,“为文”才是高度。只有“突出基础,言文兼顾”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

2.“言”“意”共生。

中学教材里选编了不少学生耳熟能详的文言篇目,且很多篇目形象丰满、故事性强。教学这些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复述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多角度、分层次、有侧重地让学生进行复述,加深对文本“言”与“意”的理解与体味。

例如,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教《黔之驴》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复述:初读文本,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复述故事,解决疑难词句,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再读文本,分别从虎和驴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有侧重地进行复述,以限知视角做复述,便于深入形象内心,进一步把握形象、认识形象,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情感。在这样的复述过程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教师也避免了枯燥的逐词逐句串讲,轻松愉悦又高效地解决了文言文教学的两个目标“言”与“意”。

3.“文”“白”共生。

叶圣陶先生反对旧式的不讲方法的教学方式,他认为, “像古典主义那样死记硬塞,非但了解不了什么文化,并且在思想行动上筑了一道障壁,读比不读更坏”[1]93。因为文言与现代白话的不同,他特别强调“文言的讲解”问题,“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指点和引导”[1]175。

这样看来,关于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反对不讲方法的死记硬背,强调要指点与引导,指点学生厘清文言“言”之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方法。比如,文言单音词多,而现代汉语是复音词多,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在文言文中大多是两个有独立意义的词,更有甚者,有的可能意义还相去甚远,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古今异义”,此外,文言语法也与现代汉语有诸多的不一致,文言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和固定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标准就属于特殊句式。对这诸多不一致,教师宜指点、引导学生“常取今语作参照,作比较”[1]108。今语与文言之“异”清楚了,“古”“今”距离消失了,“文”“白”共生了,学生便能彻底地理解文言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将古人与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

4.“文”“史”共生。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一下册在第一单元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还必须“文”“史”结合,如果脱离作品的创作时代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就事论事,就不能准确理解和深切体味作品内容。

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可以采取以读文为主,在读文中兼顾读史,在读文中梳理文言文阅读解义的基本方法。文、史结合,不仅让这篇史传充满很强的故事性,也使历史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借助历史,学生很快了解了文章内容,借助内容梗概,又很容易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语境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而这些知识的迎刃而解又助推了学生对历史人物、作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交流,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对文言作品的价值、意义与局限等问题进行审视,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是非常有益的。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学好文言文有益于学生“为人”与“为文”。学习文言文,除了阅读历史上各代作家所创作出来的经典,感受其语言的简练典雅、句式的变化、文气的贯注,还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

要让这些历经千百年淘洗而流传的先贤们的作品真正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语文教师则既要不排斥传统的扎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重“双基”,牢基础;又要整合学习情境,创设灵活生动的现代文言文教学形式,辟蹊径,激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变文言文“难学”为“易学”,变学生 “畏学”“厌学”为“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344500589209

猜你喜欢

共生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