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林资源导向下小学书法课程的优化

2021-03-17李新杰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11期

【摘 要】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园林资源导向下小学书法课程的优化,即在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之上,依托“苏州园林”这一地域文化资源,借助其造园要素与文化元素,联结课内与课外、联通线上与线下、连贯群体与个体,引领学生围绕书法学习专题,在丰富的资源库中,自主实践、合作探究、不断提升,实现课前探学、课中共学、课后研学,让书法学习有为,让书法文化有味,让学生的书法学习延展开阔。

【关键词】园林资源;小学书法课程;课程优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2-0042-03

【作者简介】李新杰,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江苏苏州,215123)教师,一级教师,教导处主任,苏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苏州工业园区首届金鸡湖教育领军人才。

苏州古典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创生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地。它所蕴涵的哲学、历史、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陈从周在《说园》中指出,“园林之所以吸引游客,让人百看不厌的原因除了风景秀美,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要有文化,有历史”。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教师要重视课内外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书法、用书法,积极开展书法教育实践活动。基于此,我们致力于将苏州古典园林资源与书法教育有机融合,依托园林资源优化书法课程,让书法学习有为,让书法文化有味。

一、课前探学——在怡园,拾书法之“趣”

苏州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在园林中,书法借助如诗如画的园景恰到好处地呈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其艺术之美增色园林的情韵。《红楼梦》十七回中云,“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得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充分道出了书法在园林中的重要作用。苏州园林中的“集大成者”怡园,就是一处绝佳的“书法展览馆”,园中存有书条石百余方,被誉为“怡园法帖”,这些书条石选帖精细、摹刻精准、数量及价值可观,涵盖了历代名家旧拓、名人书札真迹、文人雅集诗作等等,是书法学习的优质资源与活化教材。

教师在执教校本教材六下第四单元《认识行书》一课时,设计了课前研学单(见表1),让学生走近怡园,寻字体、较字体,在行走中探寻、在比较中观摩,通过寻访怡园廊壁上所嵌历代书法家王羲之、怀素、米芾等书法家的101块书法刻石,走进行书、楷书的天地,以小组探学的方式初步了解行书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初步发现楷书与行书的异同,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园林访帖过程中,学生收获满满。“行书是书写快速的楷书。”“行书的用笔更加多变。”“行书的一些笔画是彼此相连的,比楷书的书写速度更快。”“行书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课前,学生在寻访、比较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了行书的显性特点;课中,教师执教行书基本技法时便更加顺畅,何为“连带”、何为“牵丝”、何为“省变”、何为“笔断意连”、何为“顺势而为”等教学技法就会事半功倍。可以说,园林资源让书法游学成为可能,让书法学习充满趣味。

二、课中共学——在耦园,赏书法之“美”

园林承载着视觉美的景观艺术,也承载着造园者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文雅的情趣。耦园作为苏州园林中为数不多、布局对称的园林,是体现意境美最为典型的园林。耦园之“耦”本指两人并肩耕作,后引申为佳偶之意,“耦”字既取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既指两位隐士双双避世偕隐、啸吟终老之意,又指园林布局对称、造景对景的手法。耦园中的景致大多成双成对,处处暗示男女主人地位平等,和睦相处。耦园建筑空间与园林风景相互渗透,偶对式的建筑布局生动地诠释了耦园之“耦”。

教师在执教苏少版六下第一单元《平正安稳》《斜中求正》《同中求变》三课时,便可将耦园之“耦”嵌入其中,实施园林资源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比如,执教《平正安稳》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耦园平面导视图,发现耦园布局以四进厅堂(南北中轴线依次建有门厅、轿厅、大厅和楼厅)的宅地为中心,又对称分辟出东、西两花园,引导学生欣赏耦园整体布局的对称美,而后出示字例“京”“至”“直”“登”(见图1),让学生通过读帖、临帖,自主发现汉字中显性或隐性存在的“中轴线”,迁移发现汉字与耦园布局的相同之处——对称,从而达成汉字书写“平正安稳”的共识。众所周知,汉字又称“方块字”,不论点画用笔、结体取势怎样变化,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把字写得平正、端方是最基本的要求。诚如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再如,教师在执教《同中求变》一课时,可以在学生对耦园整体布局对称、造景对景認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被四进厅堂(南北中轴线)分辟出的东、西两花园。学生会发现,耦园的东花园较大,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的特点;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从而学生对耦园之“耦”提出质疑;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出示字例“并”“萌”“豫”“聚”(见图2),引导学生发现字中“多横有长短”“多竖分主次”“多撇不同向”“一字无二捺”的汉字书法变化美。

三、课后研学:在瞿园,创书法之“新”

网师园俗称“瞿园”,其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园中楹联颇有韵味——看松读画轩中的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朝朝暮暮”让人印象深刻,以回文的形式撰写,顺、倒皆可读;濯缨水阁中的惜字联“曾三颜四,禹寸陶分”清简有致、微言大义,彰显历代文人雅士修身大成的敬仰;“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等都以不同字体、不同样式呈现。可以说,网师园是楹联的展厅、书法的天地。

集字,是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书法作品,也是书法学习者由临摹走向创作的桥梁。苏少版等多个版本的《书法练习指导》将集字练习序列化地纳入学生的书法学习中,足见其作为一种收集、整理、组合的学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在执教苏少版六上《学习与运用(二)》时,可以通过课上教学集字方法——翻字帖找字例、查字典找繁体、组部件合成字等方法,逐步训练学生的集字能力,先集成语、再集诗句、后集诗词。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集字方法迁移运用,可以在网师园或其他园林(见图3)寻楹联、集作品,用自己所学书体书写园林楹联;也可以搜集园林中同一书法家的字迹合成全新的作品,如集字合成报刊题字、节日贺卡主题词等等。这些活动让集字方法学以致用,让园林资源用以致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基于地方文化资源优化书法课程,让课程由狭变广、由静转动、由内向外,让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都成为自由生长的课堂。园林资源导向下的小学书法课程优化实践研究,利用学科知识整合、生活经验整合、学习者中心整合三种手段将书法与园林资源紧密关联、整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纳入具体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苏州园林是系统整体的中华文化元素综合体,园林建筑、山水、美学、文学、文字、礼仪、几何等元素与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资源导向下的小学书法课程,借助其造园要素与文化元素,丰盈书法教育,拓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学书法艺术、学书法文化,提升书写能力,提升审美意趣。我们只有深挖、活用苏州园林资源,才能实现园林资源对书法课程的优化。

3312501908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