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疑问”星火,提升阅读能力

2021-03-16周素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疑问焦点文本

疑问,学之方法,知识的积累来源于多学多问。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提问能让学生更为主动地思考阅读文字背后的含义,因此,提问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工具。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学,有思考的“问”在不断地减弱。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敢问”“会问”,关键就取决于我们给予学生怎样的课堂。

一、鼓励与尊重,让学生有疑敢问,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期待学生在自己的预设中有“精彩的回答”,然后顺势而教,一堂课行云流水,完美结束。然而,学生的发言面却越来越窄,学生的提问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学生要去揣摩自己的回答是否老师需要,担心老师见怪,被同学嘲笑,所以会逐渐逃避,退缩,从而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因此,教师需创设安心与信赖的课堂,让学生敢问,点燃自主疑问之路。

1.全纳心态,期待学生“问题”

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应当从他们进入课堂就开始。低年级好奇心强,喜欢提问题,但多数学生问题零散,没有逻辑,甚至没有切合文本,切合课堂。但教师不可忽视,应该像采撷珍珠一样珍视每一个儿童的问题,侧耳倾听,全盘接纳。即使偏离文本要素,也不盲目批评,而是加以鼓励和合理的启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唤起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期待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提问的时间,针对他们不理解或想进一步知道的事情进行提问。每每这个时候,学生的问题总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此时教师应郑重其事地将学生的问题的关键词板书在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问题的重视。因为每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对于他个人而言是有价值的。如教学古诗《村居》一课时,学生提问“草长(zhǎng)还是草长(cháng)”“散学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拂堤的意思”……问题五花八门,难易不同,用上师生约定的问题符号快速地板书,并对每一个提问的孩子给予中性的评价——谢谢你向我提出了问题。学生在无压力的氛围中,初步养成了“有疑就问”的好习惯,进一步激发了其阅读的兴趣。

2.尊重个性,捕捉学生“奇问”

每个班级总有思维角度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看似与课堂学习毫无相干,却是理解文本的另一角度。在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背后,往往有着令人欣喜的“奇思妙问”。如:教学《大禹治水》一课时,张同学嘟囔道:“大禹肯定不是好父亲。”这与我们文本价值取向——伟大的大禹主题完全不符。学生有这样的阅读感悟,心中定有疑惑,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给予机会将心中的疑问说出。该生提出“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呢?都到家门口了,回家看看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呀!”为什么三过家门不入呢?这是小组研讨学习多好的问题呀!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对理解大禹治水的伟大精神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教师的鼓励中,学生进一步地产生了阅读的探究欲望。

二、发现与引导,让学生会思能问,走进真实阅读

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激励与肯定中萌芽。就阅读教学而言,千者千思,主体体验不同,疑问有所不同。老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基于文本和文本生发的探究性问题,帮助学生真实阅读,理解文本。

1.发现价值问题,正确理解文本。

有价值的问题能帮助学生确定主要观点,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意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学会发现基于文本的有价值问题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自主权,促进阅读活动更有效。如教学《望洞庭》一诗,学生通过小组互学,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解决自主提问的简单问题。他们把以下疑问留到课堂反馈交流:“为什么把‘潭面比作‘镜未磨?”“为什么洞庭湖像‘镜未磨,又像‘白银盘呢?”“把‘青螺换成‘海螺,可以吗?”这些疑问,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感悟诗意,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直接描述或间接推敲,让学生感受山湖秋月之美。“像‘镜未磨又像‘白银盘是否矛盾”这涉及到诗人观察顺序的变化,具有探究性的文本生发问题。抓问题读古诗,紧扣“望”字,学生有了新的阅读收获:“‘遥望是远看,能把整个洞庭湖看全了,月光下洞庭湖就像一个银色的盘子”;“诗人能看清湖面没有风,那就是近看。”近看水平如镜,秋月皎洁,湖中倒影朦胧可见,不正像“镜未磨”吗?诗人用了不同的比喻,不是矛盾恰恰是用词的精妙。抓比喻手法,品味诗中“一青螺”的浪漫色彩,体会诗人情怀,诗文理解与诗意感悟有机融合。阅读教学由学生问题层层推进,探究性问题又推进阅读生成——学生学会通过找关键词,结合他们的背景知识等方法感悟诗意。问题使阅读更有互动性,促进了文本的深入理解。

2.抓关键学提问,引导深入阅读

阅读教学时,适当等待,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遣词造句的特点,学会提问,将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力。依然以《大禹治水》为例:关于禹治洪水文本用“疏通”一词,课后练习却是“疏导”。这组近义词的差异性,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是难点。指导时,可出示相关的两个句子,让学生自主朗读,试着提问。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疏通”变成“疏导”。有的问“疏通和疏导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的问:“到底是用哪个词比较好?”…… 学生面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倾听时就更为专注。因此当我在黑板上板画演示,让他们理解“通”与“导”的区别后,学生结合文本讨论最终一致认为是“疏导”好。因为“疏导”不仅有把河道疏通的意思,还有让洪水能够听大禹的话,大禹想让他往哪改道就往哪改道的意思。在4000多年前没有现代工具的帮助下,有学生再次提出“让河水改道是容易的事情吗?”这个“脑中”疑问引起学生的讨论,他们想象大禹遇到的困难,可能是风餐露宿,可能遇到毒蛇猛兽等。就因为禹遇到困难多,所以他在治水的13年里“三过家门不入”,文本难点的理解水到渠成。问题使阅读充满了挑战性,更能激发阅读的思维火花。

三、设计问题焦点,让学生多思多问,促进多元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说道:“谁的问题多,谁就能学的更多,记得更多”,但阅读教学时,教师更多以自己设计好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并解答。学生的自主提问是很不容易且人数有限的。教给提问技巧,开發大多数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技能,促进多维度阅读。

1.翻转提问形式,以“焦点”发散思维

问题焦点,并不是让学生回答的问题,而是为他们打开多角度思考,提出问题的一个支点。可以是图片,词组,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一个场景。每个问题焦点的设计,或为了引发阅读兴趣,或为了刺激阅读新思路,或加深阅读理解等,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教学《带刺的朋友》,初步阅读后,以文本中心词“偷枣”“高明”为焦点,学习小组围绕焦点,每生均需提出相關问题。在后续的反馈交流中,各小组共提出11个不重复的与文本学习有关的问题。学生自发地从各方面进行深入地思考,如从内容理解上思考“刺猬偷枣是怎样高明的”,从表达方法上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刺猬偷枣高明的”,从作者情感上思考“为什么‘我不阻挡小刺猬偷枣呢?”等。教学时,由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逐步推进,避免了普遍教学中只关注小刺猬偷枣高明的句子,而忽视了作者的表达方法。问题焦点的设计,拓宽学生思维,从多层面自主地去阅读文本。

2.转化提问类型,以“问题”翻转思维

问题焦点的设计,使阅读更有方向性。但哲理性较强的文本或散文,学生提出的问题仍较多关注文字表面。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转换问题类型,把“有什么”“怎么样”转化成“为什么”,促进学生高层次认识水平的提高。例如《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以“奇妙”为焦点进行自主提问,学生问题集中在“有哪些奇妙的景象”“怎么奇妙的”,通过阅读指导,可以找到相关句段了解事物的特点。但感受世界的“有生命”,了解作者怎样写出“有生命”则需要教师推波助澜。鼓励学生改变疑问词,让问题更有探究性,于是“为什么……是奇妙的”“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些景物呢”“为什么……是有生命的”“为什么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断地追问“为什么”,不断地思考和探究文字背后的含义,形成了逻辑递进,加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实践证明,学会思学会疑学会问,能让学习更有趣,更加投入,在学习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但是“有疑敢问”“会疑会问”“以问促学”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一个让学生可以自主提问的安全空间,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给予“疑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丹.罗斯坦,鲁仔桑塔纳.老师怎么教,学生才会提问[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邵巧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3]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接力出版社,2017.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教育现代化视野下小学生阅读提问策略实践研究”成果之一,立项批准号FJJKCG19-022]

周素梅,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疑问焦点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探疑,让英语阅读教学有“深度”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焦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