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背影》为例谈文本细读的处理
2021-03-16白琳
朱自清的《背影》是现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父亲送别儿子的琐事,却在平实的文字中让读者感动于父子间深沉的爱,语言深挚、感人肺腑。
想教好这节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解读文本的具体方法,更应该注重生成学生个性化情感体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我们不仅要通过文本细读,体会文章的意蕴,赏析文法的形式,而且要启迪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探索人生的真谛。
笔者执教《背影》的课堂实践,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细读文本,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照自身生活,反观自身行为,理解父母之爱,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力争生成既回归文本、回归真实而又面向生活、指向人生的丰富课堂。
一、浅诵低吟细细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可见,了解作者的情感要通过具体文辞去体会。在教学中,可通过一系列朗读训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在语速、语调、语感的讲究中读出文本内在线索、体会深挚情感;在个别读、齐读、对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咏叹中感受文本意蕴、领会主旨内涵,进一步得到个性化的生命体悟。
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是“浅诵低吟细细读”。设计以情感解读为主线的系列问题,启发学生体会情感的细微变化。
一读,读出我们眼中的父亲。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提炼归纳父亲的形象特点。
师:本文只是讲述父亲送儿子上学的经历,却让一辈又一辈人无限感怀,阅读散文说一说,在你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回答:在我们眼中,这是一个 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中的三次“嘱托”、两次“踌躇”和两次“终于”,分别抓住朗读的重音和停连。
二读,读出儿子眼中的父亲。学生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提炼归纳父亲的形象特点。
师: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是一位深爱儿子的父亲,那么,在儿子眼中,父亲是怎样的呢?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回答:“在儿子眼中,这是一位 的父亲。”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味文中的两次“聪明”和三个“爬”字,分别抓住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上的变化体会父子情感。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句,指导学生对比分析自己眼中的父亲和文中儿子眼中父亲的差异,体会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在分析儿子行为和情感的细微变化中理解父母之愛背后的辛酸。呈现了文本细读的入门之法——朗读法,以文本中重点词句为切入点,从咬字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词语的重复等方面细细玩味作品情感的走向,感受作者情思的微妙变化。
二、字里行间还原读
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思考作者的隐含情感,就要用心还原作者“笔下无而心中有”的潜在意味,激发学生源于生活的深层共鸣。由此,笔者设计第二个环节“字里行间还原读”。适当还原当时父子之间的矛盾背景,辅助学生理解作者隐含的情感,通过再现父子间的内心纠葛,引起学生的深层共鸣。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在儿子眼中,他的父亲是这样的迂腐且啰嗦,但却也不时带给他感动,这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常态吗?那么,如此平常的父子关系怎么会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两年都不相见呢?父子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请同学们回到文本的第七段,找一找。
生:家庭碎屑也往往触他之怒,说明父子间有矛盾。
师:是啊,父子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教师出示父子关系示意图
1917年 父亲挪用公款,被革官职,祖母气病交加而辞世。
1921年 父亲支取儿子全部工资补贴家用,儿子愤然辞职,举家迁至杭州。
1922年 父亲不理睬回家探望的儿子。
1923年 儿子发表《笑的历史》,父亲认为家丑外扬,父子反目,不再相见。
1925年 五十岁的父亲给儿子写信,儿子感动,写成散文《背影》。
1928年 父亲读背影,前嫌尽弃。
1945年 父亲病逝。
师:这对父子就这样僵持着,是什么让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了转机?
学生齐答:父亲的信。
(教师配乐朗读)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事实上,父亲写信与他去世之间,相隔很多年,那么此时父亲写信的用意是什么?
生:想念儿子。
生:思念儿子,想要让儿子来看他。
师:主动向儿子求和,那么儿子在看到这封信之后,又是怎样的反应?
生:流泪了。
师配乐咏叹:儿子流泪了,晶莹的泪光中,仿佛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想起了父亲为他做的一切,回顾全文,父亲为他做了些什么——
浦口送别时,三次嘱咐;家境败落时,给我紫毛大衣;爬月台买橘子时,三个爬字;父子不相见时,主动写信求和。请大家结合父亲为儿子做的一切,思考此时儿子的泪水,又饱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父子间的波澜,体味作者情感变化。
师配乐独白:
在年少时做了许多大事的父亲,老了却得不到孩子的肯定。
在家境败落时,父亲把最好的紫毛大衣留给我,自己却穿着寒酸的布衣。
在给我买橘子时,父亲是那样的艰难吃力,心里却只惦记着怕我口渴。
如今老境颓唐的父亲,主动给儿子写信求和的父亲,却迟迟没有收到儿子的回应。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悲凉啊!
朱自清是幸运的,在《背影》发表的三年后,年迈的父亲终于等来了,等来了儿子的回應,这三年,对父亲而言,是多么的漫长啊!朱自清又是不幸的,他与父亲这漫长的僵持,也许只要他主动地回应就能化解,但是他没有。只因为他将这样的不幸也同样加在了父亲的身上,他的内心才会留下深深的愧疚和永远的遗憾!
这就是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秘密,真正的经典背后,蕴藏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朱自清用这篇背影表达的遗憾愧疚来求得内心的圆满,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与父母的关系,不要给我们的亲子关系留下遗憾,主动的回应无条件爱着我们的父母,让我们的生活无限的趋向完满!
这一教学环节借助文本解读之法——还原法,以再现父子间矛盾为突破口,深入探寻作者想要表达的复杂情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中发现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对父母的爱,更应以理解、包容的心态去面对,遇到问题真诚沟通,爱就大胆表达,不给自己的亲子关系留下遗憾,进一步升华了文本关照现实、回归生活的内在意蕴。
三、随笔书写个性读
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关系密切。阅读教学到底是什么,只是单纯品析词句、分析情感吗?笔者设计第三个环节“随笔书写个性读”,学生参与调动多种感官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关照现实、表达自我的写作欲望,进而让学生学会沟通,大胆表达对父母的爱,达到润物无声而又给予人生启迪的课堂效果。请看随笔话写作训练:
生:配乐朗诵《当你还很小的时候》,屏幕显示学生幼年与父母的合照。
设置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感怀生活小事,理解父母之爱。
师:在龙应台的《目送》中,她这样诠释父母的角色。“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返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父母无条件爱着我们,可是,他们并不一定懂得表达,在这时就需要我们打破僵局,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请你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为你的父母写一封信。让我们以手写我心,向父母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感激吧。
在这一环节,教师运用随笔话作文法促进学生文本细读,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将作品情、作者情与自身个性化阅读感受结合起来,书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流露自我真实情绪的出口,进行了充分地情感渲染和情境铺垫,巧妙地为学生呈现了写作的秘诀,即从生活的小事出发,采撷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情感表达,积极引领学生进行了语言积累迁移训练,与从文本细读出发的阅读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白琳,硕士,天津市塘沽第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