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加班青年
2021-03-16
大厂,这是中国工薪族近几年发明的一个流行词汇。从表面上看,它代表着一种自嘲,背后是犹如车间作业般的高强度工作,年轻的程序员焚膏继晷地写着代码,地推销售人员则抛弃双休,整日奔波于写字楼,甚至线下小巷。对很多人来说,看不到头的加班,时常让人身心俱疲。
然而,大厂更有光鲜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厂”字无疑代表着“权力”,以及一种职业上的优越感。在帝制时代,皇帝直属的特务组织也被冠以“厂”字,如东厂、西厂。它们拥有凌驾于芸芸众生的超然力量。
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甚至相邻行业的硬件企业诸如华为等,都会被冠以“某厂”的名称。此外,一些房地产公司也乐于自诩为“某厂”,比如“凤厂”。
“厂”代表着成熟有序的流程规范,也代表迅速壮大带来的规模优势,更代表着一种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行业内部的互相认同,这种认同可以看作是相对于那些传统行业的某种优越感。的确,TMT刚好是中国近十年来增长最迅速的头部行业,这里诞生了最炙手可热的老板阶层、最高薪酬的经理人集团,以及“靠工资买房”可能性最大的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群体。
然而,可观的时薪、优越的福利和看涨的期权,并不必然意味着一个行业的完美,更不意味着行业内部某些文化的必然正确性—即便在这个成功即正义的时代,也是如此。
回溯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东亚特殊的加班文化引发了西方人的关注,以至于后者认为东亚人是只知赚钱,而对非经济的价值缺乏兴趣和敏锐度的“经济动物”。而很多东亚人也对此不以为然。一些日本人认为“社畜”就是一种平淡状态,而不少中国港台的加班族也并不把“累到爆肝”当成什么大问题。
如今,中国互联网的超速崛起,再次把加班文化摆到前台。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加班文化?这种文化会流行到何时?个人又該如何面对冰冷的工作日程,同时也不失去对生活的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