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渗透
2021-03-16朱英枝
为了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内外资源,深入挖掘德育素材,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通过情感共鸣、情绪感染、哲理思考、主题探索、榜样激励、写作实践等途径,在积累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一、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渗透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德育不是说教,不是喊口号、发命令,而是在教育教学中润物无声般的滋养,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明确指出:“语文课要注重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尊重、对人类发展的关注等。”
德育渗透课题研究小组,针对当前语文课教学中德育不够或把德育課上成思想品德课的问题,通过语文课堂、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写作训练等多种途径,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科学设置德育目标,以教学为媒介和手段,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能力的同时,不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纠错培优,点亮心灵。研究者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使之能够成为文明和谐社会的生力军。[1]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篇目,内容覆盖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每一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是非常好的德育材料。所以,善用课本资源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策略。
1.挖掘作品内涵,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要善于甄别作品内容,深入挖掘作品的内蕴,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背影》一课,笔者就另辟蹊径,从深层次入手,在“父子之间的至爱深情”之外,渗透了更多的德育内涵。
“不养儿难知父母恩。”初中学生生活阅历太少,学习《背影》有一定难度。不过在读完父亲的“四次背影”和我的“四次流泪”之后,学生不难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继续引领学生细读课文,就不难发现,文章里还有许多处含蓄的语句,比如“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终于忘却我的不好”等,都隐约地写到了父子之间曾有过矛盾,而现在一朝和解。父亲的背影与他对儿子的惦记,凝聚了父对子的宽容与关爱;而儿子的泪光和他对父亲的体谅,更凝聚着子对父的理解与怜惜。而“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的自责,饱含着一个儿子对自己未能理解父亲的深深愧疚;“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慨叹,更让儿子对父亲有了刻骨的心疼与牵挂。至此,在情感的共鸣中,学生理解了,“血浓于水”,父子之爱是没有条件和理由的,即使有隔阂,也是表达的问题。爱,需要懂得、沟通和包容。
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你能理解父母吗?对父母的关心,你是否懂得回报?对于父母的管教,你首先是否想到自己犯了什么错?面对父母的责备,你是否学会了换位思考……学生的反馈,回应了他们对爱与表达的思考。
同类题材的文章,还有《秋天的怀念》等,都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2.品味名句智慧,在境界提升中进行德育渗透
爱默生说过,“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在语文课本里,古诗文积淀了崇高的人文精神,闪耀着上下传承的思想光辉。古诗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积累素养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赏析、践行名句。譬如《出师表》里,诸葛亮为了辅助汉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臣子对君主的无限忠诚,也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和人生的态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揭示了一个人必须通过读书,不断汲取新知,才能心明如镜的哲理……古诗文里的德育素材比比皆是,善于利用,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创设体验情境,在情绪感染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运用多媒体或场景表演渲染烘托,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接受德育熏陶。尤其是诗歌类作品,可以用配乐朗诵的教学方法,通过情绪感染,达到德育目标。比如《黄河颂》,可以播放《黄河大合唱》组歌片断,结合黄河壶口瀑布段浊浪滔天、激越奔腾的画面,以蒙太奇的组合视频为背景,朗诵诗歌,多渠道感染学生,让他们在这首豪迈的颂歌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抗日烽火中“中华儿女顽强的斗争精神与不屈的民族意志”。
4.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在主题探求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说等叙事类作品的教学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情节、主题来得到德育方面的启示。《我的叔叔于勒》里,分析菲利普一家人对待于勒的态度,探索行为背后的原因,学生不难发现,从引以为傲到避之唯恐不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取决于于勒的经济状况;从而引领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有钱是亲兄弟,没钱是老乞丐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难能可贵,更深刻地理解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国家精神。
5.了解作家作品,在榜样引领中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中外标杆人物名作,首先要以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和巨大的成就,给学生以无声而强烈的精神震撼。比如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巨人”贝多芬,读他的传记,可以启发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再如史铁生,面对双腿瘫痪的毁灭性灾难,他战胜病痛,战胜自己,开辟出文学之路,学习他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的顽强意志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感恩之心。这些标杆式的人物,身上都有值得仰慕和追比的印记,利用这些闪光点,可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激发他们对梦想的追求。
(二)利用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习离不开经典阅读,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选定扩展阅读的材料,包括中外名著或该名著的精彩章节与相关文章,可以是作者传记、专家评论,也可以是相同作者的其它文章或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文章,或者是写作手法相似的文章等,以“1+N”的读书模式,结合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体会,使学生在大量的延伸阅读中,接受德育的渗透。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成效
(一)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检验德育渗透的实践成效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研究者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多种语文活动,比如以“我为学校添光彩”“我的家乡”“我的梦想”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还有“诗歌朗诵比賽”“经典诵读大赛”“课外阅读论坛”等等,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出正能量。在这种活动中,既有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有德育渗透的成果体现。
(二)通过针对性的写作实践,展示德育渗透的实践成果
阅读是一种输入,写作才是一种输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针对性地写作实践,来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成果的一种展示方式。
以“父爱母爱”的写作主题为例,学生在叙述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谈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她包容了我们所有的无知和轻狂,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爱的种子,就要让心中的爱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同学说,“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的花朵和爱的绿荫,母亲的爱,比高山还要巍峨,比大海还要深邃。寸草之心,怎能报得三春之晖!”还有一位同学说:“母亲给了我们强健的体魄,父亲给了我们坚强的精神。我们要像一只雄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用最美的姿态,给父母一点点欣慰的理由。”毋庸置疑,这些孩子心灵的成长,就是德育渗透的最好的收获。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德育渗透的策略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可见一斑。语文教师要于无声之处,完成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学生个体健康快乐成长的视角,完善德育方式,唤醒知与行的内省,塑造与培养品德,最终让德育成为激发学生个体生命向往、追求美善生活的力量,成为引导和超越社会构建的思想保障;进而重塑理想信念,激发责任意识,纠正价值取向,使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个体,具有生动的思想、丰满的灵魂、阳光的心态和乐观的性格,从而还教育以生态,给学生以卓越,奉民族以未来。[2]
参考文献:
[1]孙佑海.为快乐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理论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23.
[2]鲁洁.鲁洁德育论著精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33-158.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之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801174)研究成果。]
朱英枝,河北省沙河市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